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個多世紀,為什麼中國沒能就此進入大航海時代?

1前1


所謂大航海時代,其實也就是開啟了列強徵服世界,讓世界各地成為他們殖民地的時代。鄭和下西洋起始於1405年,終止於1433年,比西方大航海時代早了半個多世紀。

西方是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才開啟的大航海時代,為何當時的大明朝沒有提前開啟大航海時代呢?

很顯然物質條件已經成熟,當時朱棣也已經稱帝,大明王朝一片祥和,難道明朝統治者就沒有考慮過通過大航海去征服世界各地嗎?

01鄭和下西洋和西方大航海的目的完全不同。

朱棣打下了天下以後,很多人還是覺得他這是在篡位。他的確是篡位了,但是必須要糾正當時所有人的想法。為此他發動了鄭和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其實我們現在不能調查清楚,因為真正的秘密,永遠隱藏在朱棣和鄭和兩個人的心裡。不過大致可以猜測一下,可能有這麼幾個目的。

  1. 第一,打造萬國來朝的太平盛世。朱棣希望把大明王朝,尤其是自己統治下的這個時期,打造成遠邁漢唐的太平盛世,重塑唐太宗時期萬國來朝的景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 第二,彰顯合法的繼承權。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完全有資格繼承皇位。可是西洋諸國還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鄭和這一趟出去,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建文帝下臺了,朱棣上岸了。
  3. 第三,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靖難之役後,一把大火把南京皇宮給燒了,朱允炆本人卻不知所蹤,
    有人說他下西洋去了,為此朱棣派遣鄭和前去西洋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這三個目的,可能同時存在,又或者只有其中一到兩個。反正朱棣手裡有錢有人有技術,自然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折手斷了。

而西方大航海是為了什麼呢?當時歐洲諸國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可是西方國家的地盤資源都非常少,他們迫切地希望能夠和東方大國進行交流往來。

三年遣中官鄭和使其國。明年,西王與東王構兵,東王戰敗,國被滅。適朝使經東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國人殺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懼,遣使謝罪。帝賜敕切責之,命輸黃金六萬兩以贖。六年再遣鄭和使其國。西王獻黃金萬兩,禮官以輸數不足,請下其使於獄。帝曰:“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後,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貢。中官吳賓、鄭和先後使其國。---《明史》

貿易交換、資源掠奪、土地佔領、開闢一個新國度等等這一系列的目的,才是西方諸國開啟大航海的真正目的。

他們是務實主義者,出去一趟花費巨大,需要依靠豪族們的捐贈才能做到。為此他們回來的時候必須要給予投資者足夠的回報,這樣下一次航行才能具備充足的資金。

02當時大明朝經濟發達,資源豐富,且是農耕社會,沒有必要對外擴張。

相比較西方諸國地盤小、資源匱乏的狀況,大明王朝完全沒有這方面擔心。因為大明朝地大物博,而且有相當充足的勞動力,完全可以保障整個國家的運行。

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明史》

對外的貿易活動對大明朝來說,其實沒有實質性的作用。為此大明王朝根本沒必要開啟大航海時代,他們就算是出去,那也是扶貧之路,而不是掠奪之路。

大明朝不願意開啟大航海時代,具體來說,也有這麼幾點原因。其實每一點,都跟當時大明朝的國情有著重要關聯。

  1. 第一,大明王朝的經濟發達,沒有必要浪費精力出去搞貿易。鄭和下西洋走了一趟,大多數都是虧本的買賣,所以大明朝覺得根本就划不來。
  2. 第二,大明王朝以農耕經濟為主,糧食產量足夠全國人吃用,而且地盤太大,耕地眾多。他們完全沒有必要到海外尋找什麼新的根據地。
  3. 第三,大明王朝資源十分豐富。當時不需要石油之類的資源,所以但凡有需要的資源,大明王朝自己都能開採,而且量很充足,根本不需要出去費力尋找。

由此可見,大明王朝選擇在鄭和下西洋以後,結束航海任務,不再開啟大航海時代,是有著自己重要的現實條件的。

朱棣時期,曾經嘗試過大航海,鄭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證明。可是撒了很多錢出去以後,卻沒能夠換回相應的回報,這讓明朝統治者十分苦惱。為此明宣宗朱瞻基只好停掉了鄭和下西洋的活動。

