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此次疫情,是否說明報紙真的過時了?

快慢有序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是食安守望者。

作為傳統媒體工作的一份子,僅代表個人說一下自己的感悟。

報紙作為傳統媒體的一種形式,報紙從誕生到今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漢代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的今天,傳統媒體也在融合新媒體發展,發揮更大的官方傳播優勢和影響力。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傳統媒體及旗下的融媒體首當其衝,在疫情防控一線發回資訊報道,與一線抗疫人員並肩戰鬥,這不是自媒體所能達到的,自媒體也無法達到權威報道的可靠性。

在大難面前,傳統媒體仍然發揮著光榮傳統,衝在一線,向受眾發佈權威消息,向受眾發佈官方政策和動向,讓更多的百姓通過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平臺收穫信息。

與此同時,有些具備歷史意義的新聞稿件和政策法規,作為傳統媒體的紙媒更有收藏和存檔意義,不是新媒體能夠替代的。


食安守望者


你好通過此次疫情說明報紙真的過時了?大白醫生的答案是:報紙已經過時了。

1.報紙作為一種紙質載體,是一種傳統的媒介。在現實生活中,報紙的傳遞消息的速度慢,內容不豐富,不能及時更新,與大家沒有互動,所以說這種載體已經不適合現代生活的要求,已經過時了。

2.現在很多報刊都已經開通了電子版,包括微信公眾號和頭條號等媒介。這些電子媒介都與報紙是同步的,甚至比報紙的互動性更好,及時更新的信息也特別多。說明很多報刊已經意識到紙質載體已經過時了,已經拓展到電子版本了。

3.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報刊發行已經萎縮。除了有強大背景,需要持續發行的報刊外,其他紙質報刊已經萎縮了,都已經變成廣告版本的載體。 紙質報刊已經自己放棄了自己的定位,自己放棄早於大家放棄他之前。

4.報刊實際中,很少有人買了。報刊不只是形式上的過時,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少有地方去賣報紙了,已經有很少的人去買報紙了。這說明報紙已經過時了。

大白醫生覺得,報紙是一種載體,應該與時俱進進化到電子版本。這就是大白醫生的觀點。

如果大家認可大白醫生,請關注大白醫生的頭條號:大白醫生,謝謝!


大白醫生


報紙做為傳統媒介載體,在推介信息的即時性、區域性和更新速度上,的確比不了新媒體,這一點無容置疑。從此次疫情的信息傳導上,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新媒體可以秒發第一手資訊,而報紙最快也要一天後才能發送,這和報紙的專屬發佈流程有關。

一,編稿

二,排版

三,上傳印刷

四,報紙出品(還要人工折版)

五,遠的物流轉運,近的人工投遞。

如此周折一番,新聞也成了舊聞,已失去時效價值。

報紙雖然暫時失去了新聞價值,但在權威性、歷史性、健康性和收藏性方面,還是有它固有的不可替代之處。尤其在國家行政機關層面,報紙依然是閱覽政務信息的首選。所以從長期上看,報紙可能會退出普通民眾的視野,但不會退出主流宣傳渠道。

同時只要解決印刷和物流問題,報紙還將煥發二次青春,依然引領媒介主流,畢竟手機閱讀對人們眼晴的傷害在以後的時間裡會越來越凸顯,選擇健康閱讀,也是未來的健康生態首選。



安徽樂翻天傳媒


不能說報紙過時了。

紙質媒體早期就遇到新媒體衝擊,真正倒閉的沒幾家,這說明紙質媒體還是有生命力的。

雖然新媒體、自媒體信息傳播快、信息來源廣,在電腦和手機全覆蓋的情況下優勢明顯,但報紙的優勢同樣明顯。

比如疫情之下意外爆紅的中醫李躍華,網絡上對它褒貶不一、莫衷一是,信息碎片繁多且真假難辨。3月9日《解放日報》整版報道了這個熱點新聞,網民紛紛求報紙查看。嚴格的審核制度,保障了報紙的權威性和真實性。

