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一):考学篇

上周,我们推出了一篇学生访谈:《每周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周五就好了……》,与不同年龄和专业的天津茱莉亚首届大学预科学生交流了在过去的第一学期中的感受和收获。此番,我们与更多的预科同学,以及学院预科及教育发展总监罗伯特·罗斯(Robert Ross)、学术事务总监奥黛丽·阿克辛(Audrey Axinn)、钢琴教师王笑寒和预科行政总监张雪绯等进行了对话。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们将以连载的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预科学习究竟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


“大学预科帮我找到了方向感”

正值艺考季,最近一个多月,17岁的单簧管学生刘静蕤在美国参加几大音乐学院的本科面试,从东部的波士顿前往中部的克利夫兰现在又回到了东部的费城和纽约。虽然采访当天刚刚经历了一场面试,但是和她通话的时候丝毫没有感觉到疲倦,刘静蕤言谈之中仍是充满活力的样子。

但在去年此时,念高二的她却对未来感到迷茫,“当时我的负面情绪非常重,文化课和音乐两方面都觉得力不从心,但是又面临着非常大的考学压力。就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天津茱莉亚大学预科的招生简章,从备考到进入学校学习了一个学期,比起技巧的提升,我更在乎的是我清晰的知道自己找到了方向感。不只是说学习音乐的方向感,更是人生的方向感。”

刘静蕤和她的专业老师周相宇,碰巧都就读于重点中学而非音乐学院附中。高中时,周相宇业余学习乐器却在专业选手林立的比赛中拔得头筹,大学更获得全额奖学金考进了茱莉亚学院,并在那里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业。上个学期,他花了很长时间帮助刘静蕤准备考学的曲目。


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一):考学篇

刘静蕤和周相宇老师在专业课上 © 圣艺视觉

他们最终选择了三首曲目: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卡尔·尼尔森《单簧管协奏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为单簧管所做的三首小品》。练习莫扎特时,周相宇会帮刘静蕤弹伴奏,让她更了解乐队与单簧管的互动;尼尔森的作品比较炫技,刘静蕤有一串吐音吹的太快,周相宇会告诉她比起炫技,更要注意音乐性的处理;斯特拉文斯基的曲目,周相宇给刘静蕤讲解现代派的历史背景,希望她明白演奏首先要尊重并呈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不仅如此,因为周相宇的导师查尔斯·奈迪斯(Charles Neidich)是当今诠释莫扎特作品的权威,他还特意请奈迪斯教授听刘静蕤演奏了莫扎特作品,以得到更全面的知识和学术上的更新。上课那天,奈迪斯教授弹着伴奏带刘静蕤讲解了一个呈示部,指出了和弦的问题;还拿出自己的仿古巴塞特单簧管,介绍了一些莫扎特创作的历史背景;最后还给刘静蕤看了莫扎特这首协奏曲的手稿复印件,手稿中只写了乐队的旋律和独奏部分,这让刘静蕤更加清晰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堂两个小时的课下来,刘静蕤觉得“信息量太大了,我得慢慢消化并运用在面试中。”


“‘技术流’早已不是考学通行证”


罗伯特·罗斯现任天津茱莉亚学院预科及教育发展总监,在去年搬来天津之前,他一直担任纽约茱莉亚大学预科学院副院长,与艺术总监卡普林斯基共同主持预科工作。“多年以来,我一直在跟美国各大音乐学院的教授们讨论,理想中的学生是怎样的?他们当然欢迎拥有娴熟技巧的学生,但是,‘技术流’早已不是进入顶级音乐学院的通行证了。他们希望看到真正的音乐才能,希望遇到有独立见解、有独特声音的学生。当然,我们也意识到一个18岁的孩子可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声音,所以拥有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新思想的开放态度尤为重要。”


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一):考学篇

罗伯特·罗斯与大学预科学生|天津茱莉亚提供


从教师团队到课程设置,天津茱莉亚就是希望培养学生们的这些能力。“我们的预科课程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之间提供了一种绝佳的平衡,这将帮助学生们为严格的本科学业做好更充足的准备。比如,我们的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课程是以纽约茱莉亚的课程为蓝本设计的,所以天津茱莉亚大学预科学生在日后如果再学习相关科目时会更驾轻就熟并脱颖而出。另外,室内乐、管弦乐演奏和合唱课程,则是在向学生们传递一种在欧美教学体系中尤其被重视的理念:音乐是一种共享体验,沟通与团队合作是音乐学习的关键。而这些课程设置的有力支撑是我们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他们的教育理念与纽约茱莉亚及其他国际知名音乐学院一致,特别注重帮助学生发展他们自己的声音、拥有自己的观点,最终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比刘静蕤低一个年级的大提琴学生朱泽宇刚过了17岁生日,他已经开始准备明年申请美国的音乐学院了。“去年我决定报考天津茱莉亚,就是期待这里多元化的教学。我非常喜欢大家一起学音乐的氛围,而且音乐理论、视唱练耳这些课程是我以前练琴时非常欠缺的,但现在发现确实对演奏非常有帮助。除了正式的音乐会,我们几乎每周都有学生表演实践音乐会,给我们很多登台演奏的机会,哪怕是你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曲目,也可以得到聆听和建议,那种现场的演奏状态和我自己在家模拟演出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一):考学篇

张子瑜、朱泽宇和金兗珍老师在专业研讨课上 © 圣艺视觉


11岁的大提琴学生张子瑜和朱泽宇一起上专业研讨课,跟随韩国老师金兗珍(Yeonjin Kim)学习。她说:“金老师会告诉我们怎么去拉琴,而不只是说应该拉成什么样。”朱泽宇也说金老师真正做到了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仅如此,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也比比皆是:朱泽宇说子瑜拉琴很稳,而自己就比较容易情绪化;张子瑜也认识到,泽宇演奏的时候有自己缺乏的自如和投入,很羡慕他良好的表演状态。

一次专业研讨课上,朱泽宇演奏了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张子瑜建议他最后的滑音可以更夸张一点,她说自己很喜欢杜普蕾在这个地方非常个性化的处理。回家后,朱泽宇找来了杜普蕾的录音版本,还研究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原来前两个乐章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完成的,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写第三乐章的时候他已经回到了捷克,他的女友也已经过世。朱泽宇意识到,德沃夏克写下的这个滑音确实应该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波动。”


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一):考学篇

朱泽宇、张子瑜和金兗珍老师合作大提琴四重奏演出 © 许珊


15岁的钢琴学生常晟嘉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举个例子,斯卡拉蒂《D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巴洛克音乐,但我在研究背景的时候发现他描述的是友情和爱情,所以第一堂课上我几乎是用浪漫派的方式弹了这首曲子。如果在以前,这堂课大概就会变成一场灾难了。但朱傲文老师好像发现了我的这种想法,他给了我一些指导,让我既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也弹得相对规矩,让大家比较能接受。”

在常晟嘉看来,朱傲文是一位始终看到积极一面、循循善诱的老师。“朱老师帮我开阔了眼界,以前可能局限于用技巧去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他告诉我技巧一定要服务于音乐表达。其实我对音乐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以前学琴的时候自己的理解并不太能发挥,慢慢的就觉得自己对音乐的热情也降温了。来到天津茱莉亚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了‘自己’。”


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一):考学篇

常晟嘉和朱傲文老师在专业课上 © 圣艺视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