03閉關鎖國的國策到來,終結了這一時代的開始。

1433年,鄭和下西洋結束的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放棄了下一次航海的計劃,在他看來這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活動。

  1. 自己的爺爺和父親熱衷於此,那是有客觀原因的,可是朱瞻基必須要冷靜看待這件事,畢竟地主家的傻兒子就算再傻,也必須要知道地主家也沒有太多餘糧可以這麼撒了。
  2. 明宣宗一方面宣佈海禁,一方面又開始延續自己祖父、父親們的工作,繼續修築長城。這一系列措施,正兒八經地告訴我們,大明王朝開始閉關鎖國了。
  3. 很多人認為清朝才是閉關鎖國的開始,其實從明宣宗時期,大明朝已經開始了閉關鎖國。既然出去沒什麼好處,而外面的人還想進來撈點好處,為什麼不鎖上門呢?

此後大明王朝又遇到倭寇這一強大的侵略者,所以他們對海禁更加嚴格,徹底實行了海上封鎖,從此徹底成了閉關鎖國的國家。

西方大航海在這段時間已經初具成效,他們從世界各地掠奪大量資源、人力,從而壯大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得以在日後稱霸世界。

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

可是明朝卻不願意去看這些事情,他們似乎覺得這些國家不足為慮,根本就威脅不到自己龐大的帝國。反倒是北方的對手和倭寇更讓他們擔心。

總結:大航海時代成就了西方,東方一度落寞。

其實不僅大明王朝閉關鎖國,後來日本在豐成秀吉一統天下以後,德川幕府也實行了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

可以說當時的東方強國,都採取了這一統治措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普通人逐漸開智,封建統治已經無法穩健地魚肉百姓了。

只有將整個國家封鎖起來,再採取高壓政策,讓百姓為了活下去,只能拼命幹活,最後再收穫那麼一點點報酬,他們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機會走出去瞧瞧。

最終封建統治者的目的的確達到了,可是東方強國們,也一個個都被西方列強給遠遠甩在了後面。

日本和清朝相繼被大炮轟開了國門,德川幕府和滿清政府兩百多年的統治相繼結束。大航海時代對西方人的眷顧,使得東方大國在那個時期一度落寞。

《明史》

《大明律》


江湖小曉生


動機完全不一樣,動力也完全不一樣。

鄭和下西洋

先來談談西方的大航海時代為何興起。中世紀前,通往東方的商路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即傳統的絲綢之路,兩條是海路:一條從敘利亞和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到波斯灣,另一條從埃及經紅海至亞丁灣,再換船到印度和中國。這幾條商路本來就經過意大利、阿拉伯、拜占庭和波斯等地的商人多次轉手,才能將貨物運抵西歐。

幾位歐洲航海家的路線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先後佔領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控制傳統商路,對過往商品徵收重稅,使運抵西歐的貨物不僅量少,而且比原價高8—10倍。於是,西歐的商人、貴族,迫切希望另闢一條繞過地中海東岸直達中國和印度的新航路。

在生存壓力和利益追求的動力驅動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們,率先開啟了探索的旅程。於是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一個個都冒了出來,前赴後繼的開始了大航海時代。

而鄭和下西洋呢?據說最早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明成祖朱棣尋找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順便再到世界各地區耀武揚威一下,宣傳一下聖人的教誨。

鄭和下西洋路線

中國在明代時候依然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實行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因此對於海外貿易的需求並不強烈。

此時的統治者們依然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自己富有四海,什麼都不缺。鄭和七次下西洋,除了帶回來一些各地的奇異之物,就是帶回來一幫要“壓歲錢”的朝貢小國。結果是,明王朝賺得了面子,卻虧了裡子。最後的財政狀況是越來越糟糕。

明朝的統治者對於向外擴張、建立殖民地的需求也不強烈。他們對於在很遠的地方出現一個強大的勢力內心深處非常忌諱,因此並不希望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走的太遠,以免鞭長莫及。

另外,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明朝的士族階級一直把持壟斷了海上的運輸和貿易,所以一直上書朝廷,故意要求閉關鎖國。而他們可以通過走私獲取巨大的財富。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明朝嘉靖年間倭寇橫行,一度將東南沿海搞得亂七八糟,朝廷為此還派出了戚繼光等人專門解決這個問題。到後來乾脆徹底實行海禁,不允許一塊舢板下海。


