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為什麼要下令剃髮易服來給清王朝治理天下添堵呢?

逍遙散人422


那就是一種“生死檢測”:服了滿人統治就跪下磕頭剃頭!不服?殺頭!


周方851


剃髮令並不是給清朝添堵,多爾袞當時作為大清的實際當家人,有他長遠的政治考量。

首先,當時大清已經入關,崇禎自殺,南邊的南明小朝廷只是苟延殘喘。李自成、張獻忠的殘餘基本被肅清,長江以南忠於明朝的就只剩幾座孤城,根本掀不起什麼大浪了。多而袞明知剃髮令會引起激烈反抗,他絕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瞧準了才走的這一步,他想一舉摧毀漢人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徹底臣服於大清。

眾所周知,漢人作為華夏最早的衣冠之族,最重禮儀。自古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剃之說。頭可斷,血可流,頭髮不能剃。這似乎是漢人的底線,當時也有很多降清的漢族大臣規勸多爾袞,讓他冒天下之大不韙,可以徐圖漸進,否則必是一場腥風血雨。第一次反抗激烈,多爾袞聽了他們的。第二次多爾袞決心異常堅決,所有人必須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流頭不留髮。天下百姓,不剃髮者,殺無赦,沒有半點商量餘地。

各位,你們以為清朝的剃髮令是像你在清宮劇裡看到的那樣。只把前邊剃了,後面讓你拖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大錯特錯了,這是現代人美化的結果。清朝的剃髮,有個說道,叫做"金錢鼠尾"。顧名思義就是後腦勺讓你留銅錢大的一片頭髮,編成辮子就像老鼠尾巴一樣。奇醜無比,當時就有人寫詩嘲諷,說"南華夏遍地僧"。確實比禿子多不幾根頭髮。

漢人看來這是奇恥大辱,好多人寧死不屈,但大多數人還是硬不過刀把子,選擇了臣服。多爾袞的目的達到了。他不僅要你在表面上臣服他,還要踐踏你的尊嚴,骨子裡也要屈服,裡裡外外都要你做大清的奴隸,這樣大清政權才會長治久安。後世之君,即便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在奴役漢人思想上面也是毫不鬆懈,防微杜漸,實行嚴酷的文字獄,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就是搜刮民間藏書,銷燬不利於大清統治書籍,以愚黔首,大批唐宋經典文獻在清朝被毀。




恨無常


第一次宣佈剃髮在1644年5月,是驕傲了,決定打下北京了,天下都在自己手中。宣佈剃髮之後引發了大騷亂,不得不宣佈暫緩。

第二次是1645年6月,那時候確實天下有了一半多,可以剃髮了。當然隨後有姜瓖、李成棟、金聲桓的反正,反清局勢一時大好。

至於為什麼要剃髮,一般的觀點是少數民族的民族性,或者藉由民族性來清除排己者。我認為可以有更深的一重含義,那就是建州的自卑心理,可以參考洪承疇的心路歷程,自己是混臭了,一輩子都洗不掉,那麼就努力讓全中國都當建州人的奴才,大家誰也不笑話誰了。


甲申十七年


薙髮易服是女真人對待治下其他族群的一種強迫手段,在大清入關500多年前,同屬女真政權的金朝(十帝,共119年)也同樣如此,並非多爾袞臨時起意,實際上這種統治手段女真人從未忘記,雖然皇太極在入關前就已死去,但針對薙髮易服的問題,他在生前曾多次警示、教育滿洲貴族群體。

滿洲皇帝皇太極的心結:

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建國後,通過兩代帝王的努力建立了一套詳細而明確的法典,在後世女真人看來,這套“管理方法”本來可以讓大金國祚“可垂久遠”。

可惜富不過三代,到了熙宗至完顏亮統治那段時期,從帝王到貴族統統被嚴重漢化。尤其完顏亮,不但廢止了薙髮易服、效仿漢服和漢人髮型,而且數典忘祖不精騎射,整日沉迷於酒色之中,以遊玩為樂。

世宗完顏雍繼位後,恢復了開國之初薙髮易服等制度,效法完顏旻勵精圖治,勤於政務。為了防止完顏亮的“慘劇”再次發生,完顏雍嚴禁子孫效仿漢族習俗,並立下禁令,多次教導子孫不忘祖宗家法,不要重蹈覆轍,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語言、髮式、服飾、騎射。