所以,報紙和新媒體、自媒體可以說是瑜亮互見,各有優勢。


太白金星李長庚


說到報紙,本人感慨很多。過去的人們想要了解新聞資訊和社會事件,都是依靠報紙來獲取,報紙的存在已經上百年,在舊社會,能夠得到報紙的人不多,大多都是社會哥界名流,黨政部門官員,以及一些生活在上層的知識分子和社會團體。建國後,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了才能看到報紙,普通的農民都可以訂閱報紙。

隨著社會化的進程,科技的日益強大,報紙慢慢被新生媒體所代替,尤其是現在進入自媒體時代後,看報紙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獲取資訊的辦法就是依靠電視、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

我曾經在一個單位看到,傳達室的桌子上堆著厚厚的一摞報紙和雜誌等。我詳細的關注了一下,看有幾個人看報紙或看雜誌期刊等。問題是一個月的時間內,居然沒有一個人去看。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沒有人閱讀報紙,那單位訂閱那麼多報紙,期刊幹什麼用?通過打聽,居然是全部嶄新的交給了廢紙收購廠。還打聽到訂閱報紙期刊居然是為了完成上級交給的訂購任務。想想真是荒唐。

我是這樣看待問題的,傳統的報紙,期刊雜誌有著新媒體不能比擬的閱讀體驗。比如說,報紙期刊雜誌都是經過編輯與責任編輯通過層層審驗把關,最後定稿印刷,呈現給讀者,因為這種高質量的內容是新媒體等不可媲美的。這種水準也是自媒體所達不到的。

所以說,傳統的不一定就是過時的,也是新生產物望塵莫及的。它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只要努力做好內容,博得觀眾眼球,找準客戶讀者它還是有一定市場的,遲早還會重登讀者書桌。努力做好自己,遲早會被大眾從新認可。

我堅信,報紙,期刊雜誌等傳統讀物遲早還會重登大雅之堂,重新站立它的一席之地。


狼裡格郎


結論:報紙等傳統媒體形式的消亡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但報紙所屬的媒體機構卻不會輕易死掉。


此次疫情,重大消息基本都是新媒體和網端首發,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家,即使訂閱了,報紙也無法及時送達,在信息傳播系統中,報紙這種形式幾乎喪失了存在感。

近年來,國內外的報紙都遇到了營收困難,我國的黨媒官媒還有一定的財政支撐,商業化報紙完全依靠廣告收入,舉步維艱。曾經的報紙版面一欄難求,廣告主排隊送錢,如今廣告主避之不及,報紙人人自危。僅僅過了十年,曾經是萬人追捧的校花“報紙”,猝不及防地變成了菜市場大媽。


面對日益崛起的新媒體,報紙未來將會進行徹底的數字化轉型全面進軍新媒體,這是報紙做的最後掙扎,“報紙”這種傳統的紙質版形式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會越來越少,但報紙包含的內容卻在網絡空間、新媒體輿論場發揮重要作用。

在此次疫情的信息傳播中,新媒體佔據著主流量,但你仔細研究會發現,重磅的、高質量的內容基本都來自報紙類的傳統媒體賬號。

報紙這種古老的媒介形式或許已經過時了,但報紙承載的內容、報紙機構培養的媒體人,都會在改革浪潮中轉戰新媒體,釋放新的能量。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新型媒介形式將繼續湧現,報紙的“變”與“不變”,我想需要交給市場去研判。


By 毛毛蟲 清華大學博士


PhD貓小編


報紙的作用越來越小了,特別是通過這次疫情,報紙的作用更小了,因為他傳播信息慢,信息量小,送報也不及時。現在好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定報的品種和數量也少多了,即使有,許多人也不看,更不用說認真閱讀了。

