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宅在家讀書的日子

文 | 壹默瞭然

疫情期間,宅在家讀書的日子


網上曾流行過一個段子:給你一個房間,溫度正好,有食物,有手機,有wifi,就是不能出門,你能夠呆多久?


曾經很多人都向往這樣的生活。


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炎,讓這一天真的到來了。


更沒想到,真有了這樣漫長的假期後,很多人卻哭著喊著想出去上班。

宅在家時間長了,生活變得無趣,常常感到焦慮煩躁,又定不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一件事。


其實,既閒之,則安之。這不正是難得的一段獨處時光嗎?可以做很多以前想做又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


趁機學點手藝,學個網絡課程,補充一下專業知識,學習一下職場技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實在啥也做不了的,就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看幾本書吧。


01


我一個朋友,利用這段時間看了好幾本書。


他說,原來工作很忙,原本規劃下班回家看書學習,但是每天加班累成狗,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實在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學習。


所以看書似乎變成一件很遙遠的事情。


而現在,有了難得的大塊時間讀書,可以過上一段“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日子了,也算是因禍得福。


關於讀書的好處,真是太多了:

如果是娛樂性閱讀,它是消磨時光的一種方式;

如果是功利性閱讀,它是增加知識的一種途徑,也是自我成長的一條道路;

同時,讀書也是一種建立內在秩序的方式,是調整心態,剋制焦慮的重要途徑。


樊登說過:人生中遇到的任何問題,一定有一本書在等著你。


如果感到焦慮,何不去翻翻在等你的那本書,比如《應對焦慮》,去尋找答案。


02


疫情期間,我依舊維持大量閱讀,把以前沒看的幾本書看完了。


每個人的家裡,大約總會有幾本書,買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會讀,買它單純只是為了擁有。


比如《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槍炮、細菌與鋼鐵》,買了之後並沒有讀完。


沒有比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讀這些書更恰當的時機了。


還新買了畢淑敏的《花冠病毒》,驚歎這8年前的書,彷彿一個寓言。真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讀完這些,還可以讀些現實中的對策研究,可以讓你對這些問題有新的瞭解和認識。


比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使我們能夠以更為理性、長遠的目光去審視疫情之中的生活,並思考如何行動以改善我們如今的狀況。


如果覺得這些過於沉重,那就來兩本故事性強一點的,比如《霍亂時期的愛情》和《面紗》。


讀一本好書,喝一杯好茶,身在原地,心在路上,既不虛度光陰,又增值了自己。


03


光閱讀,不思考,是不行的。


子曾經曰:“學而不思則罔。”如果只是一味地閱讀,所看的書可能只是堆砌在腦中的信息。


閱讀一定要結合思考,並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識矩陣。


我們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書本,所謂“濫讀書殺學問。”要大膽取捨,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麼,有哪些需要補充,哪些可以放棄,這樣才能主次分明,有所突破。


輸入之後,輸出同樣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強思考能力、溝通和表述能力,也能倒逼輸入。

最好堅持輸出,寫點讀書筆記讀後感之類的,也可以畫個思維導圖做個PPT分享啥的,在現實中驗證你的閱讀成果。


讀書筆記可以包含這些內容: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作者是誰?

書的框架?

有哪些有用的方法論?

有哪些有用的觀點?

這些方法論和觀點在現實中的應用。

還可以做哪些引申閱讀?


不光是書本,你也可以配套觀看經典原著改編的影視劇,從文字和光影的不同維度加深理解。


我就經常先用接受度較高的影視“做媒”,吸引女兒去讀原著。

比如《紅樓夢》,就是讓她先看87版的電視劇後,讓她對人物和故事框架大致有所瞭解後,再引導她看原著的。


看影視也可以寫點劇評影評,甚至做個視頻剪輯什麼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自動學習以前沒時間學但很實用的一些技能。


比如,如何畫思維導圖、如何修圖,如何視頻剪輯,如何配音加字幕。


這些會為你的輸出形式提供很多便利,從而讓你更喜歡上輸出。


04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內控點”


就是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不要去抱怨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而是承擔起責任,並且進行良好的決策。


疫情之下,默默積蓄力量,就是你可以並且努力去控制的事情。


曾國藩說過: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閒的光陰?


不要總抱著電腦、手機,無所事事。要學會時間管理,給自己定下目標。


有目標的人,總能看到遠處的光明,無論處於什麼境況都會淡定自如。


而那些沒有目標,得過且過的人,終將度過毫無意義的一生。


疫情期間,宅在家讀書的日子

這是他們咎由自取。


有句話說的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END·

作者:壹默瞭然,文字裡詩意,煙火中成長。寫走心的文字,陪你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