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魯濱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


如果你對生活太過悲觀,那麼建議你可以看一下《魯濱遜漂流記》。我們可以沉浸在書中,將你傳送到魯濱遜的生命中,讓你跟著他去經歷他的人生,與他一起並肩遊歷。在此,希望你能找到力量,走出人生的陰霾,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世界。

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言:“人的性格即是他的命運。”但西方社會的思想卻拐了一個大彎。中世紀時,人們相信上帝支配一切,凡人無從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一個人的性格又有什麼重要呢?但緊接著,方向盤突然又從上帝那跑回我們這些凡人手上了。近現代觀念相信成功的人生取決於個人能力,這部小說就在這種“事在人為”的心理脈絡下誕生了。

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魯濱遜漂流記》是文學史上第一部說明樂觀能扭轉人生的作品。這個故事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了:魯濱遜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終於活著回到了英國。可是,僅僅知道這個故事,但不讀這本書的話,你將錯過最重要的東西,對故事的敘述,文字的吸引。

今日一口氣把這本書又讀了一遍,在笛福筆下,魯濱遜的孤島奇遇在作者筆下從容的道來,讓我們感覺事情就像是自己在經歷一樣。他的敘述語言樸實、準確,宛若自然天成,因此而極有力量。

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魯濱遜遇上船難,全船隻有他一個人倖存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害怕,會不會有野獸,還回不回的去,該怎麼活下去。幸運的是,魯濱遜還沒有忘記思考,思考拯救了他自己。他趕在船被淹沒前搜刮船上能用的物品,總共去了11次。同時用搜刮的紙和筆,寫下了目前自己流落荒島的優劣勢。在這過程中,他得出簡單但改變他一生的道理:壞處其實被好處抵消了,而且因為他再也想不到比當下困境更慘的事,所以下了這樣一個結論,世上少有比這更悲慘的狀況,但其中也有值得感激的好處在裡頭。

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於是,魯濱遜使勁渾身解數地求生:他打獵、養山羊、耕作、養鸚鵡當寵物,做麵包,陶罐,選址造屋子,把屋子裡三層外三層掩藏在樹林後邊,在那裡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他由驚恐到漸漸適應了這裡的生活,但在習慣了孤獨後,又因為在沙灘上發現人的腳印而感到新的驚恐。一個人又帶著不安的心情接著生活的故事。

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在魯濱遜遠離世界,和世界沒有任何期望時,他發現他對世界的看法已經和那些離開人世的人一樣了:

1.對財富的看法。由於他在一個沒有敵人也沒有競爭者,而且可以生產很多糧食的島上,他很富有,可是他發現,所有的這一切,他都用不了多少。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他只能用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已經夠吃夠住的情況下,貪圖別的沒有任何意義。

2.對宗教的看法。他認為宗教僅僅是為了從上帝的仁慈中尋求活下去的勇氣和安寧的心境。由此他想到世間宗教上的一切繁瑣的爭執,都是毫無意義的。

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所謂成功的人生是在心理上自給自足,遭遇困境時更需如此。若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能把悲觀絕望擋在門外,拿出樂觀心態,展望光明未來,那麼不但能挖掘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能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只要懂得保持樂觀,什麼問題都不是問題。選擇樂觀主義而不是悲觀主義,你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

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人生在世,本就有很多不如意,也許我們的不如意很多是我們因為我們太在意世俗的眼光,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我曾經也有一段很灰暗的日子,過的很壓抑,但發現,悲觀是沒有任何用的,不能給予我任何的幫助,反而讓我的日子越過越不舒心。但當你某一天,可能是因為一件小事,一個人,一本書,忽然間豁然開朗,改變了自己,你會發現原來人生還會有很多的不可能。放下許多不必要的煩惱,盡力做好自己就夠了。每一件不好的事情背後,都有一些好的方面。

人生最慘莫不過於如此,但希望仍在

所以,如果你對生活感到悲觀,不妨拿起這本書來再讀一讀,在困境中給予自己力量。魯濱遜在那種境遇下都能夠樂觀的活著,我們起碼比他好太多。願你看了這本書後,能身心舒暢,豁然開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