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要下令剃发易服来给清王朝治理天下添堵呢?

逍遥散人422


那就是一种“生死检测”:服了满人统治就跪下磕头剃头!不服?杀头!


周方851


剃发令并不是给清朝添堵,多尔衮当时作为大清的实际当家人,有他长远的政治考量。

首先,当时大清已经入关,崇祯自杀,南边的南明小朝廷只是苟延残喘。李自成、张献忠的残余基本被肃清,长江以南忠于明朝的就只剩几座孤城,根本掀不起什么大浪了。多而衮明知剃发令会引起激烈反抗,他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瞧准了才走的这一步,他想一举摧毁汉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彻底臣服于大清。

众所周知,汉人作为华夏最早的衣冠之族,最重礼仪。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剃之说。头可断,血可流,头发不能剃。这似乎是汉人的底线,当时也有很多降清的汉族大臣规劝多尔衮,让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可以徐图渐进,否则必是一场腥风血雨。第一次反抗激烈,多尔衮听了他们的。第二次多尔衮决心异常坚决,所有人必须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流头不留发。天下百姓,不剃发者,杀无赦,没有半点商量余地。

各位,你们以为清朝的剃发令是像你在清宫剧里看到的那样。只把前边剃了,后面让你拖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大错特错了,这是现代人美化的结果。清朝的剃发,有个说道,叫做"金钱鼠尾"。顾名思义就是后脑勺让你留铜钱大的一片头发,编成辫子就像老鼠尾巴一样。奇丑无比,当时就有人写诗嘲讽,说"南华夏遍地僧"。确实比秃子多不几根头发。

汉人看来这是奇耻大辱,好多人宁死不屈,但大多数人还是硬不过刀把子,选择了臣服。多尔衮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要你在表面上臣服他,还要践踏你的尊严,骨子里也要屈服,里里外外都要你做大清的奴隶,这样大清政权才会长治久安。后世之君,即便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在奴役汉人思想上面也是毫不松懈,防微杜渐,实行严酷的文字狱,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就是搜刮民间藏书,销毁不利于大清统治书籍,以愚黔首,大批唐宋经典文献在清朝被毁。




恨无常


第一次宣布剃发在1644年5月,是骄傲了,决定打下北京了,天下都在自己手中。宣布剃发之后引发了大骚乱,不得不宣布暂缓。

第二次是1645年6月,那时候确实天下有了一半多,可以剃发了。当然随后有姜瓖、李成栋、金声桓的反正,反清局势一时大好。

至于为什么要剃发,一般的观点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或者借由民族性来清除排己者。我认为可以有更深的一重含义,那就是建州的自卑心理,可以参考洪承畴的心路历程,自己是混臭了,一辈子都洗不掉,那么就努力让全中国都当建州人的奴才,大家谁也不笑话谁了。


甲申十七年


薙发易服是女真人对待治下其他族群的一种强迫手段,在大清入关500多年前,同属女真政权的金朝(十帝,共119年)也同样如此,并非多尔衮临时起意,实际上这种统治手段女真人从未忘记,虽然皇太极在入关前就已死去,但针对薙发易服的问题,他在生前曾多次警示、教育满洲贵族群体。

满洲皇帝皇太极的心结:

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建国后,通过两代帝王的努力建立了一套详细而明确的法典,在后世女真人看来,这套“管理方法”本来可以让大金国祚“可垂久远”。

可惜富不过三代,到了熙宗至完颜亮统治那段时期,从帝王到贵族统统被严重汉化。尤其完颜亮,不但废止了薙发易服、效仿汉服和汉人发型,而且数典忘祖不精骑射,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以游玩为乐。

世宗完颜雍继位后,恢复了开国之初薙发易服等制度,效法完颜旻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为了防止完颜亮的“惨剧”再次发生,完颜雍严禁子孙效仿汉族习俗,并立下禁令,多次教导子孙不忘祖宗家法,不要重蹈覆辙,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语言、发式、服饰、骑射。