但報紙還是有很多用處的,只要靜心閱讀,還是受益頗深,收益匪淺的。


愛瘋說事


紙媒的崛起興旺發達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進入2000年後迅速發展。特別是2003年非典過後,是報紙的鼎盛時期,就拿北京為例,不光有人民日報為首的央記黨報,更有有京華時報,新京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法制晚報等本地紙媒,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到了2011年的九月份,隨著互聯網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紙媒漸行漸遠。以京華時報為代表的紙媒,紛紛沒落,倒閉。2019年,北京當地媒體僅剩下北京晚報和北京青年報和新京報。其他全部倒閉。究其原因,一是紙媒數量太多,市場本身也沒有那麼多的空間來發展。二是成本太高,而且每年所用紙漿量巨大,完成上游加工業的汙染和木材的浪費。三是以頭條為代表的新媒體,異軍突起,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的優勢,迅速佔領整個傳媒的流量池,更是讓紙媒等傳統媒體一片哀嚎。此次疫情更是凸現了新媒體的巨大優越性,傳播更加寬廣和不受限制。相反,因為大家基本都不咱們出門,就更不要說上街買報紙之說。

所以說,紙媒不是從此次疫情開始沒落的,是從2011年下半年的整改開始的。那以後,紙媒一瀉千里,成為過去式。


京華媒體人


前言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產物。電話普及讓信件業務極速萎縮,手機普及讓固定電話逐漸成為了記憶,舊有的事物被新事物取代已經是時代洪流不可逆轉的趨勢了。本文追尋歷史,去看看中國報業的興衰。

中國現代報紙的起源

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計傳》的創刊才標誌著中國近代報刊的誕生。1822年9月安東尼奧創辦的《蜜蜂華報》被稱為由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最早的一份外文報。然而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外文報中影響最大要數《字林西報》,他的歷史將近一百年。在我國,國人自辦的中文報中,最早的是1858年由黃平甫創辦的《中外新報》,而影響較大的要數1872年創辦的《申報》,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後才停刊。中國共產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於1921年創辦的《勞動週刊》是我黨最早的報紙。

二十世紀初,國內報業迅猛發展,僅北京報館就有一百多家,全國有三百多家。成為了當時新民主主義的宣傳陣地。稍許瞭解那段歷史的人對於《新青年》、《國民》、《每週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紙應該有所耳聞。

中國報業的繁榮和沒落期

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在河北省平山縣裡莊創刊。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也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截止到1950年各大行政區、省、直轄市黨委的機關報也逐步發展起來,數量有三百多種。

80年代各種《晚報》《經濟報》隨著改革開放逐漸建立。到90年代末各類單一領域如《體育》《健康》《電腦》《軍事》等報紙迅速發展起來。

直到2005年互聯網開始逐漸普及,各類報紙開始逐漸下滑,到2011年全國開始逐漸出現報業關停和轉型潮。

報業沒落的原因

1.電視新聞擠壓了報紙的生存空間。

2.互聯網的普及直指報紙信息不及時,無法多維度瞭解和互動的缺陷。

3.依靠廣告生存的各類報紙喪失了經濟收入的來源。

總結

不是疫情影響了報紙,疫情只是再次加速了報業的落幕。現在人手一部手機,獲取信息跟呼吸一樣方便。報紙的存在只能是提供部分對數據,分析更嚴謹的信息來源了。

當然,新媒體也帶來了魚龍混雜的結果,要求信息受眾有一定的區別和分析能力。要不很容易受到各類信息的誤導。


救贖者vlog


報紙的內容,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過時,只是呈現形態上更加貼近時代,方便大家。

報紙作為傳統媒體介質的代表之一,其紙質形態相較於互聯網的快速、便捷和內容的無限擴展,確實存在很大的限制,發行量逐步減少且大多轉型為App客戶端運營。

然而,報紙生產新聞內容的機制本質上沒有改變。其長期積累的新聞人才、嚴謹的新聞態度以及內容生產的深度和質量是很多互聯網媒體難以達到的。

這次疫情,恰恰讓人們看到了報紙等傳統媒體強大的輿論影響力。

內容越深,影響力越大。無論是先期大膽前往一線調查取證做新聞事實曝光,還是多視角觀察對比的全景調查做現狀呈現和事態發展的客觀評價,還是捕捉鮮活人物為正義的聲音伸張正義,以持續事實和科學借鑑反擊謠言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正是這種新聞態度和新聞責任,不僅讓我們不僅看到事實和理性,也看到了滿屏的知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