可惜,即便是如此諄諄教導,後世的皇帝還是慢慢了荒廢了騎射功夫,不再拿祖宗家訓當回事,以至於到了金哀宗社稷斷絕,國滅身亡。

對於大清入主中原,其實皇太極和多爾袞都有一道心理障礙,這體現為兩方面:

缺陷方面,滿洲人口稀少是個短板,統治幾近上億漢人擔心力有不逮,而且恐怕很難壓制後續不斷的抵抗行為。

合作方面,早在入關之前,多爾袞就差人以小福臨的名義發信李自成(只是發給起義軍首領,當時滿洲不知李自成,也沒想到李自成的戰力這麼渣),強烈要求合作共贏,共創盛世平分天下。

然而:

“李自成們”和“吳三桂們”為滿洲順利入主中原徹底解決了全部問題。

這個問題怎麼講呢?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起義首領,讓官民們深切體會到了不成熟政權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所以(以京師為例)即便官民們都有華夷之辨,但還是更加傾向於歸順滿洲勢力,併為統一全國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貢獻”。

文官系統如此,歸降的武將們更是衝鋒在前,凡有戰事發生,都是漢軍打頭陣,滿洲騎兵側翼甚至後備,靠關外老班底滿蒙漢八旗十幾萬人想趟平中原那是痴人說夢,一場戰鬥的失敗就可能陷入滅頂之災。

善用“自力”、“自治”平復地方,這是多爾袞、順治帝明智的決定,但卻慘遭滿洲貴族集體詬病,包括那個現如今已被捧上神壇的孝莊和囂張不可一世的鰲拜在內,都是重滿排漢的領軍人物。

多爾袞是聰明的實用主義者,難道他不想維護滿洲親貴的權益?當然想。他想漢人大官得坐、駿馬得騎?當然不想。自家人他都看不慣,他能慣著漢人麼。

多爾袞這麼做完全是因為迫不得已,他很清楚當時的國內的混亂局面,如果不靠前明文官安定地方、維穩中央管理,不靠漢軍充當馬前卒當炮灰,滿洲不可能獨自橫掃中原,分散兵力容易被逐個擊破,集中一起將會陷入全國砸地鼠的困局。

為什麼要講短板和多爾袞呢?

要表達的意思只有一點,做為政治人物,多爾袞有殘暴的一面,但同時也具備睿智的一面,既然多爾袞在入關之初能夠善待前明官僚系統和百姓,既然明白當時團結的重要性,那麼在政局尚未企穩、尚需精誠團結的時候,為何愚痴無智的在緊要關頭選擇薙髮易服呢?

睿智和無智是完全對立的兩個詞,為何幾乎同時體現在多爾袞一個人身上呢?

多爾袞並非無智,而是適時沿襲舊制,否則可能承擔無法承受後果。

薙髮易服的“前世今生”

如果把吳三桂劃為入關之初的薙髮易服行為的話,我們再來看看在此之前,滿漢的諸多文獻資料,其中提及薙髮易服的記錄不計其數,比如錦州、大淩河還包括流盡大明最後一滴血的松錦之戰,都有薙髮易服的記錄。

金朝或說女真人薙髮易服的傳統由來已久,更何況努爾哈赤的後金,從他以七大恨為由誓師伐明開始,薙髮易服就貫徹始終。

比如萬曆四十六年,撫順陷落,明軍八百多人就都被剃髮,遼陽陷落是情況也是如此,與朝鮮隔江相望的鎮江,努爾哈赤血腥鎮壓了當地不願剃髮的居民,剃髮者免死,不從者“皆投鴨水而死。”注:鴨水=鴨綠江。

固定模式的由來:

當時遼東寧死不屈的百姓很多,反抗者眾多,這就造成遼東地區屬努爾哈赤的地盤,但是他卻無法有效區分是敵是友,那麼努爾哈赤的剃髮策略或者說針對人群發生了改變。

開始一段時期,後金對明軍和青壯年薙髮易服是要斷絕他們的退路,無法叛逃回到大明,後來就是防範叛逃、區分敵友這兩個用途了,只要看到沒有剃髮的人,都可以視為敵人,範圍涉及全民,剃過發的相當於做過記號,應是順民。

皇太極是完顏雍的粉絲,對偶像的心得深以為然,所以對待薙髮易服態度更加堅決。比如天聰四年的永平之役,明令嚴禁屠殺官民,但必須剃髮,否則梟首示眾,後來駐守永平的阿敏也是這樣的要求:“你們以為我軍不久會走,所以還有人不剃髮,不要心存妄想,你們必須剃髮否則查出來就地處死。”

