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农夫也疯狂


单看这两句或许有些朋友还看不懂。这句俗语完全版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俗语是我们中国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处世经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有很多俗语都是说的农耕经验,而跟农耕联系最多的自然便是天气了。

其实看完这一整句,我们单从“下”这一字就不难看出他们怕的是下雨。

为什么说是雨而不是雪啊什么的呢?有两方面,一是下雪的时候田里不会种什么庄稼,二是三月、四月已经过了下雪的日子了。

言归正传,那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一句句来分析。

三月怕三七:

“三月”便是指三月份,“三七”指的是三月份里的三个日子,即初七、十七、二十七。

至于“怕”是怕这三个时间不下雨,如果这三年都不下雨的话就说明这个月就是旱月,会影响庄稼的收成。

如果三月初下点小雨,那么这一年的粮食收成就会很好,得提前置办秋收的谷仓。

四月怕初一:

农历四月就和三月相反了,这个时候反倒不希望再下雨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怕四月初一下雨。

因为农历四月已经接近立夏了,这个时候正是农作物快速成长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阳光。

如果下雨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到农作物了。

现在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俗语没什么概念了,可这些毕竟是一代一代的经验所得,有时候还是蛮灵的。


千古君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原来这是古人总结的一句天气方面的农谚,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估计大家听了完整的句子,对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就担心在四月初一的时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这些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气,如果在农历四月十二的时候下雨了,那就表示这个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后期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一直将要持续到小麦收割时,这样显然对于小麦收割是不利的。对于种植过小麦的农民来说,在后期的时候是最怕雨水的。在农历的四月份,冬小麦的生长也处于关键时候了,正是需要阳光的时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麦的授粉、成熟都会受到影响,而麦子长得不好,那么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饱饭了。

在农历的三月份为什么怕不下雨呢?这个时候是很多的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正好贯穿了整个三月份,春播农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这样才能发芽、生长。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个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这对于春播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尤其是对麦子返青也不利。老话常说,春雨贵如油,就凸显了农历三月份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该播种的农作物都播种了,农民也不用担心出现干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因为在农历四月份的时候,正好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了。立夏节气一到,温度升高了,雷雨天气也增多了。而这个时候如果降雨过多,那很容易就发生洪灾害。而这样不仅夏收农作物会受到影响,春播的农作物也最怕水淹了。毕竟在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天气好收成就好,而天气不好,那收成就会受到影响。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如果农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后面的雨水比较充足。尤其是在农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后期的天气雨水多,这样对于夏收的麦子来说,确实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农谚,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也是古人在过去长期农耕经验的总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听村里的一些老人常说,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就是依靠这些来预测天气的,准确性还是蛮高的。农夫认为,虽然今天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农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了,但是古人传下来的这些农谚,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至少在过去曾发挥过作用。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节气了,你家乡的天气如何呢?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哦,农夫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支持


乾坤书书


俗话说“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估计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就来告诉你。

三月怕三七,就是三月七日、三月十七日和三月二十七日这三天,为什么是这三天呢?因为三月正是农耕播种的季节,农民最盼望的是什么?对,春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就是农民对春雨渴望的写照。但是三月份下雨在北方确实不容易。但三月不下雨就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特别是在以前缺水,不下雨,对一年的收成必有影响。

为什么说三月怕三七,三七也就是指的是三月,怕三月不下雨,三七代表是整个三月。三七不下雨,就是三月不下雨。三月不下雨是农民关心的事,三七只是用来起加强的作用,强调是三月份。

至于四月怕初一呢?三月怕不下雨,但到了四月份,虽然不担心不下雨),相反,四月份农民怕的是下雨,从四月初一就开始下雨,对农民来说反而是沒利很的。

因为四月份是麦子生长的关键,最需要的是光照,有了充足的光照,长势就好。但下雨,而且是绵绵细雨,麦子就长得不好,百秋季收成肯定不会好。

这在以前,是靠天吃饭,三月、四月下雨与不下雨对农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然现在科技水平提高了,农民是靠科技吃饭,基本上是旱涝保收了。


