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是啥意思?這幾天有啥講究?

農夫也瘋狂


單看這兩句或許有些朋友還看不懂。這句俗語完全版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俗語是我們中國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處世經驗,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有很多俗語都是說的農耕經驗,而跟農耕聯繫最多的自然便是天氣了。

其實看完這一整句,我們單從“下”這一字就不難看出他們怕的是下雨。

為什麼說是雨而不是雪啊什麼的呢?有兩方面,一是下雪的時候田裡不會種什麼莊稼,二是三月、四月已經過了下雪的日子了。

言歸正傳,那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呢?一句句來分析。

三月怕三七:

“三月”便是指三月份,“三七”指的是三月份裡的三個日子,即初七、十七、二十七。

至於“怕”是怕這三個時間不下雨,如果這三年都不下雨的話就說明這個月就是旱月,會影響莊稼的收成。

如果三月初下點小雨,那麼這一年的糧食收成就會很好,得提前置辦秋收的穀倉。

四月怕初一:

農曆四月就和三月相反了,這個時候反倒不希望再下雨了,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怕四月初一下雨。

因為農曆四月已經接近立夏了,這個時候正是農作物快速成長的階段,需要大量的陽光。

如果下雨的話,可能就會影響到農作物了。

現在大部分人可能對這些俗語沒什麼概念了,可這些畢竟是一代一代的經驗所得,有時候還是蠻靈的。


千古君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原來這是古人總結的一句天氣方面的農諺,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估計大家聽了完整的句子,對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農曆的三月份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就擔心在四月初一的時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這些還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氣,如果在農曆四月十二的時候下雨了,那就表示這個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後期都會以陰雨天氣為主,一直將要持續到小麥收割時,這樣顯然對於小麥收割是不利的。對於種植過小麥的農民來說,在後期的時候是最怕雨水的。在農曆的四月份,冬小麥的生長也處於關鍵時候了,正是需要陽光的時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麥的授粉、成熟都會受到影響,而麥子長得不好,那麼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飽飯了。

在農曆的三月份為什麼怕不下雨呢?這個時候是很多的農作物播種的關鍵時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正好貫穿了整個三月份,春播農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這樣才能發芽、生長。如果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個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這對於春播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尤其是對麥子返青也不利。老話常說,春雨貴如油,就凸顯了農曆三月份降雨對於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該播種的農作物都播種了,農民也不用擔心出現乾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現連續的降雨天氣。因為在農曆四月份的時候,正好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了。立夏節氣一到,溫度升高了,雷雨天氣也增多了。而這個時候如果降雨過多,那很容易就發生洪災害。而這樣不僅夏收農作物會受到影響,春播的農作物也最怕水淹了。畢竟在過去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天氣好收成就好,而天氣不好,那收成就會受到影響。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了,如果農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後面的雨水比較充足。尤其是在農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後期的天氣雨水多,這樣對於夏收的麥子來說,確實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總結的這句農諺,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這也是古人在過去長期農耕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聽村裡的一些老人常說,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就是依靠這些來預測天氣的,準確性還是蠻高的。農夫認為,雖然今天的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並且農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飯了,但是古人傳下來的這些農諺,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至少在過去曾發揮過作用。今天是農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節氣了,你家鄉的天氣如何呢?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支持


乾坤書書


俗話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估計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告訴你。

三月怕三七,就是三月七日、三月十七日和三月二十七日這三天,為什麼是這三天呢?因為三月正是農耕播種的季節,農民最盼望的是什麼?對,春雨。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就是農民對春雨渴望的寫照。但是三月份下雨在北方確實不容易。但三月不下雨就會影響農作物生長,特別是在以前缺水,不下雨,對一年的收成必有影響。

為什麼說三月怕三七,三七也就是指的是三月,怕三月不下雨,三七代表是整個三月。三七不下雨,就是三月不下雨。三月不下雨是農民關心的事,三七隻是用來起加強的作用,強調是三月份。

至於四月怕初一呢?三月怕不下雨,但到了四月份,雖然不擔心不下雨),相反,四月份農民怕的是下雨,從四月初一就開始下雨,對農民來說反而是沒利很的。

因為四月份是麥子生長的關鍵,最需要的是光照,有了充足的光照,長勢就好。但下雨,而且是綿綿細雨,麥子就長得不好,百秋季收成肯定不會好。

這在以前,是靠天吃飯,三月、四月下雨與不下雨對農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然現在科技水平提高了,農民是靠科技吃飯,基本上是旱澇保收了。


