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哈薩克

哈薩克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由古代烏孫人和突厥人的後裔組成、後有12世紀初西遷的部分契丹人後裔和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紀脫離烏孜別克汗國東遷的部分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長期融合而成。哈薩克人除少數從事農業生產外,絕大多數人從事畜牧業,終年生活在美景如畫的大草原上。他們放牧、運輸、遠行,甚至是生活上都離不開馬。每個哈薩克人都以善騎駿馬為榮耀,以他們是“馬上的民族”為自豪。名貴的伊犁馬是他們的驕傲,2000多年前因其矯健俊美被漢武帝譽為“天馬”。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裡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哈薩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歷史上也有過一夫多妻制,但這些現象主要存在於貴族和富戶中,哈薩克舊時的婚姻具有濃厚的買賣婚姻性質,所以以女為貴,注重門第,彩禮也因門第差別懸殊,富者贈駱駝百峰,相當於500匹馬或1000只羊,貧窮人家,男方也要給女方送“吃奶禮”“成婚禮”以及衣物等等,貧窮人家有“換門親”的習慣,以抵消彩禮。哈薩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終生的,通常不允許離婚,舊時還有“安明格爾”的婚姻制度,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遺俗,婦女死了丈夫後,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給亡夫的兄弟或近親,或在本部落中為其選擇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婦女喪夫後,大都不再改嫁,不願改嫁的寡婦,被認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社會的稱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