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和奈良,二戰中原本必遭轟炸的日本城市,卻被一箇中國人保住

自古以來,戰爭帶來的不僅是民眾的苦難,也摧毀了數不清的老祖宗留下的古蹟。對此,梁思成、林徽因這些視建築為生命第一重要的人,其痛苦遠非我們能體味。

1944年6月,美英等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勢大轉。盟軍決定對日本本土實施大規模轟炸,以圖儘快結束太平洋戰爭。轟炸前,盟軍司令部懇請梁思成告訴他們轟炸時要保護哪些中國古建築。

京都和奈良,二戰中原本必遭轟炸的日本城市,卻被一箇中國人保住

梁思成向司令部交了一張圈了紅圈有明確保護標記的地圖後,進一步請求:“我們懇請再保護兩個城市。”

盟軍很奇怪:“你的地圖上不都標明瞭嗎?”

梁思成清晰地告訴盟軍:“這兩個城市不在中國,而是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京都和奈良,二戰中原本必遭轟炸的日本城市,卻被一箇中國人保住

梁思成考慮到,京都於公元794年建都後的1000多年間都是日本的首都,不僅有數百間有名的神社、神閣和古寺名剎,更聚集了日本兩成以上的國寶。奈良則是日本文化的搖籃,有“社寺之都”之稱,其中最著名的是我國唐代高僧鑑真親自指導興建的唐招提寺。這些寺廟裡的佛像和許多傑出的藝術作品都是無價之寶。

京都和奈良,二戰中原本必遭轟炸的日本城市,卻被一箇中國人保住

京都和奈良,二戰中原本必遭轟炸的日本城市,卻被一箇中國人保住

當時的日本人不明白,為什麼本以為必遭轟炸的京都和奈良奇蹟般地沒有受到轟炸,兩座古都內的古建築也都毫髮無損。

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曾說過:“我們家有兩個人直接死在抗日前線。”其中一個,是林徽因的親弟弟,林徽因還寫了一首悲涼的《悼三弟恆》。日本佔領北平期間,梁思成更是帶著林徽因、兩個孩子和林母,一路向南,行程千里才到達昆明。期間,林徽因多次病倒,梁思成靠變賣東西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衣物賣掉了、手錶賣掉了、鋼筆賣掉了……

京都和奈良,二戰中原本必遭轟炸的日本城市,卻被一箇中國人保住

一邊是家仇國恨,另一邊是古建築古文化,其實,提出這個建議,對梁思成來說,心裡也是無比的艱難的。但,這就是中國人的心胸和氣節。

日本古建築學者福山敏男曾說:“梁思成先生是我們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戰中向美國提出了保護京都和奈良的建議,我們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濫炸而保存下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京都和奈良,二戰中原本必遭轟炸的日本城市,卻被一箇中國人保住

梁思成,不是保住了日本的兩座城,而是保住了兩座城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