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三大法寶”解讀(三)“融”出來的“園區經驗”

在全國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蘇州工業園區已連續多年在綜合實力排名中名列第一。1994年創立的蘇州工業園區,雖比我國首批開發區“晚出生”10年,卻能夠後來居上,並且僅用“10年時間”就再造了“一個新蘇州”,靠得就是“借鑑、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蘇州“三大法寶”今日解讀“融”出來的“園區經驗”。

1994年2月由中、新兩國領導人直接推動、共同決策,蘇州工業園區正式誕生,蘇州城東原本沉寂的金雞湖畔成為開發熱土。在那個視規劃為“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年代,園區堅持“規劃先行”,邁出“借鑑”新加坡經驗的第一步。按照“產城融合”理念,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以繡花功夫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更為可貴的是園區借鑑新加坡的親商服務理念,讓園區開發建設者實現從“管理者”向“服務員”的角色轉變。在墾荒、開園、闢城的歷史進程中,園區堅持產城融合,走出了以產聚人,以人興商、以人為本的園區開發之路,以生機勃勃的城市生態,讓老蘇州、新蘇州、洋蘇州共同演繹現代化園區的多面精彩。

回眸歷史,可以觀照未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園區經驗”相互激盪,點燃了幹事創業的“熊熊烈火”,也成就了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華彩樂章。蘇州經驗,不是蘇州“專利”,也可以為我所用。“GDP”破萬億、江蘇新出海口、上海“北大門”的光榮與夢想就在前方,我們每一個南通人自當聞雞起舞、奮楫爭先、風雨兼程、再創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