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幷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曾對包括敦煌在內中國內地石窟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東聯西引的傳播交流過程中,又向西輻射極大地豐富了中亞佛教文化發展,創造了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歷史經典。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古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經典,我們精心組織編寫了龜茲石窟壁畫系列故事陸續發表,以供大家欣賞。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彌蓮受報(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原藏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 後遺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禮孝之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源遠流長。孝敬父母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孝之道思想也是佛教所倡導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闡揚孝道的佛教經典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父母恩難報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以及《佛說盂蘭盆經》(簡稱《盂蘭盆經》)等。對於很多人來說,耳熟能詳的則是《盂蘭盆經》。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億耳得福(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盂蘭盆”是梵語譯音,意為“解救倒懸”。據《盂蘭盆經》記載:目連尊者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他用天眼視察,看到過世的母親在地獄中被倒懸,皮骨相連,悽慘無比。目連十分傷心,於是以神通之力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其母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不解其母過去造了何種惡業,才有如此結果。於是,目連請佛開示,佛陀隨即為目連宣說其母的業力與果報:由於目連的母親前世常常誹謗佛僧,不信因果正法,貪嗔邪惡,所以今生受此苦報。儘管目連尊者神通第一,孝心感天動地,但是其神通難敵其母之惡業,唯有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方能令其母脫離惡道。佛陀指示目連:在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此日是安居結束的日子),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供養眾僧。這一天也稱為“佛歡喜日”,由於在三個月的安居修行中,很多比丘通過用功修行,道業增上,很多都證得聖果。因此,供養這些眾僧,會得到無上福報。以此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者,脫離餓鬼道,生人世或天界受樂。目連尊者聽佛說《盂蘭盆經》後,欣喜無比。於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目連用盆子裝著各種飲食供品,供養十方僧眾。目連的母親也因此而得以脫離餓鬼道的痛苦,生到了天上,享受快樂。這就是《盂蘭盆經》的來歷。

而深受中國民間喜愛的則是依據《盂蘭盆經》所盛行的“盂蘭盆節”。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億耳得福(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西晉時,《盂蘭盆經》被竺法護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思想與已深入人心的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相符,因此此經很快便在中國廣為流傳。後來,佛教的盂蘭盆節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了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祀祖先和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的活動。

據《佛祖統紀》記載,從梁武帝開始就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奠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場,放焰火,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伴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為“慈航普渡”。此外,當天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億耳得福(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盂蘭盆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宗教節日,至今盛行於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的許多國家。強調孝親、佈施、救苦的盂蘭盆節就像一個三稜鏡,折射出中國古代民眾的信仰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涵義。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和石窟內的壁畫上,至今還保留著許多與盂蘭盆節相關的信息。通過這些文獻與圖像,表達了古人希望通過盂蘭盆節將孝道思想代代傳承,同時也重視現世與來世的果報與解脫,既強調社會道德責任感,也蘊含著古人的人文情懷。

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龜茲石窟壁畫中有很多表現孝道的故事,也有因不孝而得到惡報的題材。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龜茲石窟壁畫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與孝道有關的精彩故事吧。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克孜爾第8窟‍


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故事畫出現在克孜爾第8、13和114窟。故事內容選自《賢愚經》卷一。


從前,閻浮提有個大國。一天,國中大臣叛亂,殺了國王。於是,太子與夫人帶著小兒須闍提投奔他國。逃亡途中,他們攜帶的食物都被吃光了。於是,太子想把妻子殺掉,以保全自己和兒子活命。正當太子從後拔刀欲殺妻子時,被騎在母親肩膀上的小兒回頭看見了,小兒立即制止父親說:“請求父親寧可殺我,也不要傷害我的母親!你們就吃我的肉吧!”。父母即日日割食兒肉充飢。

最後,兒肉即將割盡,父母欲轉身離去時,兒子說:“願你們把我身之肉留下少許,以為我將來佈施之用。”這時,帝釋天化作乞丐前來考驗小兒,小兒將殘剩之肉施與乞丐。帝釋天又變成野獸前來,小兒遂將殘骨和腦髓全部施捨之。帝釋天恢復原形,問小兒道:“如此功德,有何願望?”小兒回答:“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脫一切眾生。”帝釋天又問:“你以己身之肉奉養父母,有無悔恨之意?”小兒回答:“無絲毫悔恨之心。”帝釋天又問:“何以為證?”小兒答:“若無悔恨之心,可使我身恢復如初。”說罷,小兒身體立即恢復了原樣。這時,鄰國國王已誅殺了反叛的大臣,將太子和小兒送回了他們的國家,並立太子為王。

