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東南約1公里的臺地上。總面積14萬平方米,分上下兩個文化層,時間距今8000多年。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1972年冬,磁山二街村民在開挖水渠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座沉睡在地下的原始村落——即現在的磁山文化遺址。後經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多次發掘,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的遺蹟和遺物。除發現房基、灰坑及糧食窖穴外,還出土了約五千餘件陶、石、骨、蚌器與筒形直壁盂,鳥頭形支腳等器物和大量的家禽、家畜骨骸,炭化粟、核桃。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炭—14測定,這些器物距今8000多年,亦即伏羲神農時代,這個遺址是一個新石器文化遺址,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新石器研究的空白,是我國北方的重要原始文化類型。1988年,磁山文化遺址升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遺址中的坑穴,有圓形的、有橢圓形的、還有長方形的……較大的圓形坑,還保留有柱洞和門道,據考證,那原是磁山先民當時用茅草蓋頂的半地穴式居住房屋;那引人注目的長方形坑穴,是當時儲藏糧食和食物的窖穴,據考古專家估計,粟谷的貯量在十四萬斤以上;那些圓形的和不規則的坑穴,是當時人們用來存放生活用品的地方。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考古專家的鑑定和學術論證認定:早在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就已經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形成了相當穩固的定居部落,並由自然採食發展為以農業經濟為主,即種植粟、黍等作物,並馴養少量家畜和進行漁獵。這是人類經濟生活的一項巨大變革,也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告別飲血茹毛舊時代,開創種穀養畜新紀元。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磁山不僅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黍的最早發源地,也是世界上家雞的最早飼養地,還是中國家豬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磁山遺址粟的發現,推翻了以往公認的“粟”是從埃及、印度傳播而來的結論,改寫了歷史;出土的家雞骨說明,早在公元前5400多年前,我國就出現了家雞,比世界上認為家雞起源於印度(公元前2000年)早3000多年;遺址中發掘出土的炭化核桃,比史書上記載的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核桃早5000多年。磁山遺址大量陶器,石器出土文物,有其獨特典型特徵:陶器、石器製作粗糙,具有一定原始性。敞口直壁平底夾砂紅褐色陶盂、陶支腳是作炊具用的,是磁山文化陶器群中代表性器物。同時,還發掘出大量加工糧食用的,長約半米,端部稍尖,底部常有四足或三足,琢制石磨盤,和與之匹配的石磨棒,還有琢制不精舌狀扁平石鏟,斷面橢圓形石斧、石錛以及大量的敲砸器、研磨器等生產工具。

國內外易學專家還考證磁山文化與伏羲畫八卦是同一時代。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磁山先人,建築半地穴房屋,門朝南方或東南,修置的臺階皆為三階,房居相當於離巽(x un)二門。到科學發達的今天,中華大地的臺階都是單數;陶蓍(shi )草器:它是“立竿見影”,以測“日影長度”,掌握方位、節令,以指導農作。磁山遺址出土大小陶丸,是計算糧食產量、狩獵動物的數量和庫存的“籌碼”,形成了後來的易經術數,為八卦之源。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從磁山文化出土遺物來看,充分體現了先民的聰明才智,充分證明了當時就有了數字,創造了八卦符號,用他們的智慧趨吉避凶,平安生存。

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磁山——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1986年12月,在全國磁山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定磁山出土發現為“磁山文化”。


往期推薦:


供稿:申禮成 、張海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