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千年水墨的宣紙

東漢宦官蔡倫,以改進造紙術聞名,從那之後,紙就成了我國人民書寫繪畫、文化傳播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國的造紙業順為發達,並出現了一些造紙中心,其中安微宣城涇縣在唐代以產“宣紙”著稱,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宣紙原產地是安徽省涇縣境內山清水秀,溪水清澈的丘陵山區。

這裡的檀皮、草料、調料、溪水等十分豐富,為手工製造宣紙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

皖南山區的人們世代相傳製造宣紙,以此為生。

從古至今,歷代王朝都把涇縣宣紙列為”貢品”。

此外,安徽涇縣宣紙在國際博覽會上,也多次獲得金獎,暢銷國內外。


承載千年水墨的宣紙

宣紙主要以皖南山區的青檀皮和砂田稻草為原料,經過揉、蒸、漿、水撈、貼烘等18道工序,和100多項操作過程精製而成。

其特點:質地潔白、細薄、緊密、綿醇,搓折無損,不蛀不腐,潤墨性強,不變色,耐老化,拉力強,被譽為“紙中之王”、“千年壽紙”。

它是古今中外書畫藝術的珍貴載體。

用宣紙製成的冊頁、信箋、印譜等工藝文化用品,是企業、團體、個人的上等書寫佳品,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性。


承載千年水墨的宣紙

迄今為止,關於宣紙的由來,尚無可靠的文字供考證。

倒是生產宣紙的涇縣,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倫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紙。

他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老師畫像,以緬懷先師。

可多年過去了,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材質。

有一天,孔丹在峽谷溪邊看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橫臥溪上,由於被水長年沖洗,樹皮已經腐爛,露出一縷縷修長而潔淨的纖維。

孔丹取之造紙,終於大功告成,這就是後來的宣紙。

當然,這僅僅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宜紙的生產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無數能工巧匠長期苦心研製的結果,是勞動人民共同的財富。


承載千年水墨的宣紙

宣紙作為書法用紙,深受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顏真卿、張旭等人的喜愛。

傳說歐陽修曾經用宣紙起草く新唐書》和《新五代史》,並送了若干張給大詩人梅堯臣,梅堯臣收到這種“滑如春冰密如繭”的名紙,竟高興得“把玩驚喜心徘徊”。

南唐後主李爆是歷史上第一位讚美宜紙的帝王,他稱讚自己監製的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落光潤,冠於一時”,可謂是宣紙中之精品。

明清以後,相繼出現了麻紙、皮紙、棉紙、二層紙等,但仍是安微涇縣宣紙在紙壇獨領風騷。

乾隆皇帝曾下令仿造澄心堂紙,也是源於對它的喜愛。

清末“露皇宣"為宣紙之王,人們稱之為“國寶”。

該宣紙屬特大淨皮宣紙類,其色澤美雅、質自如玉、文藤精細、紋理清晰、不易破碎、防腐蝕、宣保存、吸墨適中、墨韻清晰,深受國內外書畫家的讚美。


承載千年水墨的宣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