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对》VS《隆中对》:刘邦的成功与刘备的失败,关键因素在人


导语:

韩信的《汉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君臣问对的两颗双子星,这两篇策论都涉及了一个共同的地点:汉中之地与关中。

《汉中对》是韩信之作,内容为刘邦与韩信的问对。韩信对于刘邦与项羽进行了精准的分析,楚强汉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韩信也分析了项羽的弱点:妇人之仁、背信弃义、不得民心。反观当初刘邦入关中时,约法三章,与民秋毫无犯,本该被封关中王,如今只是汉中王。相比之下,刘邦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分。虽然目前刘邦弱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局势就会逆转。总而言之,《汉中对》的中心思想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占汉中只是被逼无奈的权宜之计,得关中三秦之地,才是开疆拓土的基础。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汉中对》VS《隆中对》:刘邦的成功与刘备的失败,关键因素在人

韩信塑像

《隆中对》是刘备在三顾草庐时,诸葛亮与刘备的问对。诸葛亮也对当时的时局进行了分析:

1.曹操之锋芒不可争,孙权之地位不可争,但是可以作为战略合作伙。

2.荆州是用武之地,益州是根据地,夺天下,两者缺一不可。

3.争天下的先决条件是天下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出发,谋夺天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汉中对》VS《隆中对》:刘邦的成功与刘备的失败,关键因素在人

诸葛亮塑像

刘邦占汉中之地只是被逼无奈的权宜之计,而刘备却是将汉中之地(益州+汉中)作为一个根据地来经营。刘邦的胜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刘备却差强人意。

汉中之地的“受”与“谋”

刘邦和刘备都是生逢乱世的英雄,都是属于先天不足的弱势一方。他二人在得到汉中之地时,刘邦是被迫“受得”,而刘备是主动的“谋得”。

刘邦入汉中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背弃“先入关中为王”的事先约定,刘邦被封到巴、蜀、汉中为汉王,建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刘邦大怒,想要起兵与项羽对战,被萧何、周勃等人劝谏后,终于忍一时之气,接受了项羽的安排。

同年四月,刘邦与部下进入汉中。刘邦采用张良之计,烧毁栈道,其一为防止诸侯偷袭,其二为了麻痹项羽的警惕之心。

《汉中对》VS《隆中对》:刘邦的成功与刘备的失败,关键因素在人

汉中栈道

关中之地,本来是刘邦的囊中之物,但是却被项羽分封三名秦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这也就是关中又叫“三秦之地“的来历。三位秦降将环伺汉中,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刘邦东出。

刘备入汉中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前,与刘备隆中对策,为他制定下了取荆州和益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联合孙权,待机而动的方针政策。

两年后,除了襄阳和樊城之外,荆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刘备的掌握中。

《汉中对》VS《隆中对》:刘邦的成功与刘备的失败,关键因素在人

公元207年三国地图

曹操将要攻伐汉中张鲁的之事,传到益州牧刘璋的耳中,作为张鲁邻居的刘璋极为恐惧,害怕曹操搂草打兔子连累到益州。刘璋采取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前往迎接刘备,抢先一步攻打张鲁,兼并汉中后,益州就会变得强大,曹操就算来也不会讨便宜回去。

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正中诸葛亮下怀,加上张松和法正对刘璋的背叛,使刘备有了实现隆中对策的机会。

之后,刘备与刘璋关系破裂,刘备成功“谋”取益州。张鲁投降曹操,汉中交由夏侯渊驻守。

在刘备稳定住益州的局势后,率军攻打汉中,最终夏侯渊死于黄忠之手。

天下之争:入三秦与出汉中

刘邦入三秦

刘邦入驻汉中是在项羽的压力下,被迫进行卧薪尝胆的无奈之举。这种被迫的“受“,使刘邦走出汉中,进入关中的主观欲望更加强烈。刘邦一直在等机会,一旦天下有变,当项羽无暇顾及汉中时,刘邦轻易地出三秦而谋天下。

《汉中对》VS《隆中对》:刘邦的成功与刘备的失败,关键因素在人

秦川

刘邦入汉中之后,齐地生乱。项羽曾在三齐之地封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田巿为胶东王。齐国贵族后裔田荣因不满项羽的分封,向田都发起了攻击,田都逃往楚地。田市也被田荣扣留,不允许他回胶东封地,田市在手下的鼓动下,偷偷地逃往胶东。逃到即墨时,田市被田荣手下杀掉。随后田安也被田荣干掉,田荣自立为齐王。项羽得知田荣背叛的消息后,发兵北伐齐国。

韩信登台拜将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东出平定关中,开启了他的逆袭之路。

荆州之失

刘备在夺得汉中后不久,刘备在汉中称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当年关于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前往助战,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被杀,于禁投降。

司马懿献计曹操,派人出使江东,让孙权从背面偷袭关羽,而徐晃从正面攻击关羽。关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败走麦城,最终死于吕蒙之手。荆州被东吴占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失败了一半。

猇亭之败

刘备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同年,刘备举兵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原计划让张飞从阆中出江州,可是张飞因不体恤下属,被下属杀害。东吴在议和不成的情况下,与蜀汉打了一场防御战。在充分消耗掉蜀汉斗志的情况下,东吴一把大火烧掉蜀汉军在猇亭的连营。刘备退到白帝城,最终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猇亭之战,蜀汉几乎全军覆没。


《汉中对》VS《隆中对》:刘邦的成功与刘备的失败,关键因素在人

猇亭

诸葛亮北伐

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蜀汉建兴十二年(234 年),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五次北伐,诸葛亮从当初的踌躇满志到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隆中对时制定的战略目标。

刘邦成功入三秦与刘备没能成功走出汉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汉中对》的成功与《隆中对》的失败。

无眠心语:

汉中作为刘邦和刘备的起家基地,但是他们占据汉中的目的不一样,其结局也不一样。刘邦被动的接受了汉中,虽然汉中之地是一个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天府之国,但终属于偏安一隅,刘邦素来有大志,他的进入关中的欲望要比刘备强烈得多。当田荣反叛时,这个绝佳的客观时机被刘邦把握,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是对《汉中对》战略思想的精准实施,三秦可传檄而定,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刘备汉中称王时,已经耗损了不少元气。三分天下后,荆州之失,其实已经注定了诸葛亮《隆中对》策略的失败。诸葛亮最终没等来“天下有变”而五次强征北伐,寸功未立空耗了蜀国的国力,想要兴复汉室,终成画饼。

《汉中对》和《隆中对》是两篇弱者的战略策略,为何一个失败一个成功,究其原因是人的因素。韩信对项羽的精准分析是刘邦成功出三秦的关键。诸葛亮的《隆中对》成功分析到了大势,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人为地失掉了荆州和街亭,这两个关键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