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經濟?要政治?要生命?新冠疫情下歐美政府的掙扎

1:中國的選擇----要人命、要短痛。

2019-12-12日新冠肺炎在武漢爆發,在權衡利弊得失後,2020-1-23日封城,這極大的延緩了病毒向國內其他省份的擴散速度和規模。雖然封城稍晚,導致最終病毒向全國蔓延。但考慮到病毒傳染的強烈度、隱蔽性、突然性以及國家對新病毒的未知性。相關部門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做出封城的決策,不得不說已經很了不起了。隨著病毒向全國蔓延,國家更進一步做出了全國禁足,經濟損失是很大的。在要人命還是要經濟,要長痛還是要短痛之間,在短時間內國家做出了選擇-----我們要人命、要短痛。不得不說國家相關決策部門還是挺可以的,當然這也依賴於中國人民的服從度和對決策的高度認同度。

值得商榷的地方:(1)有沒有可能更早的封城。(2)疑似患者居家隔離是否合適。(3)國家在 遇到突發事件時的應對速度是否可以再提高。

2:歐美的選擇----糾結

(1)在中國爆發疫情時,歐美大多數國家採取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的態度。有希望中國經濟崩潰漁翁得利的、有展示優越感的、有抹黑中國的、更多的是對自己國家的盲目樂觀。當然也不乏幫助中國的國家。隨著疫情在歐美逐漸蔓延,幾十、幾百確診病例時,政府害怕引起民眾恐慌,造成混亂局面,因此不斷的向民眾傳遞疫情可控以及新冠病毒的危險性很小,就跟流感一樣。。這讓民眾思想鬆懈、麻痺大意。隨著疫情在歐美幾個主要國家爆發式發展,每天成百上千的確診病例發生。這時的政府卻已經失去了對疫情的控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政府。

(2)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對於乏善可陳的特朗普來說,沒有什麼比選舉更重要的事了。如果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到了美國經濟,那麼特朗普的連任就更加渺茫。因此,在新冠疫情上不斷的隱瞞真相、甩鍋、不斷的安撫民眾成為特朗普的慣用手法。對於特朗普來說,自己必須得連任。如果選舉失利,那麼通俄門、通烏門等等官司會接踵而至。特朗普想善終都難。而經濟是特朗普連任的根本。因此,特朗普政府最終選擇了要政治、要經濟。特朗普並不在乎民眾新冠免費檢測的成本,他在乎的僅僅是一旦證實新冠在美國大爆發,無論是民意還是經濟都會雪崩般下滑。

(3)分水嶺

在應對新冠肺炎方面,歐洲國家出現了2條不同的應對路線。

中國路線:典型的代表是意大利、丹麥。中國的成功激勵了這兩個國家。毅然選擇了中國應對路線-封城,全力應對。

美國路線:絕大部分的歐洲國家選擇美國路線。這些國家知道自己醫療資源不足,無力應對大規模疫情爆發。選擇隨遇而安、見招拆招。民眾感染了新冠病毒、能救則救,不能救,則聽天由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應對方式。

總結:歐洲絕大多數的國家消極應對新冠病毒,在政黨政治、經濟、與民眾生命安全之間搖擺、妥協。不斷的計算利害得失。在國家利益、政黨利益、經濟利益、民眾生命之間的這道選擇題,歐美政府還會不斷的糾結的選擇下去,無始無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