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這七個成語都與北魏清河人崔浩有關

崔浩,字伯淵,北魏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人,北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經學家、史學家、歷學家、書法家。他出生於北方第一世族之家,曹魏司空崔林之後,北魏司空崔宏之子,祖上可謂累世為官。崔浩從小受到良好的儒家傳統教育,愛好文學、博覽經史,同時還兼學天象陰陽和百家之言。20歲時擔任了朝廷的直郎、給事秘書、著作郎等官職,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死於國史之獄。以下七則成語分別在政治能力、軍事才華及為人處事等方面介紹了這位北魏名臣。


「成語故事」這七個成語都與北魏清河人崔浩有關


腹背受敵,這個詞通常表示受敵人的前後夾攻。它出自《魏書·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

公元416年8月,晉朝將領劉裕討伐後秦皇帝姚泓,從水路、陸路兩路並進,晉軍勢如破竹,後秦節節敗退。第二年,劉裕率水軍沿淮、泗兩條河流北上,準備逆黃河西進,為順利進軍關中,劉裕派人向北魏借道。北魏皇帝拓跋嗣召集眾臣商議對策,滿朝公卿群起反對,認為劉裕如果真的借道函谷,那麼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晉軍被後秦和北魏夾在中間,豈不是腹背受敵。據此推論,劉裕必定是以借道為名,北上進犯魏國,應立刻派軍阻止晉軍。當時只有博士祭酒崔浩站出來反對,他從敵我兩方面對當時的局勢進行了分析。首先,從晉國來講,晉朝宗室司馬休之擾亂荊州,之後又逃到後秦,劉裕對他恨之入骨,現在後秦的皇帝剛死,劉裕乘機來討伐,這也是極有可能的。假如北魏堵塞他西去的道路,劉裕必定會上岸北侵,若真是這樣,那後秦沒事,受災的是我們北魏啊。另一方面,從魏國內部來看,北方有柔然的不斷侵擾,如果向南出兵,則北寇進擊;如果出兵救北方,則東方又面臨燕國進犯的危險。如此多面受敵,加上國內糧食緊缺,不宜出兵,不如借道給劉裕,讓他入關,然後我們堵塞他回來的道路,等秦晉兩軍大打出手後,我們北魏得漁翁之利,這才是上上策。

可惜明元帝最後還是決定聽從眾議,派司徒長孫嵩帶領步騎十萬人發兵迎敵,在畔城交戰。劉裕進軍受阻,派將領朱超石用車兵、弓弩兵、長矛兵等組成“卻月陣”,魏軍大敗而歸。拓跋嗣聞魏軍慘敗,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崔浩的建議。雖然北魏沒有在這次戰役中取勝,但從側面反應出崔浩出眾的軍事才華,排兵佈陣更是多謀善斷,無愧於“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的美稱。

名聞遐邇,常用來形容名聲傳揚到各地,名聲很大。出自《魏書·崔浩傳》,“奚斤辨捷智謀,名聞遐邇。”這裡講述的是崔浩為穩定朝內事務,與明元帝拓跋嗣議立儲君的故事。

明元帝經常疾病纏身,難以料理朝廷事務,幾個皇子年幼,一時無人主持朝政,於是請崔浩來商議對策。崔浩先安慰皇帝道:“陛下正年輕,疾病很快就會痊癒。只是朝政方面,請準我直言不合理的事。”皇帝點了點頭,崔浩繼續說:“北魏興利以來,前朝因立儲君之事,幾乎覆滅。如今應早日設立東宮,挑選賢明的公卿為師,輔助太子主持政事。這樣,即使陛下萬歲之後,國家有待立的君主,萬民百姓有所依靠,災禍也就無從滋長了。臣認為長皇子拓跋燾,聰明睿智,性情溫和,立長為太子,也是符合禮義規矩的。”拓跋嗣覺得崔浩說的有道理,不久,即封拓跋燾為攝政王,以皇太子的身份臨朝聽政,又任命長孫嵩、奚斤、安同為左輔官,崔浩、木觀、丘堆為右弼官,六人共同輔佐太子,朝下百官則聽任輔弼官的差遣。拓跋嗣則避居西宮,時常暗暗地觀察太子裁決國事。太子雖然年紀小,但處理起國事來卻井井有條,拓跋嗣非常高興,他逐一對輔弼大臣進行點評,說到奚斤時,他說:“奚斤辨捷智謀,名聞遐邇。”這就是該成語的出處。