崇德三年,皇太極就把漢俗列為重罪,比如漢人的服飾和髮型,那為什麼女人裹腳也不行呢?與薙髮易服不同,這不是什麼效忠的標誌,裹腳的“原罪”就僅僅因為它是漢俗。凡是沾染漢俗的都屬於身在曹營心在漢,必須要以重罪懲辦。

到了多爾袞攝政時期,吳三桂以幫扶太子朱慈烺的名義,向多爾袞借兵十萬,可惜吳三桂在與李自成的戰鬥中,因兵力懸殊命懸一線,無奈中向早已準備停當的多爾袞求援,但是多爾袞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不在戰場上的高層軍官,全部薙髮易服,否則一切免談,這就是女真人或者說滿洲人對薙髮易服的執著,他們根深蒂固的把薙髮易服視為最基本的投降條件。

剃髮易服除了是降服的標誌外,還有現實意義,這與當初努爾哈赤擴大剃髮範圍的原因相同,就是要一眼區分是不是抵抗者,就是要一經剃髮回不到過去,幾十萬人淹沒在幾近上億人的汪洋大海中,如果不能有效區分亂民、順民的話,這對統治、對軍隊具有一定危險性。

多爾袞在初次下達剃髮令的時候就說過,現在的順民無法區分,所以才讓他們剃髮來區別“順逆”,剃髮就是順民,這是標誌,也只有剃髮才能保留以前的地位,才可以參加科舉,才可以繼續做官,如果不剃髮那不單是懷念舊主,還是否定大清政權。

多爾袞沒有說的原因就是防止滿洲子弟被漢人同化,所以不能留漢人髮式、不能著漢人衣服、不能像金朝的女真子弟一樣有人還改了漢姓,不能受漢人風華的薰染,必須保持滿洲自身特點。

建州自古是女真人和漢人的混居之地,滿洲人當然知道髮式對漢人的重要性,強令剃髮的目的還在於摧毀漢人意志,強制其認同大清的統治地位,當然,所謂“精神說”是後來衍生出來的理論,多爾袞即便這麼想也不敢這麼說。

在剃髮過程中,如果碰到所謂的“死硬”分子,就直接殺了,相當於過籮行為,在他們看來,不肯剃髮的人都是大清穩定的隱患,他們能違抗清廷的政令,就能違抗清廷的統治。


古今通史


有這麼個段子:如果你是文化人,千萬不要和無賴吵架;如果這樣的話,實際上你已被拉低到和他一樣的水準,然後被其用雄厚的經驗擊敗。

滿清入主中原後的剃髮令,就是把中原文明拉低到與他們同樣水準的措施,是一項歹毒卻很有效的文化奴役戰。

滿清之前,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要麼被同化,要麼被趕走

在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上,中原文明相對於周邊遊牧民族,一向具有碾壓性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華尊夷卑的傳統觀念,甚至為遊牧民族自身承認。因此。古時絕大部分的少數民族即使趁亂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其目的並不是征服,而是要融入。

以令人聞之色變的“五胡亂華”時期為例,那些曾依附於中原、人口處於劣勢的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後,大量啟用漢人、照搬了原漢文明的整套理論與架構;甚至政權強大與否,完全取決於學習漢文明的程度。如兩個先後統一北方的政權:

前秦,氐人苻堅任用王猛操持國政,全面推行中原制度,迅速使前秦由地方政權成長為吞併前燕等諸多對手的強大王朝,更成為西晉滅亡來首次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北魏,鮮卑拓拔氏在以武力再次統一北方後,於孝文帝時期全面推行漢化政策,加快了各民族融入漢文明的步伐。

其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幾代中原政權大部分為沙坨人及其部將建立,但他們已完全融入漢文明之中,幾乎沒有一絲少數民族特點。

甚至後來的遼國、金國,都是漢化進行的比較深入的政權,但代價也很明顯:失去了侵略性後,很快被草原的後起之秀擊敗。而拒絕全面漢化的元朝,則無法維持政權的持續發展,很快滅亡。

因此,在清朝以前,由於人口及文明上的落後,少數民族入中原,要麼接受被同化,要麼被趕走。

然而這兩條路,滿清都不願意接受,他們摸索了一條新的路子:內核上無奈漢化,但在形式上要捏造自身民族的優越性。

剃髮易服,滿清統治者打斷中原文明脊樑的狠招

滿清原為明朝的下屬部落,其統治階層深知中原文明的優越性,甚至他們的發家之路,也是傍著各項漢文明的資源才得以實現。

在趁明朝天災人禍之際意外的進入中原後,滿清統治者面臨著一個現實的問題:會不會如之前的鮮卑、沙坨一樣被完全同化?或者統治幾十年後被趕走?

