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非著名詩人,寫了首中秋望月詩,短短28字就流傳千古



中國的古詩詞中,關於月亮和中秋的詩詞可謂是數不勝數了,其中非常著名的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有一些不那麼著名的。

唐朝非著名詩人,寫了首中秋望月詩,短短28字就流傳千古

今天要介紹的一首唐詩,是詩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很著名,但是作者相對來說沒那麼有名的。全詩如下。


十五夜望月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本詩的作者王建出生於公元768年,比李白的701年晚了67年,距離大唐建國的公元618年也已經過了150年了。他出身低微,一生坎坷,46歲才開始踏入仕途,先後擔任過縣丞、寺丞、司馬、刺史等官職。最後,卒於835年,活了67歲。

唐朝非著名詩人,寫了首中秋望月詩,短短28字就流傳千古

王建寫作本詩的時候,具體是哪一年已經不得而知。但是,通過本詩的題目《十五夜望月》可以推測,應當是寫於某個中秋佳節,在庭院賞月之時。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庭院中間,被月光照得雪白雪白的,樹枝上面棲息著鴉雀;夜裡露水寒冷,悄無聲息地沾溼了桂花。


"中庭"的大概意思是指"庭院中間",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就點明瞭望月的地點,清晰明瞭又不突兀。王安石詞作《浣溪沙》中也有"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迴。愛閒能有幾人來"之句,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中也有"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之句。


"地白"二字,表面上是寫庭院中間的地面很白,實際上是在側面描寫月光很明亮,撒在院子裡將地面都照得白白的,相信賞過圓月的人都懂。這就好像,我們說一個美女很美,讀者只會覺得"哦,一個美女",但是說同時有一百個男人誠心追她,走在大街上不少人回頭看她,讀者就會覺得"天啊,這得多美啊"。

唐朝非著名詩人,寫了首中秋望月詩,短短28字就流傳千古

"樹棲鴉"

其實說的就是"鳥歸巢",一看到鳥歸巢,人難免就會想到自己的家鄉、家庭和家人。也就引出了本詩後半部分的發問。


"桂花"是在秋天開的,再一次從側面點明瞭時間是在秋天。"冷露無聲"卻為整個賞月畫面籠罩上了一層淒冷的色彩,按道理來說,此時有好月好景,詩人為何還會感到淒涼呢?那時因為,他遠離家鄉,不能跟家人團聚啊。

唐朝非著名詩人,寫了首中秋望月詩,短短28字就流傳千古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天晚上月兒明亮,人人都看;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誰的家裡。


最後一句,是個問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不斷髮問,當然是滿腹心思的時候啊。一般來說,當你很開心的時候,你是不會問這問那的,你只會覺得生活真好啊。而當你遭遇挫折的時候,才會問老天為什麼這麼對自己;當你感情遇到問題時,才會問他究竟愛不愛我。而詩人王建也是因為想家,才會問出"不知秋思落誰家"之句。正是因為他自己在秋天產生了思念之情,所以才會問還有誰也產生了秋思,在心理學上,這叫做"投射效應"。

唐朝非著名詩人,寫了首中秋望月詩,短短28字就流傳千古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之句,高適的《除夜作》中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之句,都與本句表達的感情相類似,在夜裡思念故鄉和親人,當然,杜甫與王建的更加接近,高適前半句更接近,後半句還感慨了時間的流逝。


你是遠離家鄉還是身在故鄉呢?如果是遠離家鄉,月圓之夜時是否也會思念親人呢?

唐朝非著名詩人,寫了首中秋望月詩,短短28字就流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