D东哥


大家好,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牧豆人,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下面我来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在三月份的时候,农民就担心三月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四月份的时候,农民就担心在四月初一这一天下雨,那么整个四月份都将处于雨季。

我觉得这句俗语还是有道理的,我们想想以前的种植技术,那个时候真的是靠天吃饭,没有现在那么多温室大棚,变季蔬菜。那个时候,农民种植顺不顺利都要看老天爷的脸。在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下雨,那么整个三月份有可能出现干旱。而大家都知道,三月份,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很多粮食作物都是在三月份种植,如果没有足够的雨水,那么作物生长会比较困难,对作物的收获造成影响。而在四月份的时候,如果初一下雨,那么有可能四月份是处于雨季的。而在四月份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作物是要进行开花授粉。如果处于雨季,不仅会影响作物授粉受精,而且还会使作物不能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足够的养分,不能给开花结果期提供足量的养分来使作物正常发育生长。而作物收获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计问题,所以农民对此格外重视。所以这句俗语还是挺有道理的。


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呢?快来下面评论一下吧,谢谢大家。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牧豆人,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牧豆人


在以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都是通过观测天气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而且在以前还没有现在先进的天气预报设备,因此在长期的劳动中,人们总结了很多的生活生产经验,并通过俗语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很好表达了在当时的农村农业生产当中,农民的思想以及对于气候观测所带来的影响。



三月怕三七

在三月份的时候,大部分农民都开始进行新的一年的耕种了。而三月份是粮食春播的关键时节,人们普遍认为在三月份当中,如果在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个带有“七”的日子里都不下雨的话,那么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春播中种子的发芽,最终影响今年的收成。而初七、十七、二十七其实就是代表整个三月份的时间短。人们都说春雨贵如油,每年的三月也是农忙时节,如果能在期间下一场雨那将是对农作物帮助更大,也是农民更愿意看到的。



四月怕初一

在进入四月份的时候,一般也是雨季高发期。这时候人们不会担心没有下雨,而且恰恰相反,如果在四月初一就下大雨的话,根据以往农民对于气候观测的经验判断,那么这整个四月将会持续阴雨绵绵,甚至大暴雨。这对于粮食、庄稼影响很大,甚至会造成粮食颗粒无收,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将是沉重的打击。因此才有了“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这也说明了四月雨水多对于小麦生长影响很大。



这是一句农谚,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在农业生产当中要做好提前应对天气的思想准备。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发达的年代,但是这样的农村谚语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只能说这些谚语都是农村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总结,唉,现在看来,人人是值得学习的。


乡村波比


对于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农村俗语究竟是啥意思?其实这是农民在长时间的农业生产当中总结出来关于天气情况的农村俗语,也就是说的农历3月份最怕逢期的日子,这三天农历的4月份最怕初一的这一天。究竟为什么农民最怕这4天的时间呢?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三七”是什么意思?这个37的意思就是指的农历的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的时间。3月4月是指的农历的3月4月,并不是指的我们所说的阳历的3月4月。初一也就是指的农历的四月初一了。

每年的3月4月都是人们最忙的时候,也就是农民抢种抢收的时候,因为天气会逐渐的变暖,对于一些植物开始发芽开花结果,对于越冬的农作物开始拔节、抽苔、开花、结果。用农村一句俗语来说:“二月清明花不老,三月清明老了花。”从这句俗语里大家就可以了解了,3月的天气是多么暖和了,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毕竟已经到了春暖花开,桃花满山的时候。



在农历3月一般到了清明节前后,这样人们在种庄稼的时候必须要多一点雨水,否则干旱的天气是不能够种庄稼的。所以农民最怕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如果下雨的话就能够种好庄稼。如果初七这一天不下雨,就盼着到十七下雨,十七不下雨,就盼着到二十七这一天下雨,结果要都不下雨的话就是非常的害怕的,因为没有雨水种庄稼都难呀,毕竟春雨贵如油。毕竟过去人民靠的主要是天下雨才能够种庄稼,如果天不下雨的话,没有现在的这么好的水利设施,可以进行灌溉种庄稼。

