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南,紀念館屋頂模擬天安門城樓,寓意“十三根光禿禿的鐵鏈托起了共和國”。距瀘定橋600米,展示了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驚險奇絕的過程以及對中國革命所產生的重大意義。

飛奪瀘定橋,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

這是一場重要的戰役,發生在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在四川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冒著大雨在陡峭崎嶇的山路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在凌5月29日凌晨6時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突擊隊隊長、第二連連長廖大珠率22名突擊隊員,在敵人火牆密佈的槍林彈雨下,爬踩著鐵索,奪下橋頭。並於東岸大部隊合圍佔領瀘定橋。 當時,國民黨兩個團在防守。蔣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天險將紅軍變為第二個石達開。我軍分兩路繞行瀘定橋。右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紅一軍團一師和陳庚、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組成;左路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組成。先鋒攻擊團為紅二師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

飛奪瀘定橋,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

蔣介石則派兩個旅增援。當時我紅四團發現河對岸敵軍火把,也打起火把與之賽跑。敵軍問“你們是哪部分的?”我方答“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敵人竟然信以為真。而後又趕上瓢潑大雨,火把均被澆滅,敵軍就停下宿營,我紅四軍卻繼續冒雨摸黑前進,將敵兩個旅生生拋在身後。 瀘定橋水由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高山峻嶺,谷壁陡峭,驚濤拍岸,濤聲如雷。東西臺之間靜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22位勇士在重武器的掩護下,拿著短槍,揹著馬刀,帶著手榴彈,攀著鐵索,每個人還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衝到對岸,敵軍放起火來,橋頭被大火籠罩,楊成武帶隊衝過東橋頭,打退敵人反撲,英勇頑強地飛奪了瀘定橋。戰鬥用時兩個多小時,自此,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揮師北上。

飛奪瀘定橋,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

瀘定橋離水面好幾丈高,由13根鐵鏈組成,兩邊各有兩根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橋面晃動搖擺,起伏幅度很大,現在空人在上行走,都非常吃力,且莫說英雄們還帶著武器在鐵索上,還得冒著槍林彈雨,的確是鋼鐵鑄就的意志。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大渡河奔湍流急,瀘定橋晃盪雲梯。炮火難擋英雄志,勇士魂魄驚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