D東哥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牧豆人,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下面我來說說這句俗語的意思。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在三月份的時候,農民就擔心三月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而四月份的時候,農民就擔心在四月初一這一天下雨,那麼整個四月份都將處於雨季。

我覺得這句俗語還是有道理的,我們想想以前的種植技術,那個時候真的是靠天吃飯,沒有現在那麼多溫室大棚,變季蔬菜。那個時候,農民種植順不順利都要看老天爺的臉。在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下雨,那麼整個三月份有可能出現乾旱。而大家都知道,三月份,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很多糧食作物都是在三月份種植,如果沒有足夠的雨水,那麼作物生長會比較困難,對作物的收穫造成影響。而在四月份的時候,如果初一下雨,那麼有可能四月份是處於雨季的。而在四月份的時候,已經有一些作物是要進行開花授粉。如果處於雨季,不僅會影響作物授粉受精,而且還會使作物不能通過光合作用積累足夠的養分,不能給開花結果期提供足量的養分來使作物正常發育生長。而作物收穫的好壞是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生計問題,所以農民對此格外重視。所以這句俗語還是挺有道理的。


你們覺得有沒有道理呢?快來下面評論一下吧,謝謝大家。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牧豆人,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牧豆人


在以前農村經濟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都是通過觀測天氣變化來進行農業生產。而且在以前還沒有現在先進的天氣預報設備,因此在長期的勞動中,人們總結了很多的生活生產經驗,並通過俗語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很好表達了在當時的農村農業生產當中,農民的思想以及對於氣候觀測所帶來的影響。



三月怕三七

在三月份的時候,大部分農民都開始進行新的一年的耕種了。而三月份是糧食春播的關鍵時節,人們普遍認為在三月份當中,如果在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個帶有“七”的日子裡都不下雨的話,那麼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春播中種子的發芽,最終影響今年的收成。而初七、十七、二十七其實就是代表整個三月份的時間短。人們都說春雨貴如油,每年的三月也是農忙時節,如果能在期間下一場雨那將是對農作物幫助更大,也是農民更願意看到的。



四月怕初一

在進入四月份的時候,一般也是雨季高發期。這時候人們不會擔心沒有下雨,而且恰恰相反,如果在四月初一就下大雨的話,根據以往農民對於氣候觀測的經驗判斷,那麼這整個四月將會持續陰雨綿綿,甚至大暴雨。這對於糧食、莊稼影響很大,甚至會造成糧食顆粒無收,這對於農民來說無疑將是沉重的打擊。因此才有了“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這也說明了四月雨水多對於小麥生長影響很大。



這是一句農諺,同時也是告訴人們在農業生產當中要做好提前應對天氣的思想準備。隨著現在科技的進步,天氣預報也越來越發達的年代,但是這樣的農村諺語卻一直流傳了下來。只能說這些諺語都是農村人民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總結,唉,現在看來,人人是值得學習的。


鄉村波比


對於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農村俗語究竟是啥意思?其實這是農民在長時間的農業生產當中總結出來關於天氣情況的農村俗語,也就是說的農曆3月份最怕逢期的日子,這三天農曆的4月份最怕初一的這一天。究竟為什麼農民最怕這4天的時間呢?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個“三七”是什麼意思?這個37的意思就是指的農曆的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的時間。3月4月是指的農曆的3月4月,並不是指的我們所說的陽曆的3月4月。初一也就是指的農曆的四月初一了。

每年的3月4月都是人們最忙的時候,也就是農民搶種搶收的時候,因為天氣會逐漸的變暖,對於一些植物開始發芽開花結果,對於越冬的農作物開始拔節、抽苔、開花、結果。用農村一句俗語來說:“二月清明花不老,三月清明老了花。”從這句俗語裡大家就可以瞭解了,3月的天氣是多麼暖和了,人們就開始忙著種莊稼了,畢竟已經到了春暖花開,桃花滿山的時候。



在農曆3月一般到了清明節前後,這樣人們在種莊稼的時候必須要多一點雨水,否則乾旱的天氣是不能夠種莊稼的。所以農民最怕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如果下雨的話就能夠種好莊稼。如果初七這一天不下雨,就盼著到十七下雨,十七不下雨,就盼著到二十七這一天下雨,結果要都不下雨的話就是非常的害怕的,因為沒有雨水種莊稼都難呀,畢竟春雨貴如油。畢竟過去人民靠的主要是天下雨才能夠種莊稼,如果天不下雨的話,沒有現在的這麼好的水利設施,可以進行灌溉種莊稼。