為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出現,他們摸索出一條新的路子:

首先,接受漢文明,並根據歷史經驗教訓對其進行強化,比如加強帝王權力、注重繼承人培養、避免外戚及宦官參政等等;

另一方面,在象徵性的文明元素上,保持滿族的領導地位。但我們都知道,作為處於奴隸時代的部落,當時的他們沒有什麼文明可言。但他們最終在漢人最在意的因素上大做文章:頭髮和服裝。

中華作為禮儀之邦,向來注重外在儀態裝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衣服上也講究漢人右衽、蠻夷左衽,這兩項甚至成為區分是否為中原正統的標誌。

而滿清以武力強迫中原人剃掉頭髮、改穿衣服,實際上是以這種方式,羞辱漢人的文明優越性,徹底打斷信仰的脊樑,淪為被奴役的工具。

如此一來,政權是無比穩固了,滿清以絕對少數,實現了對龐大帝國進行登峰造極的統治,但負面作用也很明顯:滿清近三百年的歷史上,是否從來沒有出現過魏徵那樣的諫臣?是不是少見捨身取義的士大夫?為何西方變革如火如荼之際,大清仍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為何英法、八國聯軍先後入侵時,很少見全國同仇敵愾御外辱的舉動?

道理很簡單,當一個發展了幾千年的文明被強行拉低後,勢必會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更嚴重的是,若一朝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只有坐以待斃的份。


正史漫談


這就要從當時那種特殊情況說起了,雖然清軍能夠乘明朝內亂的機會實現了崛起,並在大漢奸吳三桂獻出山海關後,得以迅速擊敗佔據著北京的李自成,隨即將順治皇帝從盛京(瀋陽)遷到了北京。但是從整體實力上看,清軍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

因此,攝政王多爾袞就不得不大量啟用前明的降兵降將,以便既能彌補八旗軍的實力不足,又可以利用這些降兵降將,做為大清掃蕩中原各支反清勢力的嚮導和急先鋒!

但是清廷對於這些降兵降將也並非絕對信任,為了制約他們,便想出了“剃髮易服”的策略——凡是傾心歸附於大清者,都必須剃其發、易其服,藉以宣示其對清朝的忠心!

凡是拒絕接受剃髮易服者,都會被視做心存貳志!於是,在清朝的高壓下,這些前明降臣、降將、降兵,不得不捨棄了中原的傳統衣冠,並犧牲掉“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可輕棄”的頭髮,以便換取清廷的信任!

而後隨著清軍的步步推進,剃髮易服之風很快便蔓延到了民間,成了清廷藉以區分順民和"逆民"的標誌!凡是肯於剃髮易服者,皆被視為傾心歸附大清的良民,而那些頑強堅持傳統的百姓,則被視為逆命的亂民!亂民者,殺無赦!

於是,便有了所謂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極端行為!而這也為清朝自身製造了許多麻煩,對某順利統治中原,尤其是江南地區,帶來了一定的困擾。

因此可以說,攝政王多爾袞的“剃髮易服令”,既有其通過打壓中原人的傳統,擊碎其抵抗意志的一面,同時也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激起了許多捍衛傳統者的抗爭情緒,致使清初的混亂局面複雜化的弊病!


北疆同心侃歷史


我是客凌溯,今日淺談多爾袞為什麼要下令剃髮易服令呢?

多爾袞在清朝的歷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舉足輕重的人物,正是在他的帶領之下,滿人入關,定鼎中原,雖然不是皇帝,卻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在滿人入關後,多爾袞卻實施剃髮易服令,弄得天怒人怨,至今人們還吐槽不止,這是什麼原因呢?

剃髮令之前,滿人的髮型是什麼樣的?

其實在剃髮令之前,就連滿人自己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髮型也大同小異,甚至頭上不止一個辮子。有的人不僅在後面梳起一個辮子,頭頂還有另一個。而且,在清前中期,辮子的形狀遠不像電視劇演的那樣,尤其是清前期,幾乎就是光頭。那時的標準是辮子能穿過銅錢的孔,那還剩幾根頭髮呢?

