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磁山文化,是一種以筒形直壁盂和鳥頭形支腳為特徵的考古學文化,大體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階段,分佈於太行山東麓的冀南豫北地區,因最早發現於武安市磁山遺址而得名。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磁山遺址,位於磁山村東1公里處南洺河北岸的濱河臺地上,北距武安城區16公里,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1972年興修水利時發現,1976年以來經多次發掘,揭露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發現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糧食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餘件,還發現大量走獸、飛禽、魚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葉樸、碳化胡桃等動植物標本。經測定其年代最早達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農業、飼養業和地下儲糧技術的發明,尤其農作物黍、粟和家雞遺骸的發現,堪稱遠古時期的震世絕響,在我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1988年1月13日,磁山文化遺址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始自然崇拜大概產生於農業文明之後。由於從事農業生產,人與自然界就產生了更為密切和廣泛關係。自然崇拜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定期舉行宗教節日和祭祀。遺址中不僅發現有“卵石面”,部分糧食窖穴底部或填土內部發現有整體放置或分隔排列的家畜遺骸,而且還發現以石磨盤、磨棒、斧、鏟和陶盂、支腳、三足缽、小口壺等器物成組伴出的特殊遺蹟,據考古工作者推測,這是一種與原始宗教信仰有關的祭祀活動遺蹟。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圖騰是原始人類在超現實理念的驅使下,極力尋求精神寄託,企圖求助於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保護自己。遺物中支腳的鳥頭狀造型,可能與原始圖騰崇拜,也就是將鳳鳥作為本氏族的祖先和標誌加以崇拜有關。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圖騰,屬印第安語,意為“親族”,認為是本氏族的先祖或保護神。遺址中數量眾多的鳥頭形支腳是唯一以動物形象為原型而創作的,體現了人們對鳥類的特殊情感與偏愛,可能還與磁山先民將“鳥”作為本氏族圖騰崇拜有關。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觀念。據有關專家研究,遺址中一處以“卵石面”為中心的遺蹟,就是用來祭祀“地母”或“穀神”的,是我國最早的“祭壇”;部分窖穴內成堆放置豬、狗遺骸的遺蹟,是用來祭祀“倉神”的宗教遺存。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靈魂崇拜是較原始的宗教觀念,安葬死者並祭奠亡靈是其典型表現形式。磁山遺址至今未發現墓葬,卻發現較多以磨盤、磨棒、盂和支腳等器物集中放置的“組合物”遺蹟,有關學者推測,這是一種與靈魂崇拜相關的祭祀遺存。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在磁山文化遺址中同時發現了石磨盤等器物組合排放在一起的組合物,這些組合物總計達百組以上。其主要器類包括有石磨盤、石墨棒、石斧、石鏟及陶盂、支腳、三足缽、小口壺、深腹罐、圈足罐等。從這些組合物的出土情況來看,其分佈範圍之大,數量之多,排列之密集,都說明構成這種遺蹟的活動是頻繁的。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和生產活動之外,最重要的只能是宗教活動了。關於這些組合物的性質,有關考古學者認為倒像是按照一定的思想意識和習慣格式特意加工而成的。因此認為它不可能是一般的生產遺蹟和生活遺蹟,而是某種原始的宗教活動遺蹟。有可能是對靈魂的崇拜。

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磁山人對氏族內有威望而死去的長者,在一定的時間內舉行祭祀活動,限於當時的經濟條件,也許他們只能將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等作為祭品。組合物很可能便是這些祭祀活動所留下的遺蹟和遺物。磁山遺址“組合物”等遺蹟中,可以看出磁山先民對長者,先人的崇拜。磁山,華夏孝道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