到了农历的4月份就是谷雨节气的前后,这个时候的天气非常的暖和,而且雨水也非常的多,毕竟暖湿气流和冷湿气流互相交替碰撞的时候。而且在谷雨前后基本上是越冬的农作物小麦、油、豌豆等农作物开花的季节,这时候这些农作物有的属于风媒花。如果说遇到了大雨的天气就会使得花授粉比较的少,造成了颗粒不饱满,甚至瘪粒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到了农历的四月初一农民就最怕会下雨的,一旦这一天下雨有可能整个4月都会下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气候决定的,湿润性季风气候向北移,毕竟南方这个时候属于梅雨季节。


总之,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大家就明白了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而对于这句属于农民的两怕,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天气的状况,3月被期盼着雨水多一些好种庄稼,4月份儿期盼着雨水少一些利于农作物开花授粉。所以一些俗语从表面上不好理解,但是其寓意深刻,主要是用这样比较内涵深奥的俗语让人们更能够记住这些俗语,也是为了朗朗上口记得住,所以在总结这种天气状况的时候,期间省略了好多的词语。这就是我国的农耕文化的瑰宝,这也就是我国农村文化的精髓,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农村属于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是极其有利的。


三农一姐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话也算是以前的农民老人家,根据常年的种植和天气相关联的经验,流传下来的一句谚语吧!


‘’怕‘’的是三月的三七天不下雨!又‘’怕‘’的是四月的初一天下雨!

农历的三月份,正是春耕春种的月份,刚播种下去的种子有待发芽出土,这个月最怕的就是天气干旱无雨!四月份呢,刚出土的幼苗无比嫩弱,承受不了雨水的浸泡,所以呢,又怕天气雨水太大太多!

从前的农民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的,只有风调雨顺了,才能获得粮食的丰收!老辈人总结下来的经验就是,三天一小旱十天一大旱!就是说三天不下雨就是小的旱灾了,十天不下雨就算是个大旱灾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前后一般会下雨的,而清明节一般会在三月初一的前后几天,所以一般到了初七就应该会下雨了,如果初七不下雨,就预示着这个月要干旱了。

三月怕三七,指的是三月份的三个七,也就是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个日子不下雨就会造成三月份的大的干旱了,这样庄稼苗出不齐,粮食就不能丰收的。


四月怕初一!是进去四月又怕初一下雨了!初一下雨就预示着四月份会阴雨连绵,雨水太大又对弱小的幼苗造成涝灾,淹死幼苗使得庄稼减少收成!

这就是我对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全年解释!


乡村新景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

这是农村流传的这句老话的全句,只看前两句很难知道农民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只要一整段看,种过麦子的农民,心里可能就有数了,接下来咱们一句句来领会一下古人的智慧和善于总结的能力。


三月怕三七

三月指的是农历的三月,三七指的是农历的三月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赶巧了,今天正好是农历的三月初七。

农历三月农民怕什么?结合当下正是春耕的关键期,最怕的自然是没有雨,老话说的好,春雨贵如油,指的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再者说“三月不忙活,秋收喝西风”,眼下正是农民地里忙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一场雨。

这和“三七”有啥关系呢?一来“三七”几乎涵盖了整个三月,可以理解成三月无大雨,二来也是经验的总结,农民在千百年的耕地生活中,发现农历的三月“三七”不下雨,那基本上这个月就没啥雨了,这对春耕作物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


四月怕初一

也有的地方说成四月怕逢一,也就是说的农历四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这天倒不是怕干旱了,和三月相反,怕水涝。

老话的意思,如果四月初一下雨,那么一整个月可能都会下雨,属于该下的时候天晴,天晴的时候下雨,不是好年成。

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前半句的意思就是三月初七不下雨,四月初一下小雨,这都还不是最糟糕的时候,最糟糕的是四月十二下大雨,如果这天下雨,那么很可能未来都会持续阴雨。

持续阴雨到什么程度?“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也有的说成“四月十二淋鸦毛,大小二麦水里捞”,雨大的会把乌鸦的毛都给弄湿,下雨会持续到麦收时节。


有人会说,下雨就下雨,大不了多买几件小内裤,准备个烘干机,生活依然无忧。你是无忧了,可对于种麦子的农民来说,四月往后连阴雨,正是遇上麦子授粉、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肯定会影响麦子的收成,看着减产,能不闹心?