是多爾袞提出的剃髮易服令嗎?

在當時,李自成滅亡大明

,清朝打敗大順軍李自成,天下大勢基本穩定,北方易主,南明小朝廷苟延殘喘,大陸統一局勢勢不可擋,許多漢人大臣已經投靠了滿清。在滿人剛入關的時候,其實對髮型與服裝上並沒有嚴格的要求,甚至出現了明朝官服與清朝官服同時出現在朝會的情景,能明顯得分開滿漢。

有一個名叫“孫之獬”的漢人為了巴結多爾袞而取得更多的權利,首先換了滿服,並提議多爾袞下達剃髮易服令。多爾袞採納建議,嚴格實行此令,便產生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說法。

剃髮易服的背後原因!

剃髮易服令的背後原因,是為了彰顯天下人對清朝的臣服。

在當時,滿人與漢人的穿衣方式不同,一個是右開襟,一個是左開襟,髮型上更是大同小異。此令一下,弄得天怒人怨,舉國漢人反對。因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毫不敢損毀,可多爾袞的殘酷,反抗又有什麼用呢?雖然反對不斷,慘案連連發生,最後也還是實施成功了。

在那個愚昧的時代,統治者為了看到人心的臣服,在外表上就摧毀了他們的傳統觀念,也能最直觀地看到他們的臣服,畢竟人心是看不透摸不著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些文化的差異與衝突。

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統一和穩定。

剃髮易服令,雖然殘酷不堪,卻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也是在清朝,多民族的管理制度和傳統才得以發展。

其實,這也不能說漢人被滿人同化,而是滿人最後被漢人同化了。經過漫長的歲月,多民族漸漸融合,許多都奉漢人傳統為經典,融合和生活在一起,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其實在明朝以前,民族觀念幾乎沒有,只有“國家觀念”,在明朝以前,也沒有人稱呼自己為“漢族人”,只有某國人,或者是中原對北方民族稱呼的所謂“蠻夷”。

剃髮易服的逐漸廢除。

在清晚期,清政府對剃髮易服已經放鬆了管制,朝廷的許多新建陸軍都剪了辮子,包括最初袁世凱在天津建立的警察,都是剪了辮子的。在清朝和平遜位後,這項規定徹底廢除,髮型與服裝也走向自由,隨心所欲。

其實筆者也是個滿族人,也確實接受不了以前的髮型,還是如今的時代好,自由選擇。

我們看待歷史,一定要客觀。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落後的,不要因為電視劇而嚮往封建時代,漢唐也好,明清也罷,都不如現在的美好時代。珍惜當下,珍惜和平。

我是客凌溯,歡迎您關注評論,願與您一同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文章都是作者一一編寫,創作不易,嚴禁抄襲。(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作家客凌溯


推行剃髮令一是為了區別哪些人是真心歸降,當時清朝僅佔據了北京,山西,河北及河南一部,大部分地區還都在漢人手裡,所以立足未穩的清對能否長期穩定佔領中原沒有信心,剃髮就是區分敵我的重要標識,對滿族人來說這樣能明確知道哪裡是安全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滿族人有明顯的文明自卑感,自己是銅錢頭,鼠尾辮,從語言文化到生活習慣,跟漢人一比土的掉渣,但是他們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民族性,所以就強行推行剃髮令,希望同化漢人。


旭奕


封建帝王對於臣民的管制經常用,愚民,辱民,窮民這幾種手段,尤其是新的王超建立初期,人民百姓飽經戰火,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然,心理對新王超牴觸頗多!多爾袞進關,要求漢人必須剃髮,易服飾就是實施這一辱民手段,進一步打擊漢人牴觸心裡,宣誓政權,你已是亡國奴,你必須屈服。雖然給當時社會帶來麻煩是暫時的,長期的心理順從還是長遠的。


超重的小狐狸


作為一個合格的政客,一個勢力領袖,一定要在合適的時機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勢力和大多數人放到一起,成為“自己人”。如果不能把自己放到大多數人裡,那麼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就把大多數人放到自己這裡來,強行成為自己人。

多爾袞就是在幹這件事情。

一群博冠峨帶中間參雜著幾個奇奇怪怪的金錢老鼠尾巴能統治得好才怪了。所以就所以人都奇奇怪怪吧。不奇奇怪怪的就幹掉。

那,這就是這麼幹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