公元423年11月,拓跋嗣病逝於平城西宮,拓跋燾正式即位稱帝。由於拓跋嗣早立太子的政策,使北魏政權更替非常穩定,在他病逝後,順利和平地完成了從明元到太武的帝位承接,為北方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復甦提供了很好的政治基礎。

胸有甲兵,主要是指胸中有百萬雄兵,常比喻用兵具有雄才謀略。出自《魏書·崔浩傳》,“汝曹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於甲兵”。

崔浩在北魏參政的幾十年間,屢獻奇謀,屢建奇功,政績累累,備受皇帝寵信。公元427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聽從崔浩建議,遠征胡夏國,戰而勝之,威震西域。西域高車國很多酋長望風來降,拓跋燾設宴表示安撫。席間,拓跋燾在介紹當朝大臣時,首先介紹的就是崔浩,他指著崔浩對高車酋長說:“這位是我國大司徒崔浩,你們別看他身體瘦弱,手臂幾乎沒有力氣彎弓射箭,但他胸中的謀略卻勝過百萬雄兵。每次我征戰前猶豫不決時,都是他出謀劃策,才使我下定決心,而且總能獲勝,北魏現在能有這樣的成就,都是他的功勞啊。”“胸有甲兵”這至高的稱讚,崔浩也是能擔當得起的。自此以後,凡是朝廷內不能決斷的軍國大計,都先徵詢崔浩的意見,然後再行實施。

彷徨四顧,指往復徘徊,遊移不定,四處觀望。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出自宋·陳亮《酌古論四·崔浩》,“數日之間,眾未及聚,謀未及生,彷徨四顧,而莫知所以為御。”在這篇文章裡,陳亮對崔浩的軍事才能大加讚賞,特別指出攻克柔然的戰略尤是出奇。

公元429年,為擺脫柔然與南宋南北夾擊的威脅,拓跋燾計劃攻打柔然。眾臣擔心宋軍乘機北進,都竭力勸阻,只有太常崔浩極力贊成。崔浩分析劉裕去世以後,南宋的元氣一直未能恢復,並不能對魏國造成威脅。現在想要統一北方大業,首先應對夏國和柔然下手。然而,夏國氣數已盡,滅夏只是時間問題。只剩柔然氣焰囂張,他們自認為距離北魏路途遙遠,就守衛鬆懈,如我軍能趁其不備,迅速兵臨城下,到時一定能大獲全勝!另外,崔浩還對柔然人的性格做了進一步的分析,這對攻取柔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說柔然人生性自私,一人倒退,則可能眾人潰逃。短時間內,潰敗的敵軍來不及聚集,更來不及想出什麼抵抗的策略,定是彷徨四顧,不知道如何是好。我軍此時更應趁勝追擊,只怕諸將不肯深入,不能全勝……經過崔浩口若懸河的一番解說,終於徹底打消拓跋燾的疑慮,決意大舉討伐柔然。


「成語故事」這七個成語都與北魏清河人崔浩有關


這次遠征,根據崔浩“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謀略,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柔然主力潰敗,提出和親,從此不再是北魏的主要威脅。也正如崔浩擔心的那樣,當魏軍進入琢琊山時,怕有埋伏,便停止進軍,不久,魏軍班師回朝,後來得到消息,若再前進兩天,柔然的殘餘部隊將被全部消滅。唉,只可惜悔之晚矣!