所以,明朝沒有發展成大航海,看似奇怪,其實完全在情理之中。


任十三讀史


為何是西歐人開啟大航海時代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窮則思變”:葡萄牙及西班牙開啟大航海時代,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尋找金銀。

15世紀末,金銀成為歐洲的貨幣,西歐的國王貴族和商人開始追求大量的黃金和白銀,形成一股貴金屬熱。

哥倫布就說過:“黃金是一個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成為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靈魂進入天堂。”

然而歐洲金礦罕有,只有德國有少量的銀礦。自古歐洲人就相信東方有大量的金銀,這使得西歐人決心遠渡重洋、到富庶的東方去探險。

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又控制了陸上絲綢之路,到東方尋找財富就必須開啟新航路。

恩格斯說:“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第二,“遠洋技術條件具備”15世紀時,歐洲人已能製造多桅快速,載重數百噸甚至千噸適宜遠航的大船。

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經阿拉伯人之手14世紀傳入歐洲,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說,越來越被人們接受,總之科學技術的提高和地理知識的進步,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

第三,“亂則生變”;歐洲小國林立,各行其是,相對有尋找新機會的空間。

15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完成領土統一和實現中央集權。

兩國在陸地上根本無發展機會,兩國的專制君主以及貴族、商人,為積累黃金、白銀,擴張勢力,積極支持航海事業和開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第四:“地緣條件”西歐離美洲只隔著大西洋。

大航海時代最偉大之處,不是開通東西海上航路,而是發現了新大陸(美洲),而美洲本土力量相對於當時的西歐極其的弱小,使得西方人可以在美洲殖民。

當時的東方自給自足,對東西貿易並無太大興趣,而且極其強大,15世紀-16世紀,西方各國的國力根本不是東方的對手。

另外,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因為對明朝經濟無多大裨益,而且東南亞人口眾多,並不是大規模移民的最佳地方。以明朝當時科技水平和地理知識,鄭和船隊是無法渡過太平洋的。

新航路的開闢和殖民,對世界造成了顛覆性的影響。

a,引起了商業革命:商業擴大、商品種類增多、經營方式改變和商路商業中心的轉移,開始形成世界市場。

b,為英國工業革命奠基;歐洲的商路和商業中心漸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一些商業城市趨於衰落,里斯本、安特衛普、倫敦等日益繁榮。

(地中海衰落,大西洋逐漸崛起)

c,引發了價格革命;16世紀,歐洲的黃金從55萬公斤增加到119萬多公斤,白銀從700萬公斤增加到2140萬公斤。

(中世紀貴族)

貿易帶來的利潤遠大於封建地租;土地所有者階級和勞動者階級,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資本家階級,資產階級則相應地上升了。”

(充滿冒險精神的海盜及商人逐漸崛起)

加速了封建制的沒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此,西歐諸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開速超越亞洲、非洲和美洲許多國家。

“大西洋時代”來臨。





生活大話家


只能說東西方這個文化差異是真的大。西方航海為了最實際的東西,那就是為了掠奪,為了利益。而中國古代大多數的君主侵略性都不強,或者說比較安於現狀,他們都不願意開拓,更願意守著國土安於享樂。而且中國君主一直以來都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地方都是蠻荒之地,不值得開發,這種“夜郎自大”的心態也影響了中國古代航海的發展進程。鄭和下西洋,他的所有行動都必須要遵循明成祖朱棣的安排。之所以朱棣的遠航之舉,並沒有實行掠奪侵略,原因也十分簡單。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種原因。

一、尋找建文帝下落

朱棣靖難之役功成之後,朱棣取代了朱允炆成為了大明新的主人。但一直讓朱棣揪心的是,建文帝朱允炆一直都下落不明,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朱棣畢竟皇位得來不正,一日不見朱允炆,朱棣就一日不安心。所以在有傳言說朱允炆逃出南京流亡海外之後,朱棣終於坐不住了,也不管這個消息的真偽,起碼有了一個調查的方向。所以在時機成熟後,朱棣派遣三寶太監下西洋,表面上是一場探索之旅,但實際上主要認為就是尋找朱允炆下落。