到了農曆的4月份就是穀雨節氣的前後,這個時候的天氣非常的暖和,而且雨水也非常的多,畢竟暖溼氣流和冷溼氣流互相交替碰撞的時候。而且在穀雨前後基本上是越冬的農作物小麥、油、豌豆等農作物開花的季節,這時候這些農作物有的屬於風媒花。如果說遇到了大雨的天氣就會使得花授粉比較的少,造成了顆粒不飽滿,甚至癟粒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到了農曆的四月初一農民就最怕會下雨的,一旦這一天下雨有可能整個4月都會下雨。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氣候決定的,溼潤性季風氣候向北移,畢竟南方這個時候屬於梅雨季節。


總之,通過以上簡單的分析,大家就明白了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了。而對於這句屬於農民的兩怕,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天氣的狀況,3月被期盼著雨水多一些好種莊稼,4月份兒期盼著雨水少一些利於農作物開花授粉。所以一些俗語從表面上不好理解,但是其寓意深刻,主要是用這樣比較內涵深奧的俗語讓人們更能夠記住這些俗語,也是為了朗朗上口記得住,所以在總結這種天氣狀況的時候,期間省略了好多的詞語。這就是我國的農耕文化的瑰寶,這也就是我國農村文化的精髓,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些農村屬於對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是極其有利的。


三農一姐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話也算是以前的農民老人家,根據常年的種植和天氣相關聯的經驗,流傳下來的一句諺語吧!


‘’怕‘’的是三月的三七天不下雨!又‘’怕‘’的是四月的初一天下雨!

農曆的三月份,正是春耕春種的月份,剛播種下去的種子有待發芽出土,這個月最怕的就是天氣乾旱無雨!四月份呢,剛出土的幼苗無比嫩弱,承受不了雨水的浸泡,所以呢,又怕天氣雨水太大太多!

從前的農民種莊稼都是靠天吃飯的,只有風調雨順了,才能獲得糧食的豐收!老輩人總結下來的經驗就是,三天一小旱十天一大旱!就是說三天不下雨就是小的旱災了,十天不下雨就算是個大旱災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前後一般會下雨的,而清明節一般會在三月初一的前後幾天,所以一般到了初七就應該會下雨了,如果初七不下雨,就預示著這個月要乾旱了。

三月怕三七,指的是三月份的三個七,也就是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個日子不下雨就會造成三月份的大的乾旱了,這樣莊稼苗出不齊,糧食就不能豐收的。


四月怕初一!是進去四月又怕初一下雨了!初一下雨就預示著四月份會陰雨連綿,雨水太大又對弱小的幼苗造成澇災,淹死幼苗使得莊稼減少收成!

這就是我對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全年解釋!


鄉村新景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

這是農村流傳的這句老話的全句,只看前兩句很難知道農民想要表達的意思,但只要一整段看,種過麥子的農民,心裡可能就有數了,接下來咱們一句句來領會一下古人的智慧和善於總結的能力。


三月怕三七

三月指的是農曆的三月,三七指的是農曆的三月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趕巧了,今天正好是農曆的三月初七。

農曆三月農民怕什麼?結合當下正是春耕的關鍵期,最怕的自然是沒有雨,老話說的好,春雨貴如油,指的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再者說“三月不忙活,秋收喝西風”,眼下正是農民地裡忙的熱火朝天的時候,最盼望的就是一場雨。

這和“三七”有啥關係呢?一來“三七”幾乎涵蓋了整個三月,可以理解成三月無大雨,二來也是經驗的總結,農民在千百年的耕地生活中,發現農曆的三月“三七”不下雨,那基本上這個月就沒啥雨了,這對春耕作物來說,不亞於晴天霹靂。


四月怕初一

也有的地方說成四月怕逢一,也就是說的農曆四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這天倒不是怕乾旱了,和三月相反,怕水澇。

老話的意思,如果四月初一下雨,那麼一整個月可能都會下雨,屬於該下的時候天晴,天晴的時候下雨,不是好年成。

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前半句的意思就是三月初七不下雨,四月初一下小雨,這都還不是最糟糕的時候,最糟糕的是四月十二下大雨,如果這天下雨,那麼很可能未來都會持續陰雨。

持續陰雨到什麼程度?“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也有的說成“四月十二淋鴉毛,大小二麥水裡撈”,雨大的會把烏鴉的毛都給弄溼,下雨會持續到麥收時節。


有人會說,下雨就下雨,大不了多買幾件小內褲,準備個烘乾機,生活依然無憂。你是無憂了,可對於種麥子的農民來說,四月往後連陰雨,正是遇上麥子授粉、灌漿、成熟的關鍵時期,肯定會影響麥子的收成,看著減產,能不鬧心?

