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的遺言,劉禪做到了嗎

劉禪的父親劉備曾經教育自己的兒子劉禪,要他"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劉備能夠從一介織蓆販履之寒微輩,經過頑強的努力奮鬥,終於成為鼎立三分的一方霸主,他的才能和志向連曹操都要敬畏三分。別人以利害為行事的出發點,而劉備則以善惡為行為的判別。

劉備的繼承人劉禪無論軍事才能,治國水平,還是政治頭腦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簡直如同雲泥天壤,差距實在是太大,劉備也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是個什麼水平,他對劉禪的教導也很有針對性。

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你不能去欺辱:威猛狠毒的,你惹不起;心機深的,你瞞不過;秉性仁厚善良的,你不忍心。

大家注意一個事實:以曹操之陰狡,有人曾經背叛過他;以劉備之精明,也有人背叛過他;以孫權之狠辣,也有人背叛過他;而劉禪即不狠辣,也不狡詐,更不威猛,有人背叛過他嗎?一個也沒有,能做到這一點,劉禪可能是個簡單人物嗎?

劉禪在位四十年,在這四十年裡大家看看曹魏政壇是個什麼情況,用"血雨腥風"四個字來形容不過分吧?東吳政壇又是個什麼情況,也用"血雨腥風"四個字來形容,亦不為過。唯有蜀漢政壇穩如磐石,安若泰山。

劉禪真的很不容易。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時才不過十六歲,當時蜀漢江山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可以稱得上是岌岌可危。連戰連敗,損兵折將,蜀漢根基――荊州派幾乎損失殆盡,外部強敵環伺在側,虎視眈眈;內部各派勢力盤根錯節,蠢蠢欲動。稍一不慎,國家政權就會落入被巔覆的險境。諸葛亮和劉禪一老一少相依為命,情同父子,互相扶持著走過了那段艱險的歲月,終於力挽狂瀾,撐住了鼎立江山不倒。

有人總拿諸葛亮和劉禪之間的關係來說事,認為諸葛亮是威壓主君的權臣,純粹是瞎扯淡。以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在他主持政權的每一天都足以將劉禪拿下,取而代之。但諸葛亮的心中從來沒有過一絲這樣的念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是諸葛亮對先帝厚恩的無悔承諾,更是對劉禪至仁至善,全面信任的無私回報。

相對曹魏和東吳,蜀漢的文臣武將們是最忠誠的,這就他們敢於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底氣——這個的國家的每一個臣工都是忠心耿耿的。即使是有"奪天地造化之工、鬼測莫測之術"的天下奇才諸葛亮,文武雙全、身負帥才的姜維,智略深長的蔣琬,精明機敏的費禕,包括那個被壓制了多年的李嚴,還有囂張跋扈、狂妄自矜的魏延,寧可被捕殺都不肯投敵,這些人全部都對劉禪忠誠到最後一絲呼吸。

為什麼蜀漢的臣子能這麼忠心?他們不知道劉禪的水平嗎?大家都很清楚劉禪並不是個胸懷大志、能力出眾、文武雙全的君主,但大家仍然對他報以九死無悔的忠誠。就是因為劉禪至善至仁,他對得起麾下每一個人。

諸葛亮死後,群情激憤的民眾聚集請願,希望能夠在成都郊區為諸葛亮立廟,以供民眾祭奠瞻仰,劉禪斷然拒絕。是劉禪對諸葛亮不滿嗎?不對,劉禪這樣做恰恰是對相父的崇仰和敬重。在國家首都的郊區為祖先立廟,是天子才擁有的權力。漢末三分時候,這種事情曹操幹過,司馬懿幹過,他們一個是篡漢、一個是篡魏。

如果給諸葛亮在成都立了廟,那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名譽將與曹操、司馬懿這樣的篡權之臣並列。劉禪不給諸葛亮立廟,是對相父一生耿耿忠心和高潔的品質最大的肯定,決不允許相父在史書上有一絲的汙跡!

這就是劉禪的大德和大智。能為忠於自己的人考慮得如此細微和長遠,這樣的主君不值得臣子們披肝瀝膽地去忠誠嗎?

兵臨城下,投降還是頑抗?投降了,劉禪將在史書上留下永遠難以洗刷的恥辱記錄;頑抗,就算劉禪能逃出去,眾人擁著他另起爐灶,但這片土地也將陷入長期的戰爭,多少人都將打著他的旗幟掀起烽火紛爭,血流川蜀。劉禪能不明白這一點嗎?是考慮自己的利害,還是搞清這樣做的善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禪真正做到了,他寧願以自己後半生無盡的羞辱去換取川蜀百姓的安寧!

這就是劉禪的大善。正因為劉禪是這樣的人,所以姜維也願意犧牲自己軍人的榮譽去詐降,一計害三賢,企圖換取劉禪的東山再起。有這樣仁善的君,才有這樣忠勇的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