可惜,即便是如此谆谆教导,后世的皇帝还是慢慢了荒废了骑射功夫,不再拿祖宗家训当回事,以至于到了金哀宗社稷断绝,国灭身亡。

对于大清入主中原,其实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有一道心理障碍,这体现为两方面:

缺陷方面,满洲人口稀少是个短板,统治几近上亿汉人担心力有不逮,而且恐怕很难压制后续不断的抵抗行为。

合作方面,早在入关之前,多尔衮就差人以小福临的名义发信李自成(只是发给起义军首领,当时满洲不知李自成,也没想到李自成的战力这么渣),强烈要求合作共赢,共创盛世平分天下。

然而:

“李自成们”和“吴三桂们”为满洲顺利入主中原彻底解决了全部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讲呢?李自成、张献忠这些起义首领,让官民们深切体会到了不成熟政权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以京师为例)即便官民们都有华夷之辨,但还是更加倾向于归顺满洲势力,并为统一全国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文官系统如此,归降的武将们更是冲锋在前,凡有战事发生,都是汉军打头阵,满洲骑兵侧翼甚至后备,靠关外老班底满蒙汉八旗十几万人想趟平中原那是痴人说梦,一场战斗的失败就可能陷入灭顶之灾。

善用“自力”、“自治”平复地方,这是多尔衮、顺治帝明智的决定,但却惨遭满洲贵族集体诟病,包括那个现如今已被捧上神坛的孝庄和嚣张不可一世的鳌拜在内,都是重满排汉的领军人物。

多尔衮是聪明的实用主义者,难道他不想维护满洲亲贵的权益?当然想。他想汉人大官得坐、骏马得骑?当然不想。自家人他都看不惯,他能惯着汉人么。

多尔衮这么做完全是因为迫不得已,他很清楚当时的国内的混乱局面,如果不靠前明文官安定地方、维稳中央管理,不靠汉军充当马前卒当炮灰,满洲不可能独自横扫中原,分散兵力容易被逐个击破,集中一起将会陷入全国砸地鼠的困局。

为什么要讲短板和多尔衮呢?

要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点,做为政治人物,多尔衮有残暴的一面,但同时也具备睿智的一面,既然多尔衮在入关之初能够善待前明官僚系统和百姓,既然明白当时团结的重要性,那么在政局尚未企稳、尚需精诚团结的时候,为何愚痴无智的在紧要关头选择薙发易服呢?

睿智和无智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词,为何几乎同时体现在多尔衮一个人身上呢?

多尔衮并非无智,而是适时沿袭旧制,否则可能承担无法承受后果。

薙发易服的“前世今生”

如果把吴三桂划为入关之初的薙发易服行为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在此之前,满汉的诸多文献资料,其中提及薙发易服的记录不计其数,比如锦州、大凌河还包括流尽大明最后一滴血的松锦之战,都有薙发易服的记录。

金朝或说女真人薙发易服的传统由来已久,更何况努尔哈赤的后金,从他以七大恨为由誓师伐明开始,薙发易服就贯彻始终。

比如万历四十六年,抚顺陷落,明军八百多人就都被剃发,辽阳陷落是情况也是如此,与朝鲜隔江相望的镇江,努尔哈赤血腥镇压了当地不愿剃发的居民,剃发者免死,不从者“皆投鸭水而死。”注:鸭水=鸭绿江。

固定模式的由来:

当时辽东宁死不屈的百姓很多,反抗者众多,这就造成辽东地区属努尔哈赤的地盘,但是他却无法有效区分是敌是友,那么努尔哈赤的剃发策略或者说针对人群发生了改变。

开始一段时期,后金对明军和青壮年薙发易服是要断绝他们的退路,无法叛逃回到大明,后来就是防范叛逃、区分敌友这两个用途了,只要看到没有剃发的人,都可以视为敌人,范围涉及全民,剃过发的相当于做过记号,应是顺民。

