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對》VS《隆中對》:劉邦的成功與劉備的失敗,關鍵因素在人


導語:

韓信的《漢中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中國歷史上君臣問對的兩顆雙子星,這兩篇策論都涉及了一個共同的地點:漢中之地與關中。

《漢中對》是韓信之作,內容為劉邦與韓信的問對。韓信對於劉邦與項羽進行了精準的分析,楚強漢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同時韓信也分析了項羽的弱點:婦人之仁、背信棄義、不得民心。反觀當初劉邦入關中時,約法三章,與民秋毫無犯,本該被封關中王,如今只是漢中王。相比之下,劉邦獲得了更多的同情分。雖然目前劉邦弱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這種局勢就會逆轉。總而言之,《漢中對》的中心思想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佔漢中只是被逼無奈的權宜之計,得關中三秦之地,才是開疆拓土的基礎。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漢中對》VS《隆中對》:劉邦的成功與劉備的失敗,關鍵因素在人

韓信塑像

《隆中對》是劉備在三顧草廬時,諸葛亮與劉備的問對。諸葛亮也對當時的時局進行了分析:

1.曹操之鋒芒不可爭,孫權之地位不可爭,但是可以作為戰略合作夥。

2.荊州是用武之地,益州是根據地,奪天下,兩者缺一不可。

3.爭天下的先決條件是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益州出發,謀奪天下。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漢中對》VS《隆中對》:劉邦的成功與劉備的失敗,關鍵因素在人

諸葛亮塑像

劉邦佔漢中之地只是被逼無奈的權宜之計,而劉備卻是將漢中之地(益州+漢中)作為一個根據地來經營。劉邦的勝出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而劉備卻差強人意。

漢中之地的“受”與“謀”

劉邦和劉備都是生逢亂世的英雄,都是屬於先天不足的弱勢一方。他二人在得到漢中之地時,劉邦是被迫“受得”,而劉備是主動的“謀得”。

劉邦入漢中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背棄“先入關中為王”的事先約定,劉邦被封到巴、蜀、漢中為漢王,建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劉邦大怒,想要起兵與項羽對戰,被蕭何、周勃等人勸諫後,終於忍一時之氣,接受了項羽的安排。

同年四月,劉邦與部下進入漢中。劉邦採用張良之計,燒燬棧道,其一為防止諸侯偷襲,其二為了麻痺項羽的警惕之心。

《漢中對》VS《隆中對》:劉邦的成功與劉備的失敗,關鍵因素在人

漢中棧道

關中之地,本來是劉邦的囊中之物,但是卻被項羽分封三名秦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這也就是關中又叫“三秦之地“的來歷。三位秦降將環伺漢中,目的就是為了制約劉邦東出。

劉備入漢中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出山前,與劉備隆中對策,為他制定下了取荊州和益州,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聯合孫權,待機而動的方針政策。

兩年後,除了襄陽和樊城之外,荊州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劉備的掌握中。

《漢中對》VS《隆中對》:劉邦的成功與劉備的失敗,關鍵因素在人

公元207年三國地圖

曹操將要攻伐漢中張魯的之事,傳到益州牧劉璋的耳中,作為張魯鄰居的劉璋極為恐懼,害怕曹操摟草打兔子連累到益州。劉璋採取張松的建議,派遣法正前往迎接劉備,搶先一步攻打張魯,兼併漢中後,益州就會變得強大,曹操就算來也不會討便宜回去。

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正中諸葛亮下懷,加上張松和法正對劉璋的背叛,使劉備有了實現隆中對策的機會。

之後,劉備與劉璋關係破裂,劉備成功“謀”取益州。張魯投降曹操,漢中交由夏侯淵駐守。

在劉備穩定住益州的局勢後,率軍攻打漢中,最終夏侯淵死於黃忠之手。

天下之爭:入三秦與出漢中

劉邦入三秦

劉邦入駐漢中是在項羽的壓力下,被迫進行臥薪嚐膽的無奈之舉。這種被迫的“受“,使劉邦走出漢中,進入關中的主觀慾望更加強烈。劉邦一直在等機會,一旦天下有變,當項羽無暇顧及漢中時,劉邦輕易地出三秦而謀天下。

《漢中對》VS《隆中對》:劉邦的成功與劉備的失敗,關鍵因素在人

秦川

劉邦入漢中之後,齊地生亂。項羽曾在三齊之地封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巿為膠東王。齊國貴族後裔田榮因不滿項羽的分封,向田都發起了攻擊,田都逃往楚地。田市也被田榮扣留,不允許他回膠東封地,田市在手下的鼓動下,偷偷地逃往膠東。逃到即墨時,田市被田榮手下殺掉。隨後田安也被田榮幹掉,田榮自立為齊王。項羽得知田榮背叛的消息後,發兵北伐齊國。

韓信登臺拜將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東出平定關中,開啟了他的逆襲之路。

荊州之失

劉備在奪得漢中後不久,劉備在漢中稱王,拜關羽為前將軍。當年關於攻打曹仁駐守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前往助戰,關羽水淹七軍,龐德被殺,于禁投降。

司馬懿獻計曹操,派人出使江東,讓孫權從背面偷襲關羽,而徐晃從正面攻擊關羽。關羽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敗走麥城,最終死於呂蒙之手。荊州被東吳佔領,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失敗了一半。

猇亭之敗

劉備於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同年,劉備舉兵為關羽報仇攻打東吳。原計劃讓張飛從閬中出江州,可是張飛因不體恤下屬,被下屬殺害。東吳在議和不成的情況下,與蜀漢打了一場防禦戰。在充分消耗掉蜀漢鬥志的情況下,東吳一把大火燒掉蜀漢軍在猇亭的連營。劉備退到白帝城,最終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

猇亭之戰,蜀漢幾乎全軍覆沒。


《漢中對》VS《隆中對》:劉邦的成功與劉備的失敗,關鍵因素在人

猇亭

諸葛亮北伐

從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到蜀漢建興十二年(234 年),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五次北伐,諸葛亮從當初的躊躇滿志到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他隆中對時制定的戰略目標。

劉邦成功入三秦與劉備沒能成功走出漢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漢中對》的成功與《隆中對》的失敗。

無眠心語:

漢中作為劉邦和劉備的起家基地,但是他們佔據漢中的目的不一樣,其結局也不一樣。劉邦被動的接受了漢中,雖然漢中之地是一個沃野千里的魚米之鄉、天府之國,但終屬於偏安一隅,劉邦素來有大志,他的進入關中的慾望要比劉備強烈得多。當田榮反叛時,這個絕佳的客觀時機被劉邦把握,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也是對《漢中對》戰略思想的精準實施,三秦可傳檄而定,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劉備漢中稱王時,已經耗損了不少元氣。三分天下後,荊州之失,其實已經註定了諸葛亮《隆中對》策略的失敗。諸葛亮最終沒等來“天下有變”而五次強徵北伐,寸功未立空耗了蜀國的國力,想要興復漢室,終成畫餅。

《漢中對》和《隆中對》是兩篇弱者的戰略策略,為何一個失敗一個成功,究其原因是人的因素。韓信對項羽的精準分析是劉邦成功出三秦的關鍵。諸葛亮的《隆中對》成功分析到了大勢,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人為地失掉了荊州和街亭,這兩個關鍵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