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民族,漢族的起源名為華夏族,自漢朝後,華夏族一名慢慢演變為漢族,因此自漢之後的歷代史學家在研究時多會將目光放於前後延續四百餘年的漢朝。事實上,作為繼秦朝後的另一個實現大一統的王朝,其國力之強盛,文化之豐富均為史上罕見,本文所講講述的便是西漢立國之初的強盛階段即被後世譽為“文景之治”中的漢文帝在位期間的一段史實。

漢初經濟快速發展,人才輩出

漢朝立朝之初,因常年征戰,社會急劇動盪,經濟受損嚴重。面對這一狀況,漢高祖決定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關於這一政策《原道》一書有文如下:

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漢高祖劉邦

在部分人看來“無為而治”的政策是一種極為消極的政策,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無為而治”所體現出的是一種順應發展態勢的治理措施。正是由於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統治階層含有苛政情況的出現,普通百姓得以安於耕田種麻,社會經濟得以快速恢復與發展。及漢文帝繼位後,文帝決定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措施,國力得以繼續增強。對立,《漢書·食貨志》書中有文:

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

《漢書》主文也有言曰: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漢書》史料

從這些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漢文帝可稱英明之主。事實上,在漢文帝的正確治理下,漢朝的經濟得以在原有基礎上快速發展。隨之而來則是大批人才的出現與被政府所用,在這其中最為被後世津津樂道的當屬年少便已名動京城的賈誼。除了被後人將其與屈原並列外,唐朝的著名詩人李商隱曾為其作詩: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從該詩我們不難看出李商隱對於賈誼懷才雖遇並未能被大用的報不平之意,而縱觀漢文帝的整個執政階段與其為人,我們不禁會困惑:為何惜才且重用有才之人的漢文帝並未將賈誼提拔至自己身邊且大用呢?下文就將這一疑問進行探索與講述。依據現有書籍記載,賈誼流傳於世關於時政的作品有《論積貯疏》、《過秦論》與《陳政事疏》等,而賈誼在時政領域的正確見識與其理論的極高實用性也被《史記》一書記載:

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髮之。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賈誼人物畫像

從這一記述我們可以瞭解到賈誼的見識不僅影響到當時漢朝內部的法律更新,各列侯將視其為真知灼見。事實上,正是由於賈誼過人才華與起初階段被漢文帝的大力提拔,致使其受到同朝官僚排擠,漢文帝不得已將其外調,使得其一身才華難以盡施,除了這個原因外,當時賈誼所著的《陳政事疏》也是其不能就仕於漢文帝身邊的主要原因。為何一章《陳政事疏》會影響到賈誼的仕途呢,這需要我們分析當時的客觀環境與政事疏所針對的領域。

漢初國內外不穩定因素

談及漢朝的基礎政治體制,很多史書形容其“漢承秦制”,《漢書》有文:“漢承秦制,略有損益”,劉邦建國之初,借鑑周秦兩國的滅亡原因決定實行“郡縣制”,主要地方制度依舊沿用秦朝制度,但是問題出在並不是主要制度的制度即“分封制”。劉邦寄望於這些受封的侯王能夠協助中央處理好地方的各項政務,同時在劉姓政權受到安全威脅時能夠起兵勤王,但是在權力面前親情聯繫是十分脆弱的,因此漢初定下的“分封制”已成為中央的威脅。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塞外匈奴

除了王朝內部威脅外,塞外的匈奴一直讓漢朝寢食難安。對於匈奴群體的描述,《史記》有記載如下: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近代王國維於《鬼方昆夷獫狁考》書中寫道: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

由此我們已可大概構思出匈奴群體所佔土地之廣與人數之多,由於常年生活於西北塞外,匈奴人養成兇悍好戰的野性,再加上其善於騎戰,不時對邊關進行騷擾,這給當時的西漢政權帶來極大威脅。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匈奴人飲食

分析《陳政事疏》針對領域及存在的不足

而賈誼所著的《陳政事疏》一疏中將上述情況均覆蓋其中且提出相應的應付對策,此處我們選取《陳政事疏》的部分內容並列圖如下: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之於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