總的來說,這句老話,甭管三七還是十二,都是古人經驗之談,沒有什麼理論依據,但對我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於準不準,大家不妨記錄一下今天的天氣,往後對比一下。


農人解說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結束後的第一天,農曆四月初一,看天氣預報在今天國內很多地方都下起了小雨。昨天還是豔陽高照,今天早上起來到處溼漉漉一片,淅淅瀝瀝的小雨一直下過不停。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

這是古人總結的一句天氣方面的農諺,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估計大家聽了完整的俗語,對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農曆的三月份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就擔心在四月初一的時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這些還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氣,如果在農曆四月十二的時候下雨了,那就表示這個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後期都會以陰雨天氣為主,一直將要持續到小麥收割時,這樣顯然對於小麥收割是不利的。對於種植過小麥的農民來說,在後期的時候是最怕雨水的。在農曆的四月份,冬小麥的生長也處於關鍵時候了,正是需要陽光的時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麥的授粉、成熟都會受到影響,而麥子長得不好,那麼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飽飯了。

在農曆的三月份的時候,是很多的農作物播種的關鍵時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正好貫穿了整個三月份,春播農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這樣才能發芽、生長。如果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個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這對於春播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尤其是對麥子返青也不利。老話常說,春雨貴如油,就凸顯了農曆三月份降雨對於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農民不用擔心出現乾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現連續的降雨天氣。因為在農曆四月份的時候,正好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了。立夏節氣一到,溫度升高了,雷雨天氣也增多了。而這個時候如今降雨過多,那很容易就發生洪災害。而這樣不僅夏收農作物會受到影響,春播的農作物也最怕水淹了。畢竟在過去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天氣好收成就好,而天氣不好,那收成就會受到影響。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了,如果農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後面的雨水比較充足。尤其是在農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後期的天氣雨水多,這樣對於夏收的麥子來說,確實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總結的這句農諺,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這也是古人在過去長期農耕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聽村裡的一些老人常說,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就是依靠這些來預測天氣的,準確性還是蠻高的。農夫認為,雖然今天的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並且農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飯了,但是古人傳下來的這些農諺,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今天是農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節氣了,你家鄉的天氣如何呢?


農夫也瘋狂


中國農村諺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時令節氣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村對於一年氣候輪迴變化的總結,對於指導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有著重要意義。我們都知道,舊時農村是沒有天氣預報一說的,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完全靠的就是二十四節氣的推算。

雖然不能說很準,但是也八九不離十,那麼“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又是什麼意思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要先弄清楚什麼是三七?三七指的就是進入三月份以後(指的是陰曆三月,非陽曆三月)的三個日子。

這三個日子分別是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三天,如果這三天不下雨,那麼農村人最害怕的事情就發生了,春旱來臨了。因為在這三個日子的前面一個節氣是清明,後面一個節氣是穀雨,這正好是春回大地,搶播搶種的時候。

如果這個時候沒有雨水,那麼也就意味著這一年的收成都要受到影響。有人會問,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裡,中國農民是如何精準判斷出這樣的日子的呢?答案是兩個字:經驗。中國農民數百年來反覆不斷地觀察,最終有了這麼精準的判斷。

“四月怕初一”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說三月的三個日子,農民們盼下雨的話,那麼四月初一就是渴望不要下雨。因為如果四月初一這天下雨的話,那麼整個春天都將會是無盡的雨季,對於春耕來說,簡直就是無盡的災難。

種子播下去,既不能沒有水,但是也不能水太多,在看天吃飯的舊時農村,水多水少都成了農民們的心頭大患。但是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過去農村一旦有什麼氣候變化,農民們可以說一點辦法都沒有。

當然不比現在,我們現在在農村普遍修建了水庫,雨季來臨時儲水,旱季來臨時放水,從而改變了過去中國農民完全靠天吃飯的習慣。特別是像三峽這樣的超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改變的已經不是一縣一村的農業生產模式,而是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從而為保證江南糧倉的穩定做出了貢獻。

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果沒有了飯吃,如何才能搞得好經濟建設呢?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時代實際上已經過去了,現代化的農業結構正在出現。

過去農民往往會害怕一些特定的日子,這也情有可原,因為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能夠判斷出氣候是否出現了異常。但是現在他們不用怕了,因為我們現在有了更為精準的天氣預報,可以為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我們都希望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但這在過去,往往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看老天爺的臉色。

但是我們現在不怕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來應對任何不利天氣的影響。所以說,農村諺語中很多關於時令節氣的內容,實際上已經有些過時了,它代表的只是舊農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是一種嶄新的新農村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