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遙想當年,筆者還是一名攝影門外漢,在網上閒逛時偶然間瀏覽到了一些攝影發燒友的作品,我被其中質感柔和、過渡自然的虛化效果所吸引,人物背景中疏密相間的光斑,猶如夏夜的海上星辰,充滿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從那時起,它便激起了我對攝影的興趣,遂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通過不斷留心觀察,我發現原來那些光斑並非都一樣,有大有小,或圓或扁,甚至可以是多邊形。此後方知,它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專有名詞——散景

那麼:

散景到底是什麼呢?

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它的形態為何如此多變?

在攝影中又應該如何加以利用呢?

這些,都是今天文章想與大家閒聊的話題。

一、何為散景?

1.1 散景之定義

散景,一個攝影專業名詞,《蘭福德基礎攝影(第9版)》(Langford's basic photography)對其定義如下[1]:

(攝影中)表示焦點之外渲染方式的一個描述性專業術語。此詞源自日語,意謂暈眩或模糊不清

我們先從字面上拆解:顧名思義,「散」即分散、不聚焦,對象指光;「景」即景象、畫面,因此,我們不難理解,「散景」描述的是焦點之外的畫面

為了便於理解其含義,我們可結合攝影操作將其具體化:

當使用快鏡頭(即大光圈鏡頭)且以最大光圈(比如f/1.8,甚至更大)拍攝目標時,照片在焦外區域所呈現出來的

柔和、虛化的效果,即為「散景」。它是鏡頭對焦外點光源的一種渲染方式

雖如此,但不能將散景簡單等同於「模糊」,皆因前者不僅表示不清晰、不聚焦,還暗含鏡頭焦外虛化之審美品質(aesthetic quality)。而品質之優劣,則取決於不同的鏡頭素質與光圈設計。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1-1

1.2 散景之軼事

散景的英文為bokeh。英語中可以表示「模糊不清」的詞有很多,為何偏要用這個看起來有些彆扭、乍看還容易讀錯的單詞呢?這裡有段小插曲

英語世界的人很早就開始討論鏡頭焦外成像所形成的虛化現象,但並無找到一個合適的、既有的可用單詞。「blur」雖有模糊之意,卻多用於表示由運動而產生的模糊。後來,人們索性直接借用了日語中的攝影專業術語——「ボケ」。日語維基百科對此詞條的定義如下:

寫真におけるボケ(ぼけ、英: bokeh)とは、レンズの焦點(被寫界深度)の範囲外に生みだされるボヤけた領域の美しさ、およびそれを意図的に利用する表現手法である。


(譯文:攝影中的「散景」,指的是在鏡頭焦外範圍內所形成的模糊區域之

美感,以及利用模糊而刻意為之的一種表現手法。)

可見,「ボケ」 一詞,其意不止於模糊、虛化,還暗含「賞心悅目」之審美內涵,即日語所說的「ボケ味」。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若根據其羅馬拼音而直接使用音譯「boke」,英語世界的人們大多都會因習慣而發音錯誤(讀成bow-k)。鑑於此,為更好地還原日語的原本讀音,防止人們望文生義而誤讀,1997年,時任《攝影技術》(Photo Techniques)雜誌編輯的Mike Johnston首次將「boke」改為「bokeh」,並對其發音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bo之發音猶如bone,ke猶如Kenneth,兩個音節皆重讀

從此,bokeh一詞進入了主流攝影界的視野。

由此觀之,西方學者的專業精神以及治學嚴謹之態度,不得不令人歎服。

對於散景,我們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接下來便要解決另一個層次的困惑:

為什麼?

二、散景之形成及影響因素

2.1 散景的形成

先來看一組光路圖,如圖2-1-1所示: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1-1。illustration by Todd Vorenkamp

定焦鏡頭前有一點光源,若光源位置恰好處於焦平面內,則鏡頭折射後的

光錐恰好聚焦於像平面(或傳感器)上,形成一個清晰的影像;若光源偏離(或近或遠)焦平面位置,在不改變其餘參數的情況下,光錐的匯聚點均無法恰好落在像平面上,而是形成一個比光源面積要更大一些的模糊光斑,此即為點光源所形成的散景

