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一):考學篇

上週,我們推出了一篇學生訪談:《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與不同年齡和專業的天津茱莉亞首屆大學預科學生交流了在過去的第一學期中的感受和收穫。此番,我們與更多的預科同學,以及學院預科及教育發展總監羅伯特·羅斯(Robert Ross)、學術事務總監奧黛麗·阿克辛(Audrey Axinn)、鋼琴教師王笑寒和預科行政總監張雪緋等進行了對話。在接下來的幾週中,我們將以連載的方式,與大家共同探討預科學習究竟給同學們帶來了什麼?


“大學預科幫我找到了方向感”

正值藝考季,最近一個多月,17歲的單簧管學生劉靜蕤在美國參加幾大音樂學院的本科面試,從東部的波士頓前往中部的克利夫蘭現在又回到了東部的費城和紐約。雖然採訪當天剛剛經歷了一場面試,但是和她通話的時候絲毫沒有感覺到疲倦,劉靜蕤言談之中仍是充滿活力的樣子。

但在去年此時,念高二的她卻對未來感到迷茫,“當時我的負面情緒非常重,文化課和音樂兩方面都覺得力不從心,但是又面臨著非常大的考學壓力。就在那個時候我看到了天津茱莉亞大學預科的招生簡章,從備考到進入學校學習了一個學期,比起技巧的提升,我更在乎的是我清晰的知道自己找到了方向感。不只是說學習音樂的方向感,更是人生的方向感。”

劉靜蕤和她的專業老師周相宇,碰巧都就讀於重點中學而非音樂學院附中。高中時,周相宇業餘學習樂器卻在專業選手林立的比賽中拔得頭籌,大學更獲得全額獎學金考進了茱莉亞學院,並在那裡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學業。上個學期,他花了很長時間幫助劉靜蕤準備考學的曲目。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一):考學篇

劉靜蕤和周相宇老師在專業課上 © 聖藝視覺

他們最終選擇了三首曲目: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為單簧管所做的三首小品》。練習莫扎特時,周相宇會幫劉靜蕤彈伴奏,讓她更瞭解樂隊與單簧管的互動;尼爾森的作品比較炫技,劉靜蕤有一串吐音吹的太快,周相宇會告訴她比起炫技,更要注意音樂性的處理;斯特拉文斯基的曲目,周相宇給劉靜蕤講解現代派的歷史背景,希望她明白演奏首先要尊重並呈現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不僅如此,因為周相宇的導師查爾斯·奈迪斯(Charles Neidich)是當今詮釋莫扎特作品的權威,他還特意請奈迪斯教授聽劉靜蕤演奏了莫扎特作品,以得到更全面的知識和學術上的更新。上課那天,奈迪斯教授彈著伴奏帶劉靜蕤講解了一個呈示部,指出了和絃的問題;還拿出自己的仿古巴塞特單簧管,介紹了一些莫扎特創作的歷史背景;最後還給劉靜蕤看了莫扎特這首協奏曲的手稿複印件,手稿中只寫了樂隊的旋律和獨奏部分,這讓劉靜蕤更加清晰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堂兩個小時的課下來,劉靜蕤覺得“信息量太大了,我得慢慢消化並運用在面試中。”


“‘技術流’早已不是考學通行證”


羅伯特·羅斯現任天津茱莉亞學院預科及教育發展總監,在去年搬來天津之前,他一直擔任紐約茱莉亞大學預科學院副院長,與藝術總監卡普林斯基共同主持預科工作。“多年以來,我一直在跟美國各大音樂學院的教授們討論,理想中的學生是怎樣的?他們當然歡迎擁有嫻熟技巧的學生,但是,‘技術流’早已不是進入頂級音樂學院的通行證了。他們希望看到真正的音樂才能,希望遇到有獨立見解、有獨特聲音的學生。當然,我們也意識到一個18歲的孩子可能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聲音,所以擁有靈活多變的學習方法以及對新思想的開放態度尤為重要。”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一):考學篇

