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口气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

有人说,人活着,全靠一口气支撑着,屹立不倒,这口气就是我们的精气神。


《难经集注》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意思是说,气是生命的基础。

人因为气聚而生,因为气散而灭,因为气的支持,活的生气勃勃,因为气的主导,活出气象万千,而当人气息奄奄的时候,便气数将尽。

于肉体上,气不足百病生。于心灵中,气不顺精神挫。

因此人的一生,做人做事,一定要有点气性。

胸怀志气,心有骨气,面带喜气,披一身正气,才能活出自我,活出尊严。


志 气


古人认为,志气是一个人一生的方向。

“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能够成就事业,除了出类拔萃的才能,最重要的就是胸怀志气。

他们坚信“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有四方之志,才可安身立命。

战国时期的苏秦,就胸怀这样的大志向。

他跟从一个叫鬼谷子的人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以后,就想着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左右当时政局。

他的母亲和妻子听了,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很不支持他。

但是苏秦“持志如心痛”,没有听从,而是变卖了家产,买了一件貂皮大衣作体面,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程。

当时的六国国君听了他的想法,也不认可他,认为他“志大才疏,纸上谈兵”。


以至于他跋涉千里,各个国家转悠了一遍,盘缠用尽,貂皮大衣也磨破了,也没有得到重用。

人活一口气


苏秦落魄地回到家中,母亲劈头盖脸就给了他一顿臭骂,妻子正在织布,拒绝和他相见。


苏秦只好到嫂子家里讨饭吃,结果嫂子说家里无柴,也给吃了闭门羹。

人有志向,往往不会被一时的困境所吓倒,更不会被一时的失意所困扰。

因此即使受到如此羞辱,苏秦也没有改变初衷,反而闭门苦读,昼夜不息,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提升能力。

韩非说:“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人战胜了自己,往往离成功不远了。

通过学习,苏秦想出了一个六国合纵拒秦的策略。


他说服燕文公接纳了他的建议,再说服其他国君抱团成长,竟兼职六国相印,获得了成功。

人的一生最后活出什么样的姿态,往往是由志向决定的。

做人有志气,做事才有底气。

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空活百年。

人有善志,才能一生不自卑,也不随俗,抱节成持,活得精彩。


骨 气


除了志气,人还要有骨气。

骨气是一个人的脊梁,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古代的人相当重视自己的“气节”,认为做人谦逊、低调、虚心可以,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有自己的立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持原则,不改初衷。

《大明风华》热播,里面有一个方孝孺灭十族的镜头,震撼人心。


人活一口气


方孝孺是江南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师从当时的著名学者宋濂,备受时代学者尊崇。

方孝儒自幼就有一身傲骨。

家里没有吃的,他生病了,不抱怨反而笑着对家人说:“古人有一个月只吃九顿饭的,又不是我一个人!”

朱元璋十分欣赏他的学识才华,认为他“举止端整”,“当老其才”。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起用了方孝孺辅佐自己,极尽尊崇。

为防止叔叔们拥兵自重,建文帝就想削藩,结果引起了藩王造反。

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义勤王,取代了天下。

朱棣想让方孝孺起草诏书,他认为方孝孺是读书人的表率,由他起草诏书比较有说服力。

但是方孝孺认为自己一心不能侍奉二主,对朱棣的提议很排斥。


他穿上丧服,到了朝堂上,放声大哭,言辞坚定地拒绝了。

朱棣大怒,恨其嘴硬,为让其屈服,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鲜血直流。

方孝孺并没有低头。

后来朱棣把方孝孺押到刑场上,当着他的面,把他的弟弟杀害了,又诛灭了他的十族,想让他放下信仰,但方孝孺始终没有屈服,反而慷慨赴死。

除了对家人心怀愧疚,连屈服的表情也没有显露出来。

生活中,每个人一生都会面对信仰和立场的抉择。

我们必须有骨气,才可能有所坚持,不违初心。

也才可能在面对民族大义,国家荣辱这些重大抉择的时候,不辱没自己的信仰。


喜 气


命运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变的事。

但是真正懂得从心生活的人,常常活出了一些喜气。

薛仁明说:“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兴’,有一种‘光明喜气’,那是我们的生命。”

心灵的温度决定人生的冷暖。

喜色来自内心,是对待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也是净化内心修持自我的底气。

金圣叹就是古今活的最有喜气的人。

人活一口气


他曾点评《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被称为“六才子书”,还给袁天罡的《推背图》做过注解,学识渊博。

但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却偏没有科举成功,人生波折。

但是金圣叹天生乐观,考场上知道自己很难考中,就玩起了幽默。

有一年考题是“如此则动心否乎”。

金圣叹写了这样一篇文章:

“空山之中,黄金万两,露白枷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连写了39个动字。

后来他进入了监狱,给妻子写信,没有诉苦,反而说:“腌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憾矣。”


再后来,他被判死刑,死之前也没忘了幽默一把。

临刑前,他对行刑的刽子手说:

“我手中有二百两银票,先杀我,就归你。”


刽子手果然第一个杀了他,但是扳开金圣叹手一看,才知道被骗了。

因为心有喜气,才能让金圣叹波折的人生如同受到温泉滋养一般,在生活中满怀激情。

这种激情让生命的宽度和广度都有了拓展,不因为挫折而期期艾艾,最后活成了幽默趣味的一生。


正 气


文天祥《正气歌》里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意思是说: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做人要一身正气。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内心的修养,都会形成独特的气场。

品格端正,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常常让人感受到正气凛然,很多人愿意跟这样的人合作。

宋代宰相吕蒙正,名字取自《易经》,自幼家人就让他“蒙以养正,乃成圣功”,时时不忘颐养正气。

在外面对臣子,他这样做。

有人献家传照二百里的古镜于他,欲以求官,他诙谐地说:


“我的脸也不过碟子大,哪里用得着二百里的镜子来照?”


人活一口气


对皇上,他同样不卑不亢。


有一次元宵节,宋太宗见街市繁华,就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得意洋洋。

吕蒙正却起身避席,犯颜直谏道:


“所谓繁盛,不过是因为皇帝,如果皇上能到城外,看看那些饥寒饿死者,才是苍生之幸。”


披头给皇帝浇了一瓢冷水。

吕蒙正,因为他的一身正气,受到皇帝重用,历事两朝,三次拜相,对宋朝的政治和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气”,谁也免不了“受气”,更免不了受到浊气的侵蚀。

心灵角逐犹如战场,每天都在上演着正邪的较量。

但心有正气便可以无惧一切。

心有正气,仰不于愧天,俯不愧于地,才会有养成厚实的生命底气,做到真正的身心安顿。


人活一口气,秉气不同,最终活成了各自的风景。

藏志气者,有远程;铮骨气者,行正途。

带喜气者,展人缘;披正气者,至大局。

带着三分邪气的人,终究是自作自受。

恶气满满的人,也难逃自己的因果。

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每个人的气息养成,注定了不同的气数。

因此人若向阳而生,必然养元气,理顺气,行运气。

愿我们心有志气,身有骨气,面带喜气,活出一生正气,度过属于自己的正能量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