二、宣揚威德

朱棣即位後,他十分的注重和國外溝通交流。在派遣鄭和下西洋之前,朱棣就派遣尹慶在永樂元年出使了古裡、滿剌加。又在永樂二年出使了爪哇和蘇門答臘。之後在鄭和下西洋之初,為了配合鄭和的行動,朱棣又發動了南征安南,將其納入了明朝的政治版圖。郡縣安南”之後,明朝從陸路近可制占城,遠可控滿剌加,這對鄭和下西洋提供了非常強大的便利條件。而朱棣也通過一系列的行動告訴了周邊國家,大明朝換主人了。

三、祖訓所限,朱棣無力征伐他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主張積極主動的發展和鄰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不侵佔”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朱元璋表示“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他把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國列為“不徵之國”。和這些國家保持友好和平關係。

而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其中大多數都在朱元璋所列的不徵之國中。所以說朱棣受限於朱元璋所立下的限制。即使他想打那些國家,想要掠奪都不行。因為朱元璋立下的乃是祖訓。朱棣如果敢違背,立刻一頂不忠不孝的帽子就得戴在頭上,如果一來皇帝失德,對於朱棣統治國家來說可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朱棣侵略不了周邊國家。

西方國家為什麼會進入大航海時代呢?原因就是有利可圖,有了利益的驅動,西方國家對於航海爆發出了無盡的熱情。而利益從何而來呢?還不就是征伐掠奪嘛。朱元璋一個“不徵之國”就徹底的把明朝給圈禁了起來。朱元璋的祖訓後代皇帝都必須要遵循,一道禁海令,導致明朝徹底封鎖了自己對外交流的窗口。可見朱元璋造了多大的孽。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這要從鄭和下西洋的政治背景說起!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天下! 但在當時有很多讀書人認為他是弒君奪權,朱棣深知這一點,但天下已經大定,民心只能慢慢收服,於是永樂三年 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乘寶船 ,率領由二百多艘大小船舶組成的強大船隊,下西洋!

目的就是揚威於海上,宣誓主權,在海外諸國之中 建立大明正統的思想! 所以 鄭和這一趟下去 ,只是為了示恩與諸國,花費巨大卻只賺得了名頭!

而且不僅這一次 ,之後的六次依然如此! 因為花費巨大造成國內經濟空虛!所以在明成祖死後 仁宗朱高熾就下令禁止入海!

而西方的航海目的明確,大航海時代興起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決,歐洲大陸國家的財政問題, 人家就是出來找金子的!

然而在尋找金子的過程中 當時的歐洲國家嚐到了建立殖民地的甜頭,所以越發熱衷於海上的發展!

利益是一切動力的源泉! 花錢航海和掙錢航海 差距自然越來越大!


府少爺的歷史觀


沒接收到這個問題之前不知道。[害羞]看了老師們的回覆知道了。[害羞]總體來說國土豐厚,底蘊豐足。外出不侵不掠,耗費龐大,收入底於支出。外出無收入,保家自更生。我無欺人心,敵有侵我行。泱泱大國何來懼,持久衛國,英雄兒女拋熱血,英雄倍出,護我國土,愛我中華。祖國和人民會永遠牢記我們的英雄,我們的先烈。[祈禱][祈禱][祈禱]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運昌盛,中華共和國人民永不言敗。[贊][贊][贊]


留下祥雲帶來的如意喜


1、中國繼續航海的內生動力不足;西班牙、葡萄牙航海是為了找資源、找市場、找黃金,從而發展資本主義;中國當時雖有資本主義及手工業的盟牙,但整體仍處於農耕社會;

2、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自給自足能力沒有問題,沒有向外擴張的現實需要;

3、沒有頂層設計,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炫我大明國威,並不是為了拓展市場、促進海外貿易。甚至民間盛傳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找尋建文帝以及其餘部。所以鄭和七下西洋的動機不純;

4、西方國家在十五、十六世紀出現了文藝復興,而中國在南宋滅亡之後則一步步地社會倒退!