天災地變,常指天地所發生的災害和變異。古人迷信,多將其認為是上天對統治者的警告天災地變。今一般僅指自然災害。出自《魏書·崔浩傳》,“比年以來,天災地變,都在秦涼”。這裡講的是崔浩力排眾議,打消拓跋燾的顧慮,一舉滅掉北涼的故事。

公元439年,拓跋燾討論伐涼之事,群臣反對,尤其是李順反對得最厲害,李順曾作為使者12次出使北涼,對那裡的情況瞭如指掌,但是此人貪財,逐漸被北涼的沮渠氏用重金收買。拓跋燾之前多次想攻取北諒,都被李順勸阻。但此次拓跋燾伐涼決心很大,李順便編造北涼缺水,土地寸草不生,魏軍難以久駐的謊言。崔浩引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內容反駁李順,稱涼州畜產,天下最為富饒,如無水草,牲畜如何繁殖?另外,漢朝絕不會在沒有水草的地方興建城郭,設置郡縣。李順惱羞成怒,稱崔浩沒親眼見到,就沒有資格同他辯論。崔浩沒有被他的話矇蔽,一針見血地指出李順貪婪誤國,接受了金錢賄賂,才替北涼說話。後來,拓跋燾親率大軍討伐至姑臧城外,所見正如崔浩所說,此處水草豐饒,便對李順十分痛恨,而李順自身不知悔改,三年後奉旨賞賜群臣時又接受賄賂,拓跋燾大怒,兩罪並罰,處死了李順。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莫逆”二字常用來講兩個人意氣相投、交往密切,出自《莊子· 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而“莫逆之交”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則是《北史· 眭誇傳》。眭誇,又名昶,北魏趙郡高邑(今河北柏鄉)人。他年輕時就很有氣度,不拘小節,只喜歡讀書、喝酒,不愛做官,將自己的情志寄託於高山大川之中。崔浩與眭誇兩人雖然志向不同,但在年輕時就是情投意合的朋友,史稱眭誇“少與崔浩為莫逆之交”。

崔浩一直仰慕眭誇的才學,在他擔任司徒期間向皇帝請旨,希望眭誇可以來他手下做官,然而眭誇志向不在仕途,一直藉口自己身體不好,故推辭不去,可時間一長,迫於當地官員的壓力,不得已才去了京城。和崔浩見面後,安排好食宿,兩個老朋友只是喝酒、閒談,聊些生活瑣事,並不涉及社會上的利害得失。崔浩數次想暗示眭誇做官的事,卻總是說不出口,無奈之下,他只好把皇帝的詔書扔到眭誇懷裡,眭誇看完後,心裡也不高興,覺得這位多年老友不理解他,於是放下詔書起身告辭。崔浩一想眭誇這就回去,竟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他命下人把眭誇來時騎的一匹騾子,藏在馬廄裡,希望以此來挽留眭誇。誰知眭誇還是託同鄉借了輛車,離開了京城。崔浩知道後,心懷愧疚,覺得自己不該用小小的職務去侮辱他的志向,又思量著日後要怎麼向眭誇賠罪。第二年,崔浩送還了眭誇的騾子,還把自己心愛的坐騎送給他,並寫了一封信表示歉意。眭誇並沒有回信,只是留下了騾子,退還了崔浩的坐騎。

經過這件事,世人定會認為眭誇會對崔浩耿耿於懷,但事實並非如此。公元450年,崔浩因《國史》的編修引來殺身之禍,並被誅滅三族。眭誇得知後,為他穿素服,設靈堂,接受鄉人的弔唁,並寫下《朋友篇》悼念崔浩。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在我們漫長的人生路上,真正的朋友無需相從過密,不用推杯換盞,沒有繁文縟節,一杯清水、一個念頭,便可身心相托,崔浩和眭誇就是這樣的朋友。

指腹為婚,指孩子尚在娘肚子裡,長輩就給其指定婚姻。它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嫁娶形式,又稱“指腹婚”,起源自崔浩。據《魏書·王寶興傳》記載:“尚書盧遐妻,崔浩女也。初,寶興母與遐妻俱孕,浩謂曰:‘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及婚,浩為撰儀,躬自監視。謂諸客曰:’此家禮事,宜盡其美。’”這句話是講尚書盧遐的妻子是崔浩的女兒,名將王慧龍的妻子是崔浩的侄女,二人差不多同時懷孕。為使崔、盧、王三家親上加親,崔浩便將兩個嬰兒“指腹為親”,到兩個孩子成親時,崔浩又親自撰擬典儀,加以操辦,還對賓客說:“這樣的婚姻大事,應盡善盡美。”

“指腹為婚”這種婚嫁方式始於貴族,意在政治聯姻,目的是拉近兩者家族間的關係,結成盟友,取得信任。後人多有仿效,漸成一種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