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古物——石鼓的“前世今生”

我覺得看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國家的文字都已經滅亡了,但是漢字的生命力,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我們每天都使用文字,不會覺得它有多偉大,可是中國方言那麼多,如果沒有文字,該怎麼交流。人在他們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偉大。

這是網上爆火節目《國家寶藏》第一期守護人梁家輝的獨白,由影帝守護的,便是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石鼓。

石鼓有什麼意義享有如此榮耀?那麼就讓我們一起探索石鼓前世今生的歷史吧!

何為“石鼓”

石鼓又稱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大秦帝國的“東方紅”。627年發現於鳳翔府陳倉境內的陳倉山(今陝西省寶雞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鐫刻“石鼓文”,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

本來十個石鼓皆有文字,不過由於歷經波折坎坷,每逢戰亂便失於保護,流落民間,未得到持續保護,甚至有一鼓曾被人當做磨刀石,上面的文字都被磨損殆盡。原有700多字的“石鼓”,現剩300餘字。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蹟。

中華第一古物——石鼓的“前世今生”

國之重器,意義非凡

石鼓是國內出土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世稱“石刻之祖”,也被後人譽為“漢字的活化石”。

石鼓文是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文字。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書同文,規定官方文字為小篆。那麼,石鼓上所記載的,就是先秦的歷史。

用故宮博物院看門人單院長的話來講,就是:

石鼓承載著自先秦時期所奠定的文化內涵——剛健、秩序、進取,用最早的石刻文字記錄著我們文明的博大。

在石鼓誕生的遙遠年代,我們的先人拿著工具,在石鼓上刻下他們的所見所聞。他們沒有筆墨紙硯,不懂遣詞造句,只是本著一種樸素的情懷——真實地記錄發生過的一切。

千百年後,肉身成塵,白骨無蹤,這十塊命最硬的石頭還活著,驕傲地告訴所有人,有那麼一個時代,曾經活過,曾經輝煌。

這更是一件藝術珍品,這上邊的文字被後人奉為“書家第一法則”。石鼓上的文字是先在較為平整的鼓面上書寫上去,在一筆一劃精心刻之,這樣更真實保留了書寫本意。

縱觀石鼓,佈局均勻有度,結構嚴謹,用筆舒展大方,筆力遒勁。被後世學篆書者奉為正宗,歷代書家、名人讚譽和臨摹者甚多。

中華第一古物——石鼓的“前世今生”

“石鼓”——大師們的守護

石鼓初次被發現於唐朝,在陝西陳倉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發現了10面怪異的花崗岩大石。當其中一塊石頭上的泥土被清除後,居然顯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竟無人能識。

於是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至,一窺究竟,並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尋名家研究。更有大戶懸重金求解謎題。但文字之謎不僅未被揭開,反而藉著民間傳言,而變得神乎其神。

100多年後,安史之亂爆發,石鼓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起來,並對外宣稱“毀失”。一時間,天下人為之抱憾。

公元814年,曝於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當地孔廟。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蝕跡斑斑,石鼓上的字跡殘缺不全,引得無數名家學者為之慨嘆。

當北宋王朝一統天下,宋仁宗對遺失百年的陳倉石鼓產生了濃厚興趣,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尋訪、查找陳倉石鼓的下落。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聞得此消息後,試圖投君王所好,便竭盡心力去尋找傳說中的10塊大石。司馬池經過幾番周折,終於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

後又因靖康之變,金兵攻入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石鼓尾隨著被掠的徽欽二帝北遷。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戰禍而遺失。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聯軍攻破燕京,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於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他將其保存於孔廟之中,並請專人看護。而後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沒離開過北京。

然而,10面石鼓在北京的安穩日子只持續到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10面石鼓隨著故宮的國寶不斷遷徙,在南京短暫停留後又被艱難地運送至重慶。

抗戰勝利後,這批石鼓又從重慶運回南京。運送途中險象環生,運載石鼓的汽車先後經歷了兩次翻車事故,10面石鼓險些再遭劫難。至今這10面石鼓仍然安靜的屹立在故宮博物館展櫃裡,等待世人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石鼓顛沛流離的命運,與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一直緊密關聯,它所揹負的那些殘斷的歷史,以及籠罩在身上的未解謎團,讓它在跌宕的歷史潮汐中更顯獨特與珍貴。

中華第一古物——石鼓的“前世今生”

結語

石鼓上的文字,以最簡單卻又最堅定的方式,延續著中華。

因為有了統一的文字,所以我們能夠記錄,在我們對過去疑惑不解的時候,我們有二十四史,而不必如西南亞、東南亞的小國一般,要從大唐西域記的片語裡查找自己國家的過去。

漢字的記錄,給了我們一種文化安全感。

如張國立老師所說:

傳承這個詞聽起來很大,但其實就是靠一個個人、一對對父子、一個個家庭,用身體力行去做出來的。

b站一句彈幕說得很對“中華之所以不絕,就是因為文化綿長”。

只要活過,絕不敷衍,我們可以把一朝一夕鐫刻到永久,也可以把上下五千年活成一朝一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