譚天說帝


馬前鞍後服務皇權的鄭和即使每天下一次西洋,中國也進入不了航海時代,因為和哥侖布目的不一樣。



人類近代歷史發源於陸地,但人類近代歷史卻成就於海洋。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對海洋進行了探索。東方文明的代表中國在1405年進行了鄭和下西洋,西方文明的代表葡萄牙在在1487年進行了新航路的開闢。中國對海洋的探索比西方早了半個多世紀以上。然而,雖然西方的海洋探索比中國晚,但西方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並引領了世界近代史的發展;中國對海洋的探索雖然比較早,但中國卻沒有進入大航海時代且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為什麼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呢?因為中國缺乏資金原料以及市場。為什麼中國缺乏資金原料和市場呢?因為中國實行海禁政策。為什麼中國實行海禁政策呢?因為中國的經濟基礎是自然經濟。總之,是中國的自然經濟的封閉性使中國的發展逐漸落後於西方,是中國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礙了中國進入大航海時代。

中國沒能進入大航海時代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中國在明朝中期就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是先進的生產力的具體表現。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如果資本主義萌芽能夠發展成資本主義經濟,那麼中國就會由封建社會轉型為資本主義社會。實際上,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過程就是中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過程。

資本主義萌芽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型的速度快,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速度就快;資本主義萌芽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型的速度緩慢,那麼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速度就會緩慢。顯然,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型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

為什麼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呢?因為清政府實行了海禁政策。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需要開放的發展模式,而清朝實行的是封閉的發展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鄭和下西洋自然也就不能使中國走向大航海時代。

第二,從政治上看,中國海禁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其目的是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社會表現是什麼?是加強控制。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容易控制還是一個封閉的社會容易控制?當然是封閉的社會容易控制。

海禁政策是一種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後的政策,這種政策會阻礙中國對市場原料和資金的獲取。如果沒有充足的市場資金和原料,那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必然會變得異常緩慢。商品經濟的繁榮催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大量的頻繁的交易活動才能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向前發展。

海禁政策鎖住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海岸線,海禁政策鎖住的其實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所必須的條件。如果沒有海禁政策,中國特別對於萌芽發展的速度一定會加快。在海禁政策的禁錮下,鄭和下西洋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大航海時代。

第三,從經濟上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一種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封閉型經濟。

中國為什麼要加強專制?中國為什麼要閉關鎖國?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發展。自然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存在的基礎,自然經濟也是封建社會存在的基礎。如果資本主義萌芽快速發展,自然經濟就一定會遭到破壞。反過來說,自然經濟一定會自發的限制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自然經濟的特點之一是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根本屬性是封閉性。隨著自然經濟發展的程度越來越高,中國封建社會的封閉性就會越來越強。在重農抑商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發展程度是越來越高的。社會越來越封閉,政策也就越來越封閉,開放性的資本主義萌芽自然發展緩慢。

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前提是開放,自然經濟的發展結果是封閉。高度發展的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導致了開放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緩慢。自然經濟的發展導致的封閉社會與鄭和下西洋及大航海時代是格格不入的。

第四,從思想上看,實行文化專制的傳統儒家思想禁錮了中國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從董仲舒的新儒學開始,儒家思想就成為了封建社會的正統和主流思想,一直持續到清朝。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儒家思想不僅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儒家思想還控制了中國社會,儒家思想更是控制了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儒家思想認為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小農經濟,儒家思想認為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是資本主義萌芽。

無論是明朝的八股取士還是清朝的文字獄,基本制度是對思想的強化控制。思想統一併不會造成思想的禁錮,思想的強化控制才會造成思想的禁錮。被禁錮的思想是沒有探索精神的,因此中國的鄭和下西洋也就停止了;被禁錮的思想是沒有創新精神的,因此中國沒能進入大航海時代。

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雖然受到了顧炎武等人的批判,但當時的中國的思想解放並沒有成為一種社會潮流。於此同時,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則宣傳的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卻極大地解放了西方社會的思想。思想解放的西方社會進入了大航海時代,思想進一步的中國社會卻沒能抓住進入大航海時代的機會。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比西方的新航路開闢要早得多,但中國社會上各種落後因素的綜合作用使中國沒能進入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意味著全球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大航海時代意味著地區文明的創新與發展。中國沒能進入大航海時代意味著中國文明沒有與世界文明進行深入的交流,沒有深入交流與創新的中國文明逐漸落後於世界文明的發展。由此,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的發展進程,中國陷入了近代前夜的危機。過去的經驗表明,中國雖是典型的大陸文明,但大陸文明也應該具有強烈的海洋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