皇太极是完颜雍的粉丝,对偶像的心得深以为然,所以对待薙发易服态度更加坚决。比如天聪四年的永平之役,明令严禁屠杀官民,但必须剃发,否则枭首示众,后来驻守永平的阿敏也是这样的要求:“你们以为我军不久会走,所以还有人不剃发,不要心存妄想,你们必须剃发否则查出来就地处死。”

崇德三年,皇太极就把汉俗列为重罪,比如汉人的服饰和发型,那为什么女人裹脚也不行呢?与薙发易服不同,这不是什么效忠的标志,裹脚的“原罪”就仅仅因为它是汉俗。凡是沾染汉俗的都属于身在曹营心在汉,必须要以重罪惩办。

到了多尔衮摄政时期,吴三桂以帮扶太子朱慈烺的名义,向多尔衮借兵十万,可惜吴三桂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因兵力悬殊命悬一线,无奈中向早已准备停当的多尔衮求援,但是多尔衮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不在战场上的高层军官,全部薙发易服,否则一切免谈,这就是女真人或者说满洲人对薙发易服的执着,他们根深蒂固的把薙发易服视为最基本的投降条件。

剃发易服除了是降服的标志外,还有现实意义,这与当初努尔哈赤扩大剃发范围的原因相同,就是要一眼区分是不是抵抗者,就是要一经剃发回不到过去,几十万人淹没在几近上亿人的汪洋大海中,如果不能有效区分乱民、顺民的话,这对统治、对军队具有一定危险性。

多尔衮在初次下达剃发令的时候就说过,现在的顺民无法区分,所以才让他们剃发来区别“顺逆”,剃发就是顺民,这是标志,也只有剃发才能保留以前的地位,才可以参加科举,才可以继续做官,如果不剃发那不单是怀念旧主,还是否定大清政权。

多尔衮没有说的原因就是防止满洲子弟被汉人同化,所以不能留汉人发式、不能着汉人衣服、不能像金朝的女真子弟一样有人还改了汉姓,不能受汉人风华的熏染,必须保持满洲自身特点。

建州自古是女真人和汉人的混居之地,满洲人当然知道发式对汉人的重要性,强令剃发的目的还在于摧毁汉人意志,强制其认同大清的统治地位,当然,所谓“精神说”是后来衍生出来的理论,多尔衮即便这么想也不敢这么说。

在剃发过程中,如果碰到所谓的“死硬”分子,就直接杀了,相当于过箩行为,在他们看来,不肯剃发的人都是大清稳定的隐患,他们能违抗清廷的政令,就能违抗清廷的统治。


古今通史


有这么个段子:如果你是文化人,千万不要和无赖吵架;如果这样的话,实际上你已被拉低到和他一样的水准,然后被其用雄厚的经验击败。

满清入主中原后的剃发令,就是把中原文明拉低到与他们同样水准的措施,是一项歹毒却很有效的文化奴役战。

满清之前,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赶走

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中原文明相对于周边游牧民族,一向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甚至为游牧民族自身承认。因此。古时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即使趁乱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其目的并不是征服,而是要融入。

以令人闻之色变的“五胡乱华”时期为例,那些曾依附于中原、人口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大量启用汉人、照搬了原汉文明的整套理论与架构;甚至政权强大与否,完全取决于学习汉文明的程度。如两个先后统一北方的政权:

前秦,氐人苻坚任用王猛操持国政,全面推行中原制度,迅速使前秦由地方政权成长为吞并前燕等诸多对手的强大王朝,更成为西晋灭亡来首次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北魏,鲜卑拓拔氏在以武力再次统一北方后,于孝文帝时期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加快了各民族融入汉文明的步伐。

其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几代中原政权大部分为沙坨人及其部将建立,但他们已完全融入汉文明之中,几乎没有一丝少数民族特点。

甚至后来的辽国、金国,都是汉化进行的比较深入的政权,但代价也很明显:失去了侵略性后,很快被草原的后起之秀击败。而拒绝全面汉化的元朝,则无法维持政权的持续发展,很快灭亡。

因此,在清朝以前,由于人口及文明上的落后,少数民族入中原,要么接受被同化,要么被赶走。

然而这两条路,满清都不愿意接受,他们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内核上无奈汉化,但在形式上要捏造自身民族的优越性。

剃发易服,满清统治者打断中原文明脊梁的狠招

满清原为明朝的下属部落,其统治阶层深知中原文明的优越性,甚至他们的发家之路,也是傍着各项汉文明的资源才得以实现。

在趁明朝天灾人祸之际意外的进入中原后,满清统治者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会不会如之前的鲜卑、沙坨一样被完全同化?或者统治几十年后被赶走?