散景的形成,本質上是光線在透鏡中遵守光學物理規律的必然結果,若更進一步,在數學上,則涉及到了卷積(convolution)方面的問題,後者比較複雜,不在我們討論範圍。無論是在光學儀器上,抑或是在人眼構造中,只要目標處於視野焦點之外(失焦狀態),就會形成模糊的影像。此時,若該物體為一個點光源,其形態則是一個虛化的、近乎圓形的光斑,是為散景

散景雖然都是相同規律下作用的結果,但並非千篇一律,而通常是大小不一、形態各異

那麼,影響散景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2.2 散景的影響因素

從散景的形態大小的角度而言,主要存在兩大方面的影響因素。

2.2.1 光圈形狀

光圈的形狀,具體是指鏡頭的光圈葉片所圍成的平面幾何形狀,後者直接影響了散景的最終形態。

先來看一個小試驗[2]:

現用一枚光圈結構為「三角形」(頂點朝上)的鏡頭拍攝一個點光源,則有三種可能的成像(如圖2-2-1所示):

1、若像平面處於焦平面之後(位置a

),則會在像面上形成一個三角形頂點朝下的光斑,散景最終圖像為頂點朝上的三角形;


2、若像平面處於圖中的位置b,恰好處焦平面內,則成像為一個清晰的點;


3、若像平面處於焦平面之前(位置c),則會在像面上形成一個三角形頂點朝上的光斑,散景最終圖像為頂點朝下的三角形;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1

圖2-2-2為使用一枚具有三角形光圈的鏡頭(經改造)所拍攝的畫面: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2,Photo by Harold M. Merklinger

看到這裡,有人或許要問:為什麼我們平時拍照很少看到這種三角形光斑呢?

理由其實很簡單:

1、三角形的光圈設計雖然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和難度,但是此結構在圓形的鏡頭中無法獲得最大的孔徑面積,制約了通光量;


2、三角形的散景看起來比較突兀、生硬、不自然,缺乏美感

可見,並非技術上無法實現,而是無此實際需求。我們不僅看不到三角形的,同樣也看不到正方形或長方形的。

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接近圓形的光圈,採用多邊形設計便成了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如五邊形、六邊形,甚至有八邊形、九邊形。光圈葉片愈多,其形狀愈趨近圓形(關於光圈方面的科普文章,請參見《 》[3])。

圖2-2-3為使用4枚不同光圈結構的鏡頭拍攝的散景,從左上至右下,鏡頭光圈的葉片數量分別為5片、6片、8片和9片: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3

有興趣的讀者其實可以自己DIY一個自己喜歡的光圈,比如很多女孩子喜歡的「心型」,操作很簡單:在一張硬質卡紙(黑色不透明更佳)中心剪一個「心型」小孔(如圖2-2-4),蓋在鏡頭前即可。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4

有了它,你便可以拍出「愛心滿滿」的心型散景了: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5

同為散景,亦存在「審美品質」的優劣之分。

通常而言,光圈葉片越多(趨於圓形)、鏡片材料與打磨工藝越精湛(抗球面像差,光線更聚焦),則散景顯得越圓潤、平滑、自然,更能給人視覺上的愉悅感——這些都是我們所追求的優質散景

2.2.2 景深

光圈的物理結構決定了散景的形狀,而「景深」則決定了散景的大小虛化程度

影像派曾在舊文《 》中提到過:

1、景深是指主體(即焦點所在位置)的前方至後方之間的清晰範圍。


2、有那麼幾個因素可以影響景深大小:鏡頭與主體間的距離、光圈大小和鏡頭焦距。

景深越淺,焦外物體越模糊,則散景也越模糊,彌散圓(可簡單地理解為

點光源的成像大小)也越大。因此,淺景深與散景,兩者存在這樣的關係:

a、有散景或散景明顯的場景,則景深必淺;

b、淺景深狀態下,焦外若有「點光源」,則「散景」必現。

由於散景直接由點光源衍生而來,所以,在談論散景時,我們一般都默認存在點光源,無論它處於前景或背景中。

由此可見,景深的深淺直接決定了散景的有無(或者說散景的明顯與否)。進而不難得出一個推論:

影響景深的所有因素同樣作用於散景的形成,如距離、光圈、焦距。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這3個因素與散景的關係:

(1)距離

距離是指點光源與主體間的距離,點光源可以位於背景中,亦可位於前景中,或兼而有之。

距離越遠,則焦外點光源形成的彌散圓越大、虛化效果越明顯,散景越突出。

如圖2-2-6,左側背景中的點光源(LED燈串)距離主體(雕像飾品)8英尺,而右側則為3英尺,可見左側的散景比右側更大、更明顯,虛化效果也更平滑、漂亮。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6

(2)光圈

光圈對散景的影響是直接且顯而易見的:光圈越大,點光源的光斑便越大,虛化越明顯。圖2-2-6為散景隨鏡頭光圈變化而變化的動態圖: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7


因此,很多攝影愛好者痴迷於大光圈鏡頭,皆因它能實現細膩的虛化和美麗的散景

(3)焦距

在關於景深的文章中,影像派已經寫過一個知識點:鏡頭焦距越大,則景深越淺,主體(焦點所在)背景越模糊。同理,鏡頭焦距愈大,則散景愈突出、虛化效果愈佳

如圖2-2-8,使用同一枚鏡頭的4種焦距(70、100、135和185mm)拍攝同一場景,點光源的散景效果如下所示: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8

與單一改變相比,若同時改變其中兩個或多個影響因子,散景的變化幅度將更大、更明顯。

如圖2-2-9所示,既增加主體與背景LED燈的距離,同時亦增大鏡頭光圈,對比最左和最右兩張圖可以看到,散景的大小和虛實變化非常明顯(由小到大,由實到虛):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2-2-9.Photo by Jean Fan

三、散景的作用

散景有著模糊、朦朧、絲滑、柔和的視覺效果,若隱若現,若即若離,散發著些許夢幻般的詩意,令許多攝影愛好者為之著迷。我們研究「散景」,是為了通過全方位地瞭解,從而更好地在攝影中利用它

散景的作用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作為主體和作為陪體

3.1 以散景為主體

這看似自相矛盾,實則不然。此處的「主體」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對焦點」,而是從構圖角度而言。畫面只有模糊的散景,而無任何對焦點——這無疑是一種打破常規的大膽嘗試,如同一幅「印象派」的作品。若散景能傳遞「美的訊息」,我們又何樂而不為?

(1)相機

對準點光源,撥至M檔,將光圈調至最大(效果更佳)或使用長焦端,撥動對焦環或變焦環至畫面失焦,拍攝即可。如圖3-1-1所示: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3-1-1

(2)手機

手機鏡頭雖無大光圈,亦無光學上的可變長焦,但同樣也能拍出散景,儘管視覺效果不能與單反相機比肩。

先將手機鏡頭對準手掌,要靠得足夠近,以確保鏡頭無法自動對焦,而後迅速將手機移開並對準遠處(距離越遠越好)點光源拍攝。效果如圖3-1-2所示: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3-1-2

3.2 強迫透視

基於散景的屬性,它作為「陪體」出現在攝影中更為普遍。除了在前景或背景中作為一種陪襯,強迫透視(forced perspective)是它更具創意、更有趣的玩法。所謂「強迫透視」,是指利用視錯覺(optical illusion)使目標顯得比實際更遠、更近、更大或更小的一種技術,多應用於攝影、電影製作和建築等領域。

比如,遠處圓形的彩色散景,通過強迫透視,讓人感覺它們就像是剛吹出的一串七彩的、漂亮的肥皂泡。如圖3-2-1所示: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3-2-1

再比如,通過DIY五角星光圈,讓星形散景如同一片夢幻的星星。如圖3-2-2所示: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圖3-2-2

無論是作為主體還是陪體,你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散景為自己的攝影作品加分、添彩。

四、結語

今天的這篇文章,影像派主要與大家聊了「散景」這個非常寫意的話題。希望大家閱讀完此文,不僅明白了何為散景,對這個專業攝影術語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而且還懂得了如何控制散景、如何在攝影中更好地利用散景。

但願你也會因「散景」而愛上攝影

參考文獻

[1]Michael Langford,Langford's-basic-photography(the-guide-for-serious-photographers)9th edition,Focal Press.


[2]Harold M. Merklinger,A Technical View of Boke,Photo Techniques magazine,1997.


[3]影像派,《關於光圈,這是我為你整理的最詳盡的乾貨,值得攝影愛好者們收藏》,頭條號

【往期文章精選】


若喜歡我的文章,請大家為我點贊、轉發、收藏和評論

加入【影像派】,一起感受攝影的魅力與精彩!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