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預防新冠病毒從飲食開始,跟孔子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


《論語》|預防新冠病毒從飲食開始,跟孔子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吃飯是天大的事。從最初的吃飯是為了裹腹,吃飽是目標,到後來的講求吃好,吃成了一種享受,從而衍生出來的飲食文化把中國飲食推向極致,追求色、香、味俱佳,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來源於《論語·鄉黨》,在這篇中有一些章節記錄了孔子的飲食習慣,孔子的飲食講求食品安全,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一點都不過時,值得學習。


《論語》|預防新冠病毒從飲食開始,跟孔子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

首先,說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精細;膾,把肉切細。現代的解釋是食物不嫌棄做得精緻,肉不嫌切得精細,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食物做得很精細,對飲食要求很高,也很挑剔。

宋儒理學代表朱熹認為,飲食要精工細做,但他不是要追求精緻的生活,而是覺得做得細便於消化,有利於養生。錢穆先生的解釋更有意思,他說不能因為食物做得精細就吃得過多,不能因為食物好吃就吃超量。中國人主張飯吃七成飽,不暴食暴飲,有利於養生。朱熹和錢穆解釋的方法都值得提倡。


《論語》|預防新冠病毒從飲食開始,跟孔子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

常言說,病從口入,如果不注意飲食衛生,就會吃出毛病來。當前流行的新冠肺炎就是人亂吃野生動物吃出來的傳染病。孔子的飲食也有許多禁忌,他有許多“不食”,看似很挑剔,實際上是講求食品安全,利於身體健康,是良好的飲食習慣。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饐,食物放久;餲,食物經久而味變;餒,魚爛;敗,肉腐。色惡,食物變了顏色。臭惡,食物變味。失飪,即烹飪食物生熟失當。食物放久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氣味變了,不吃。烹調生熟不得當,不吃。食物變質變味了,說明已經壞了,吃了要生病,當然不能吃了。烹飪失當,吃了不好消化。


《論語》|預防新冠病毒從飲食開始,跟孔子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時,不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不到吃飯的時間,不吃飯,就是說飲食有規律,不是早一頓,晚一頓。有些人愛睡懶覺,不吃早飯,晚上熬夜,半夜吃宵夜,吃飯沒有固定的點,弄出了胃病。另一種解釋是說不是時令食物不吃,不當時令,五穀不成、果實未熟,食之傷人。當今,應該是指反季節的食物。反季節的果蔬,都是大棚裡栽種的,缺乏充分的日照,口感、營養較正常生長的差。這兩種方法都值得現代人學習,吃飯要按點,多吃時令食物,少吃反季節果蔬。


《論語》|預防新冠病毒從飲食開始,跟孔子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吃飯要以主食為主,即使肉食很多,但不能只吃肉,不吃主食,肉的量不能超過主食的量。不是因為心疼肉,而是吃多了不容易消化,不利於養生。現代提倡科學飲食,據說中國人每天的肉類攝入量是50-75克為宜,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主食適當量。

“惟酒無量,不及亂。”只有酒可以儘量喝,但不能喝得爛醉。酒喝多了也不但傷身,而且醉酒後行為失當,很失面子。


《論語》|預防新冠病毒從飲食開始,跟孔子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

“沽酒市脯,不食。”沽,買。市,買。脯,乾肉。不吃從市面買的酒和肉乾,有人推測說不衛生。不吃外邊買的東西,現代人很多人做不到,因為不想或者不會做飯,不是吃食堂工作餐,就是叫外賣。很多飯店的食品麻、辣、油、香,需要放大量的花椒、大料、胡椒、辣椒等,容易造成上火、“三高”、肥胖,不利於養生。

“食不語”,吃飯的時候不說話。吃飯說話,不雅觀,又容易唾沫星飛濺,也不衛生。在現代社會這一點做著有點難,在社會上,吃飯成為應酬,不說話就不能交流溝通,說話是中心,喝酒是重點,吃飯變成了點綴。


《論語》|預防新冠病毒從飲食開始,跟孔子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

孔子告訴我們,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利於養生,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注意飲食安全,變質的食物不能吃。二是再好吃的食物也不要吃過量。三是按時吃飯,不暴食暴飲。四是飲食合理搭配,吃肉不能過多。五是多吃時令食品,少吃反季節食品。六是飲酒要節制,不能喝醉。七是多吃自家做的家常飯,少吃外賣。八是吃飯少說話,文明又衛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