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首創開到家門口的“莆田餐巴”

福建省首創開到家門口的“莆田餐巴”

莆田移動餐車。林朝曦攝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許多行業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而餐飲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所受影響更為嚴重。為應對新冠肺炎帶來的挑戰,福建省莆田市委書記劉建洋強調,要以疫情應對為契機,通過“退、改、提、轉”分階段推動傳統產業、工業園區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壯大醫療健康、在線消費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連日來,莆田市委、市政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各餐飲企業奮力扭轉危機,藉助“互聯網+”創新發展新模式,跨界打造新餐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有效復工復產,滿足老百姓生活需求。“要堅定信心,抱團發展,搶抓機遇,創新模式,打造線上線下結合,供應鏈垂直整合,銷售訂製化、團購化、差異化的新餐飲。”莆田市市長李建輝說。

移動餐巴,打造莆田餐飲新模式

“好久沒有聞到這麼熟悉的味道了,這樣的‘餐巴’,好吃又方便!”日前,家住莆田市區和成天下小區的90後居民陳喜順,特地來到國資大廈樓下的“莆田餐巴”移動篷車前購買莆仙美食。在隨後的一個小時裡,又有80多份套餐售出,隨到隨買、打包取走,現場不逗留,安全有序。

在莆田市區雅頌居,2輛“莆田餐巴”移動篷車停靠在小區門口,一輛車內排放著荔枝肉、小魚乾等20多種菜餚;另一輛車內則提供主食,廚師現場烹飪燜豆腐等,吸引附近居民前來選購。

“莆田人歷來都是敢想敢拼,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在危機中尋找商機。”莆田市餐飲烹飪協會會長關玉標說。原來為籌備元宵節,協會早前籌資40萬元購買了15輛莆仙美食移動篷車,計劃佈置在市區鬧市。但一場疫情改變了所有計劃,全市大部分餐飲企業陷入“停擺”。

怎麼辦?“人不動我動”。思路一開,資源就活。餐飲協會將15輛移動篷車打造成“莆田餐巴”,先後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涵江小商品批發城、城廂萬輝社區、荔城荔園小區等10多個地方布點試營業,既解決了企業復產工人、當地居民等用餐問題,又使得多家餐飲企業“動起來”,創造出餐巴服務點、中央廚房等上百個就業崗位。

抱團合力,打造本土餐飲新品牌

在莆田市餐飲烹飪協會的牽頭下,莆田主要餐飲企業抱團合力,各家中央廚房統一配送菜品到“莆田餐巴”上,線上訂餐、線下自取,私人訂製配送、現場體驗,餐飲員工也從後廚走向社區。

“個性化定製是餐巴的特色所在。”莆田市餐飲烹飪協會秘書長郭文輝表示,務工人員要求低價實惠,工業園區餐巴以套餐為主,每份15元;“上班族”喜歡營養均衡,寫字樓餐吧能夠提供多樣的菜品和套餐;居民動手能力更強,供應半成品成為社區餐吧的主打,居民只把“烹飪”環節帶回家……

“這是一種全新的業態發展方向,可以說‘莆田餐巴’是行業轉型的前哨戰!”莆田老蒲鮮餐飲企業創始人陳偉軍說,餐飲企業打破以往單幹的格局,化被動為主動,線上線下同頻共振,減少損失、穩定客源,還為接下來傳統餐飲業轉型升級打下基礎。

借力“互聯網+”,打造有溫度的“新餐飲”

近期,莆田蘑菇私房菜餐飲企業在疫情期間的“成績單”讓人眼前一亮。企業負責人黃朝琴告訴記者,“致勝法寶”就是線上、線下高度一體化,點對點互動,實現無縫對接。4年多的營業歷史,該企業僅有的2家門店,走的都是線上訂餐、線下配送的發展模式。企業設立了20個微信個人號,每個號有5000名“粉絲”,請了4個客服人員專門管理微信個人號,每天發送菜品資料、接受粉絲下單、處理投訴等,更重要的是與顧客進行微信私聊,“點對點互動更暖人心”。在平時,門店網上訂餐一天150單,疫情期間直接翻番,達到300多單。

“蘑菇私房菜餐飲企業的成功就是借力‘互聯網+’的典型,給莆田餐飲企業轉型帶來啟示。”郭文輝說,“莆田餐巴”一推出就深受市民歡迎,下一步將組織各會員單位,在全市的各社區、園區、寫字樓佈置更多服務點,增設“早餐工程”,同時推出“百道名菜進社區”、“百位名廚莆田行”等活動,鞏固推廣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餐飲”模式,為居民提供最貼心、最有溫度的美味佳餚。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網 記者 林朝曦 編輯:吳智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