羅伯特·羅斯與大學預科學生|天津茱莉亞提供


從教師團隊到課程設置,天津茱莉亞就是希望培養學生們的這些能力。“我們的預科課程在音樂教育的實踐和理論之間提供了一種絕佳的平衡,這將幫助學生們為嚴格的本科學業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比如,我們的音樂理論和視唱練耳課程是以紐約茱莉亞的課程為藍本設計的,所以天津茱莉亞大學預科學生在日後如果再學習相關科目時會更駕輕就熟並脫穎而出。另外,室內樂、管絃樂演奏和合唱課程,則是在向學生們傳遞一種在歐美教學體系中尤其被重視的理念:音樂是一種共享體驗,溝通與團隊合作是音樂學習的關鍵。而這些課程設置的有力支撐是我們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團隊,他們的教育理念與紐約茱莉亞及其他國際知名音樂學院一致,特別注重幫助學生髮展他們自己的聲音、擁有自己的觀點,最終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比劉靜蕤低一個年級的大提琴學生朱澤宇剛過了17歲生日,他已經開始準備明年申請美國的音樂學院了。“去年我決定報考天津茱莉亞,就是期待這裡多元化的教學。我非常喜歡大家一起學音樂的氛圍,而且音樂理論、視唱練耳這些課程是我以前練琴時非常欠缺的,但現在發現確實對演奏非常有幫助。除了正式的音樂會,我們幾乎每週都有學生表演實踐音樂會,給我們很多登臺演奏的機會,哪怕是你還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曲目,也可以得到聆聽和建議,那種現場的演奏狀態和我自己在家模擬演出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一):考學篇

張子瑜、朱澤宇和金兗珍老師在專業研討課上 © 聖藝視覺


11歲的大提琴學生張子瑜和朱澤宇一起上專業研討課,跟隨韓國老師金兗珍(Yeonjin Kim)學習。她說:“金老師會告訴我們怎麼去拉琴,而不只是說應該拉成什麼樣。”朱澤宇也說金老師真正做到了所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僅如此,同學之間的相互啟發也比比皆是:朱澤宇說子瑜拉琴很穩,而自己就比較容易情緒化;張子瑜也認識到,澤宇演奏的時候有自己缺乏的自如和投入,很羨慕他良好的表演狀態。

一次專業研討課上,朱澤宇演奏了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張子瑜建議他最後的滑音可以更誇張一點,她說自己很喜歡杜普蕾在這個地方非常個性化的處理。回家後,朱澤宇找來了杜普蕾的錄音版本,還研究了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原來前兩個樂章是德沃夏克在美國完成的,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寫第三樂章的時候他已經回到了捷克,他的女友也已經過世。朱澤宇意識到,德沃夏克寫下的這個滑音確實應該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波動。”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一):考學篇

朱澤宇、張子瑜和金兗珍老師合作大提琴四重奏演出 © 許珊


15歲的鋼琴學生常晟嘉也有類似的經歷和感受,“舉個例子,斯卡拉蒂《D小調鋼琴奏鳴曲》是巴洛克音樂,但我在研究背景的時候發現他描述的是友情和愛情,所以第一堂課上我幾乎是用浪漫派的方式彈了這首曲子。如果在以前,這堂課大概就會變成一場災難了。但朱傲文老師好像發現了我的這種想法,他給了我一些指導,讓我既表達了自己的理解,也彈得相對規矩,讓大家比較能接受。”

在常晟嘉看來,朱傲文是一位始終看到積極一面、循循善誘的老師。“朱老師幫我開闊了眼界,以前可能侷限於用技巧去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他告訴我技巧一定要服務於音樂表達。其實我對音樂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以前學琴的時候自己的理解並不太能發揮,慢慢的就覺得自己對音樂的熱情也降溫了。來到天津茱莉亞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了‘自己’。”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一):考學篇

常晟嘉和朱傲文老師在專業課上 © 聖藝視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