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他们摸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首先,接受汉文明,并根据历史经验教训对其进行强化,比如加强帝王权力、注重继承人培养、避免外戚及宦官参政等等;

另一方面,在象征性的文明元素上,保持满族的领导地位。但我们都知道,作为处于奴隶时代的部落,当时的他们没有什么文明可言。但他们最终在汉人最在意的因素上大做文章:头发和服装。

中华作为礼仪之邦,向来注重外在仪态装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衣服上也讲究汉人右衽、蛮夷左衽,这两项甚至成为区分是否为中原正统的标志。

而满清以武力强迫中原人剃掉头发、改穿衣服,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羞辱汉人的文明优越性,彻底打断信仰的脊梁,沦为被奴役的工具。

如此一来,政权是无比稳固了,满清以绝对少数,实现了对庞大帝国进行登峰造极的统治,但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满清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是否从来没有出现过魏征那样的谏臣?是不是少见舍身取义的士大夫?为何西方变革如火如荼之际,大清仍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为何英法、八国联军先后入侵时,很少见全国同仇敌忾御外辱的举动?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被强行拉低后,势必会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更严重的是,若一朝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坐以待毙的份。


正史漫谈


这就要从当时那种特殊情况说起了,虽然清军能够乘明朝内乱的机会实现了崛起,并在大汉奸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后,得以迅速击败占据着北京的李自成,随即将顺治皇帝从盛京(沈阳)迁到了北京。但是从整体实力上看,清军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摄政王多尔衮就不得不大量启用前明的降兵降将,以便既能弥补八旗军的实力不足,又可以利用这些降兵降将,做为大清扫荡中原各支反清势力的向导和急先锋!

但是清廷对于这些降兵降将也并非绝对信任,为了制约他们,便想出了“剃发易服”的策略——凡是倾心归附于大清者,都必须剃其发、易其服,借以宣示其对清朝的忠心!

凡是拒绝接受剃发易服者,都会被视做心存贰志!于是,在清朝的高压下,这些前明降臣、降将、降兵,不得不舍弃了中原的传统衣冠,并牺牲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轻弃”的头发,以便换取清廷的信任!

而后随着清军的步步推进,剃发易服之风很快便蔓延到了民间,成了清廷借以区分顺民和"逆民"的标志!凡是肯于剃发易服者,皆被视为倾心归附大清的良民,而那些顽强坚持传统的百姓,则被视为逆命的乱民!乱民者,杀无赦!

于是,便有了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极端行为!而这也为清朝自身制造了许多麻烦,对某顺利统治中原,尤其是江南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可以说,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易服令”,既有其通过打压中原人的传统,击碎其抵抗意志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激起了许多捍卫传统者的抗争情绪,致使清初的混乱局面复杂化的弊病!


北疆同心侃历史


我是客凌溯,今日浅谈多尔衮为什么要下令剃发易服令呢?

多尔衮在清朝的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人物,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满人入关,定鼎中原,虽然不是皇帝,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在满人入关后,多尔衮却实施剃发易服令,弄得天怒人怨,至今人们还吐槽不止,这是什么原因呢?

剃发令之前,满人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其实在剃发令之前,就连满人自己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发型也大同小异,甚至头上不止一个辫子。有的人不仅在后面梳起一个辫子,头顶还有另一个。而且,在清前中期,辫子的形状远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尤其是清前期,几乎就是光头。那时的标准是辫子能穿过铜钱的孔,那还剩几根头发呢?