总的来说,这句老话,甭管三七还是十二,都是古人经验之谈,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于准不准,大家不妨记录一下今天的天气,往后对比一下。


农人解说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结束后的第一天,农历四月初一,看天气预报在今天国内很多地方都下起了小雨。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今天早上起来到处湿漉漉一片,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下过不停。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

这是古人总结的一句天气方面的农谚,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估计大家听了完整的俗语,对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就担心在四月初一的时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这些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气,如果在农历四月十二的时候下雨了,那就表示这个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后期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一直将要持续到小麦收割时,这样显然对于小麦收割是不利的。对于种植过小麦的农民来说,在后期的时候是最怕雨水的。在农历的四月份,冬小麦的生长也处于关键时候了,正是需要阳光的时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麦的授粉、成熟都会受到影响,而麦子长得不好,那么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饱饭了。

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是很多的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正好贯穿了整个三月份,春播农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这样才能发芽、生长。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个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这对于春播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尤其是对麦子返青也不利。老话常说,春雨贵如油,就凸显了农历三月份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农民不用担心出现干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因为在农历四月份的时候,正好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了。立夏节气一到,温度升高了,雷雨天气也增多了。而这个时候如今降雨过多,那很容易就发生洪灾害。而这样不仅夏收农作物会受到影响,春播的农作物也最怕水淹了。毕竟在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天气好收成就好,而天气不好,那收成就会受到影响。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如果农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后面的雨水比较充足。尤其是在农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后期的天气雨水多,这样对于夏收的麦子来说,确实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农谚,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也是古人在过去长期农耕经验的总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听村里的一些老人常说,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就是依靠这些来预测天气的,准确性还是蛮高的。农夫认为,虽然今天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农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了,但是古人传下来的这些农谚,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节气了,你家乡的天气如何呢?


农夫也疯狂


中国农村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时令节气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村对于一年气候轮回变化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都知道,旧时农村是没有天气预报一说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完全靠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虽然不能说很准,但是也八九不离十,那么“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又是什么意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三七?三七指的就是进入三月份以后(指的是阴历三月,非阳历三月)的三个日子。

这三个日子分别是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三天,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么农村人最害怕的事情就发生了,春旱来临了。因为在这三个日子的前面一个节气是清明,后面一个节气是谷雨,这正好是春回大地,抢播抢种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雨水,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收成都要受到影响。有人会问,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里,中国农民是如何精准判断出这样的日子的呢?答案是两个字:经验。中国农民数百年来反复不断地观察,最终有了这么精准的判断。

“四月怕初一”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三月的三个日子,农民们盼下雨的话,那么四月初一就是渴望不要下雨。因为如果四月初一这天下雨的话,那么整个春天都将会是无尽的雨季,对于春耕来说,简直就是无尽的灾难。

种子播下去,既不能没有水,但是也不能水太多,在看天吃饭的旧时农村,水多水少都成了农民们的心头大患。但是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过去农村一旦有什么气候变化,农民们可以说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然不比现在,我们现在在农村普遍修建了水库,雨季来临时储水,旱季来临时放水,从而改变了过去中国农民完全靠天吃饭的习惯。特别是像三峡这样的超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改变的已经不是一县一村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为保证江南粮仓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没有了饭吃,如何才能搞得好经济建设呢?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时代实际上已经过去了,现代化的农业结构正在出现。

过去农民往往会害怕一些特定的日子,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够判断出气候是否出现了异常。但是现在他们不用怕了,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更为精准的天气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我们都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这在过去,往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但是我们现在不怕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来应对任何不利天气的影响。所以说,农村谚语中很多关于时令节气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有些过时了,它代表的只是旧农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新农村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