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提倡的“生態農業十大模式”

如今,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政府和民眾的重視。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未來發展綠色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不僅能夠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農業補貼,也會受到市場的歡迎。以下是農業農村部總結的10種生態農業模式。

國家提倡的“生態農業十大模式”


一、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

“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是在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條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氣、太陽能)、保護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溫室養豬及廁所等4個因子,通過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陽能、沼氣為能源,以沼渣、沼液為肥源,實現種植業(蔬菜)、養殖業(豬、雞)相結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系統,這是一種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效益明顯的生態農業模式。運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區室內外溫差可達30℃以上,溫室內的喜溫果蔬正常生長、畜禽飼養、沼氣發酵安全可靠。

這種生態模式是依據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顫動力,以沼氣為紐帶,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的種養生態模式。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在同地塊土地上將節能日光溫室、沼氣池、畜禽舍、蔬菜生產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產氣、積肥同步,種養並舉,能源、物流良性循環的能源生態系統工程。

這種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是解決環境汙染的最佳方式,併兼有提供能源與肥料,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促進高產高效的優質農業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開創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四位一體”模式在遼寧等北方地區已經推廣到21萬戶。

二、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以沼氣為紐帶,帶動畜牧業、林果業等相關農業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是利用山地、農田、水面、庭院等資源,採用“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開展“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對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園(或蔬菜、魚池等)面積、生豬養殖規模、沼氣池容積必須合理組合。在我國南方得到大規模推廣,僅江西贛南地區就有25萬戶。

國家提倡的“生態農業十大模式”


三、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

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佈的自然規律,按照草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原理,運用現代草地管理、保護和利用技術,在牧區實施減牧還草,在農牧交錯帶實施退耕還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區實施種草養畜,在潛在沙漠化地區實施以草為主的綜合治理,以恢復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產力,遏制沙漠東進,改善生存、生活、生態和生產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主要包括:牧區減牧還草模式、農牧交錯帶退耕還草模式、南方山區種草養畜模式、沙漠化土地綜合防治模式、牧草產業化開發模式。

四、農林牧複合生態模式

農林牧複合生態模式是指藉助接口技術或資源利用在時空上的互補性所形成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產業或組分的複合生產模式(所謂接口技術是指聯結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的連接技術,如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飼草,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其中利用秸稈轉化飼料技術、利用糞便發酵和有機肥生產技術均屬接口技術)。

主要包括:“糧飼-豬-沼-肥”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林果-糧經”立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林果-畜禽”複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五、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

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髮育規律,採用傳統農業的間、套等種植方式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從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國家提倡的“生態農業十大模式”


六、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

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是利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工程和清潔生產思想、理論和方法進行畜牧業生產的過程,其目的在於達到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生產優質的畜產品。

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的特點是在畜牧業全程生產過程中既要體現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清潔生產工藝,從而達到生產優質、無汙染和健康的農畜產品;其模式的成功關鍵在於實現飼料基地、飼料及飼料生產、養殖及生物環境控制、廢棄物綜合利用及畜牧業糞便循環利用等環節能夠實現清潔生產,實現無廢棄物或少廢棄物生產過程。現代生態畜牧業根據規模和與環境的依賴關係分為複合型生態養殖場和規模化生態養殖場兩種生產模式。

主要包括:綜合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殖場生產模式、生態養殖場產業開發模式。

七、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該模式是遵循生態學原理,採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按生態規律進行生產,保持和改善生產區域的生態平衡,保證水體不受汙染,保持各種水生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和食物鏈網結構合理的一種模式。

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間具有互相依存、競爭的規則,根據養殖生物食性垂直分佈不同,合理搭配養殖品種與數量,合理利用水域、飼料資源,使養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協調生存,確保生物的多樣性。

主要包括:池塘混養模式及配套技術、海灣魚蝦貝藻兼養模式及配套技術、基塘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稻田養殖模式及配套技術、漁牧綜合模式及配套技術等。

國家提倡的“生態農業十大模式”


八、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型生態農業模式

我國丘陵山區約佔國土70%,這類區域的共同特點是地貌變化大、生態系統類型複雜、自然物產種類豐富,其生態資源優勢使得這類區域特別適於發展農林、農牧或林牧綜合性特色生態農業。

主要包括:“圍山轉”生態農業模式與配套技術、生態經濟溝模式與配套技術、西北地區“牧-沼-糧-草-果”五配套模式與配套技術、生態果園模式及配套技術。

九、設施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

設施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是在設施工程的基礎上通過以有機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無機營養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良性循環等技術構成的新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十、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該模式是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閒、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徵,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徵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形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態農業園、精品型生態農業公園、生態觀光村和生態農莊等4種模式。

觀點:中國生態農業在研究和實踐中,依據各地的社會、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開發了體現生態農業基本原理和特點的一系列農業生態系統工程,即生態農業模式,使生態農業由生態經濟學理念逐步轉變為工程化並可操作的新興農業技術體系。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