仔細研讀《陳政事疏》,我們可以大概列出該疏的主要內容為抑藩與靖邊。當時距漢朝開國已有些年頭,中央對地方同姓王的管轄已不再如同漢初時一樣全面且有效,因此各地王侯在封地上不斷擴充個人勢力,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賈誼認為中央需削弱地方藩鎮勢力,並將當時形勢概括為:

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三。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陳政事疏》部分內容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賈誼認為對於諸侯勢力的打壓應該儘早實行,否則一旦諸侯勢力徹底生成,中央政府再進行弱藩必然反受其害。然而賈誼並未過多考慮的是當時的漢朝還需要地方的藩鎮勢力協助其穩定地方經濟,剛從戰火脫離出的百姓與官員並不想再因弱藩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再加上當時各地藩鎮經過數十年發展已有一定勢力,若中央貿然出臺措施實行弱藩必然引起各方猜忌,最終可能引發軍事衝突。如《漢書·地理志》中所記載的:

秦遂併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

眾多周知,秦朝已勢不可擋之態滅掉六國實現大一統,當時的秦國依靠得勝之威下令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反對的聲音自然微乎其微。但是歷經數十年發展的西漢分封制,已有大批貴族從中獲利,一旦中央進行弱藩,他們的利益會受到嚴重損害,因此賈誼自然成為他們排擠的對象。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古代貴族生活

其次是《陳政事疏》中涉及的靖邊政策,自古以來,中原皇帝一直稱呼自己為天子,在他們的認知裡“普天之下均是王土”。《國語·周語上》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

但是,基於當時國內久經戰火的背景,漢朝政府在前幾任皇帝的任期內不得已採取何琴政策以獲取短暫的安寧,儘管雙方互有和親,匈奴依舊不時有小股軍隊騷擾漢朝邊關。對此《資治通鑑》一書有如下記載:

匈奴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然尚貪樂關市(邊境貿易),嗜漢財務,漢亦關市不絕,以中其意。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資治通鑑》史料

面對這一情況,賈誼於《陳政事疏》中提出“三表五餌”看法,具體內容如下:

所謂三表,即通言然諾以表信、喜其壯貌以表愛、好其技能以表好。而所謂五餌,即給其衣以壞其目、哺其食以壞其口、善其傑以壞其耳、厚其降以壞其腹、用其降以壞其心。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賈誼對待匈奴的主要辦法為“恩威並施”,最終實現同化。這一觀點在當時是十分前衛的,因為諸多漢朝官員認為匈奴乃“勿教化種族”,若想徹底杜絕來自匈奴的隱患,必須對其進行軍事打擊,而這一觀點一直持續至漢武帝時期,事實上,這一觀點在當時也確實是可行的。但是正如《漢書》所記述的西漢統治階層所曾採用的措施:

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

軍事消滅匈奴,一絕隱患與雙方和平發展等兩類觀點均有不少人支持,只是受限於最終執政皇帝的取捨,因此賈誼此觀點有其可行性,只是當時的漢文帝將重點放於國內發展,因此這一建議便被擱置下來。

從“被譽第一鴻文”入手,淺析《陳政事疏》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

漢武帝雕像

總結

賈誼的才華名副其實,而《陳政事疏》足以稱得上千古第一鴻文,但是需要我們看到的是無論做人或者為事均不能鋒芒過於畢露,賈誼憑藉過人才華於年僅20多歲便被皇帝召至宮中並賦其高官,而賈誼卻不懂得隱忍待發,這如何不引起同僚的不滿。

而後漢文帝將其調至長沙,這對其無疑是一種保護,但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希望,希望賈誼能夠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幾年後漢文帝再次將其召入宮中後發現其並未有過多改變,隨後將其調至梁地,而《陳政事疏》便是賈誼於梁地所作,由此可見其在為官上仍有不足,而這也是直至賈誼病死漢文帝再無升用賈誼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原道》、《漢書》、《漢書·地理志》、《漢書·食貨志》、《史記》、《鬼方昆夷獫狁考》、《國語·周語上》、《陳政事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