是多尔衮提出的剃发易服令吗?

在当时,李自成灭亡大明

,清朝打败大顺军李自成,天下大势基本稳定,北方易主,南明小朝廷苟延残喘,大陆统一局势势不可挡,许多汉人大臣已经投靠了满清。在满人刚入关的时候,其实对发型与服装上并没有严格的要求,甚至出现了明朝官服与清朝官服同时出现在朝会的情景,能明显得分开满汉。

有一个名叫“孙之獬”的汉人为了巴结多尔衮而取得更多的权利,首先换了满服,并提议多尔衮下达剃发易服令。多尔衮采纳建议,严格实行此令,便产生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

剃发易服的背后原因!

剃发易服令的背后原因,是为了彰显天下人对清朝的臣服。

在当时,满人与汉人的穿衣方式不同,一个是右开襟,一个是左开襟,发型上更是大同小异。此令一下,弄得天怒人怨,举国汉人反对。因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毫不敢损毁,可多尔衮的残酷,反抗又有什么用呢?虽然反对不断,惨案连连发生,最后也还是实施成功了。

在那个愚昧的时代,统治者为了看到人心的臣服,在外表上就摧毁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也能最直观地看到他们的臣服,毕竟人心是看不透摸不着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些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一和稳定。

剃发易服令,虽然残酷不堪,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也是在清朝,多民族的管理制度和传统才得以发展。

其实,这也不能说汉人被满人同化,而是满人最后被汉人同化了。经过漫长的岁月,多民族渐渐融合,许多都奉汉人传统为经典,融合和生活在一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实在明朝以前,民族观念几乎没有,只有“国家观念”,在明朝以前,也没有人称呼自己为“汉族人”,只有某国人,或者是中原对北方民族称呼的所谓“蛮夷”。

剃发易服的逐渐废除。

在清晚期,清政府对剃发易服已经放松了管制,朝廷的许多新建陆军都剪了辫子,包括最初袁世凯在天津建立的警察,都是剪了辫子的。在清朝和平逊位后,这项规定彻底废除,发型与服装也走向自由,随心所欲。

其实笔者也是个满族人,也确实接受不了以前的发型,还是如今的时代好,自由选择。

我们看待历史,一定要客观。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落后的,不要因为电视剧而向往封建时代,汉唐也好,明清也罢,都不如现在的美好时代。珍惜当下,珍惜和平。

我是客凌溯,欢迎您关注评论,愿与您一同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文章都是作者一一编写,创作不易,严禁抄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家客凌溯


推行剃发令一是为了区别哪些人是真心归降,当时清朝仅占据了北京,山西,河北及河南一部,大部分地区还都在汉人手里,所以立足未稳的清对能否长期稳定占领中原没有信心,剃发就是区分敌我的重要标识,对满族人来说这样能明确知道哪里是安全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满族人有明显的文明自卑感,自己是铜钱头,鼠尾辫,从语言文化到生活习惯,跟汉人一比土的掉渣,但是他们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民族性,所以就强行推行剃发令,希望同化汉人。


旭奕


封建帝王对于臣民的管制经常用,愚民,辱民,穷民这几种手段,尤其是新的王超建立初期,人民百姓饱经战火,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然,心理对新王超抵触颇多!多尔衮进关,要求汉人必须剃发,易服饰就是实施这一辱民手段,进一步打击汉人抵触心里,宣誓政权,你已是亡国奴,你必须屈服。虽然给当时社会带来麻烦是暂时的,长期的心理顺从还是长远的。


超重的小狐狸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客,一个势力领袖,一定要在合适的时机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势力和大多数人放到一起,成为“自己人”。如果不能把自己放到大多数人里,那么在能力足够的情况下,就把大多数人放到自己这里来,强行成为自己人。

多尔衮就是在干这件事情。

一群博冠峨带中间参杂着几个奇奇怪怪的金钱老鼠尾巴能统治得好才怪了。所以就所以人都奇奇怪怪吧。不奇奇怪怪的就干掉。

那,这就是这么干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