圖中,一女子肩扛小兒前行,後立一人,正欲拔劍。小兒回首反顧,伸手阻止其父。


選自《賢愚經》卷一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克孜爾第114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睒摩迦至孝被射 壁畫故事出現在克孜爾第7、8、17、69、110、114、157、178和198窟,森姆塞姆第30窟,克孜爾尕哈第11和31窟。故事內容選自《雜寶藏經》卷一。

古時候,有個叫睒摩迦的仙人,其父母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睒摩迦自幼孝順,供養父母。

一天,睒摩迦去河邊提水。當時,國王正在捕獵,發現一群鹿在河邊飲水,即挽弓射之。不幸,毒箭卻射中了在河邊盛水的睒摩迦。於是,睒摩迦大聲疾呼:“一箭射三人,此痛何酷啊!”國王聞聲後前往河邊觀看,問道:“聽說山中有仙人睒摩迦,仁慈孝順,莫非此人就是你嗎?” 睒摩迦回答:“本人正是。我身中毒箭,體痛無所惜,唯擔憂家中二老,雙目失明,無人照顧。”國王急忙趕到睒摩迦家中,將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他的父母,並帶他們來到睒摩迦的身邊。父母見到兒子後,號啕大哭,祈求天神相救。諸天神即從天而降,問睒摩迦:“你被剪射中,是否有怨恨國王之心?”睒摩迦回答:“無絲毫怨恨。”天神又問:“何以為證?”他回答:“若我無怨恨之心,毒箭會自動出來,傷口會自動癒合。”說完,毒箭果然從睒摩迦的身體中自動彈出,傷口即刻癒合。

國王非常高興,遂頒令全國人民向睒摩迦學習孝敬父母。

圖中,睒摩迦正於河邊持瓶取水,其旁一騎馬人以箭射之。畫面上方或下方拱形廬中坐二位老人,即睒摩迦的盲眼父母。


選自《雜寶藏經》卷一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爾第8窟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爾第17窟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爾第114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爾第178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億耳得福 壁畫故事出現在克孜爾第212窟。故事內容選自《十誦律》卷二十五。

古代印度阿盤提國大富豪之子因天生耳墜金環,價值純金一億,故名億耳。長大後,億耳與眾商人出海尋寶。歸途中,億耳被商人們遺棄,孤身前行,遂進入了餓鬼城。在城中,億耳見聞了種種因果報應的怪事,如餓鬼們因“慳貪不喜佈施”“屠兒”“淫犯他婦”等惡行而受種種罪報。後來,億耳歷經磨難,才回到家中。億耳出海時,父母因思念兒子而失明。億耳歸來,父母欣喜而復明。從此,億耳守在家中孝敬雙親。12年後,其父母壽終,億耳出家受具足戒。後來,億耳來到舍衛城拜見佛陀,跟隨佛陀修行。佛陀讓億耳唄頌經律,他發出美妙悅耳之聲,佛陀聽後非常讚賞。從此,億耳聲名大振,成為大羅漢,是佛陀喜愛的弟子之一。

選自《十誦律》卷二十五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億耳得福 克孜爾第212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彌蓮受報 壁畫故事出現在克孜爾第212窟。故事內容選自《經律異相》卷四十三。


古時候,有五百商人入海採寶。其中有一年長者名叫彌蓮。在臨行前,彌蓮母親不讓他出海,彌蓮不聽勸阻,腳踩母頭,揚長而去。航海途中,船被摩羯大魚觸翻,眾商人落海溺亡,唯獨彌蓮抓住一塊木板而倖免於難。後來,彌蓮漂流至一個海島。登島後,彌蓮先後遇見了很多美女。在美女們的陪伴下,彌蓮走遍了島上的銀城、金城、水晶城和琉璃寶城。最後,彌蓮來到鐵城,立即被鬼擒拿,並把燒熱的鐵輪套在了他的頭上。由於腳踩母頭的不孝之舉,彌蓮得到了頭套炙熱鐵輪的惡報。後經數億年的煎熬,彌蓮才得解脫。

“億耳得福”和“彌蓮受報”兩個故事情節相似,但起因與結果卻大相徑庭。有意思的是,這兩幅長卷式的壁畫故事分別繪在克孜爾石窟第212窟的左右側壁,相對而立,一個故事闡釋善報,一個故事則闡釋惡報,對比強烈,有著深刻的教化意義。

選自《經律異相》卷四十三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禮孝之道

彌蓮受報 克孜爾第212窟

原藏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 後遺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供稿:趙 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