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演講稿

我們從九四年開始糧食出現了“四連增”,96年就開始發生當時的糧食相對過剩,庫存佔壓。並且因為你是用補貼往上推這個糧食增產,於是,中國糧食的成本就上去了,我們叫做“地板”,國際糧食價格叫“天花板”。我們說到96年底~97年的時候,中國就出現了地板高於天花板,而且(糧食)國際價格一底,甚至會有大量的走私糧食進入中國,因為它的價格底,我們國內的價格高啊!


所以,今天的現象,當年曾經發生過,那就是說“今天的你我重複著昨天的故事……你手裡的那張舊船票,還能上得了今天這艘客船嗎?”這就是問題了。你們的掌聲說明了你們已經聽懂了,這些都不是新問題。


農產品結構性過剩,不是新問題,而是老問題。那當年這個老問題怎麼解決的呢?當年就是號召大家調整結構,調整結構就是把種糧食的土地來改種經濟作物,高附加值的,比如種疏菜呀、種果樹或者是種藥材等等,這一調整,好了,你們看,996年開始調的農業結構,十年過後,彈指一揮間,到2015年期間,我們發現鬧了半天經濟作物也過剩了,我們現在,人口只佔全世界的20%都不到了,19%點幾,但是調整農業結構的結果是:蔬菜產量佔全球67%三倍半餘人口占比,儘管中國人愛吃菜,也頂多消耗一半,因此中國的蔬菜產量浪費一半,我們調整結構上了淡水產品,我們沿海大量的搞魚塘,把沿海水環境汙染得一塌糊塗!生產多少呢?

全球70%的淡水產品,可你還是19%的人口啊,能消費70%的淡水產品嗎?不能!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養豬國,我們一年產豬7億頭豬(出欄),平均每人半頭豬,就一半左右世界的豬在中國養著呢?被中國人吃著,你能吃得下那麼多豬 嗎?所以你們看現在滿世界“甩大盤子”(指餐桌浪費浪費型的消費,另外一方面,所有這些消費都造成了汙染你要扣大棚吧,大棚就把天然來水阻隔在塑料薄膜之外了,如果你坐飛機往北京飛一進河北,你就看吧,地上一片青灰色,什麼呢?都是大棚。大棚就必須狂采地下水,於是華北大平原的地下水,連深層的古地下水都被我們超採了80%,還能可持續嗎,地表都鹽鹼化了、沙化了,地表鹽鹼化了沙化了,地下水嚴重超採,請問子孫後代看麼活!不僅如此,還有什麼呢?你既然要搞大規模生產,破壞原來的生態環境,就一定造成化肥、農藥、除草劑,這三大化學品高投入,於是中國就就變成了世界上每公頃單位面積上化學品投入最高的國家
。從萊斯特-布朗提出你不能養活中國,開始強調糧食,然後到糧食過剩了,開始調整結構,結構調整又過剩了,怎麼辦?並且造成了嚴重的食品不安全、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嚴重的過剩。這幾個“嚴重”的後果,還伴生著一個城市中浪費型的農產品消費,我們叫“消費主義盛行於世”。這些都不符合中央提出的“生態文明”。(掌聲)


好了,我接著跟大家說一下,這麼複雜的局面之下,國家政策是怎樣做調整的?出現了這樣過剩的局面之後,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始強調:現代農業是多功能農業。農業不僅有生產功能、經濟功能,還有社會文化功能,還有教育功能,還有歷史傳承功能,當然也包括旅遊休閒等等,養生各方面的……所以農業是一個多方面的、多功能的領域,只有瞭解多功能農業,你才能瞭解現代農業。接著,2007年中央開始明確提出:生態文明是我們的發展理念。到2008年,根據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中央提出未來2020年中國農業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呢?是和生態文明理念高度結合的“兩型農業”。什麼是“兩型農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接著,大家知道十八大以後,生態文明不僅是理念了,生態文明變成國家21世紀的發展戰略,並且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國家指導意見。因此供給側改革,就有兩個東西需要大家關注了。第一農業結構性過剩,並且造成了多種負外部性汙染的、食品不安全等等。另外一方面,就是生態文明理念,是一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掌聲)


最後總結一下就應該說:第一,中央已經在我們現在面對的“三農”問題的複雜局面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戰略;第二,已經通過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業的結構性過剩,提出了綠色生產方式,這是有針對性的,也就是說戰略目標明確,政策導向也提出了,那接下來第三條,世界是我們的,做事靠大家來,我們這十幾年,就是按照這句話去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希望大家從我今天給大家彙報的這些內容中,得出一些比較積極的思考,形成一些比較積極的行動。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