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最好的狀態,不是相敬如賓,而是發生爭吵後,能夠和好如初


婚姻最好的狀態,不是相敬如賓,而是發生爭吵後,能夠和好如初

相敬如賓,是婚姻中最大的謊言

有些女人說自己的老公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出去沾花惹草,而自己在家勤勞賢惠,相夫教子,在外面的人看來這樣的夫妻實在讓人羨慕,但是最後還是走上了離婚的道路。

因為他們過得太拘束,一點都不浪漫,不願意在對方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在對方面前壓抑真實的情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當別人問你們夫妻相處的秘籍時,就是簡單的四個字,相敬如賓。一句相敬如賓,掩蓋了多少不願深入瞭解的敷衍。相敬如賓往往是那些無愛婚姻用來掩人耳目的假招牌。


婚姻最好的狀態,不是相敬如賓,而是發生爭吵後,能夠和好如初

朋友小智結婚後跟她老公在人前就表現的一副如膠似漆的樣子,但是背後兩人一點交流都沒有,在生活上都是各忙各的,休息日就是各自娛樂,或者在家各自刷手機,平時他們的交流也是客客氣氣的,她說不知道這樣的婚姻能夠走多遠。


當時是為了不讓父母操心自己的婚姻,所以才覺得閃婚,現在剛結婚沒多久,也不敢讓父母知道他們這種狀態,畢竟婚姻是自己選擇的,本以為慢慢相處,感情會越來越好,沒想到,婚後沒多久,每次回孃家就是為了配合他演戲,不敢暴露自己真實的情緒。


千萬別相信相敬如賓,客套是夫妻間最長的距離,客氣是夫妻間最近的陌生!有時候爭吵是一種溝通和交流,是在乎對方的另一種表達,很多夫妻不是吵散的,而是冷散的!


在真愛的字典裡,沒有客氣一說,我們用一生的努力不就是想無限接近彼此的心裡嗎?最後幸福的活成彼此的左手和右手,掐一下會生疼!那才是婚姻最敏感的地方。


婚姻最好的狀態,不是相敬如賓,而是發生爭吵後,能夠和好如初


婚姻需要的是浪漫,而不是相敬如賓。

都說“打是情罵是愛”,與那些彼此很客氣相互禮讓的夫妻來說,喜歡打情罵俏,偶爾鬥嘴的夫妻,婚姻生活會更加和諧。

電視劇《知否》齊衡妻申氏,起初她的出場無疑是悲涼的,當她感受到齊衡與自己總是有很遠的距離,從來不與自己說心裡話,這種不冷不熱的態度對於申氏來說內心是極度痛苦的。

她焦急地跟丫鬟說:“我總覺得他對我太客氣了。”

丫鬟說“客氣不好嗎?人家總說夫妻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這才是好夫妻呢。”

申氏不以為然:“你不懂,他待我總像外人,看似處處體貼周到,實則什麼都不對我說。有了心事煩惱也都憋在心裡,裝作一副無事的樣子,我倒是寧可他對我吼,對我發脾氣。”


婚姻最好的狀態,不是相敬如賓,而是發生爭吵後,能夠和好如初

相比之下,吳京和他妻子謝楠的婚姻顯的更接地氣些,有人間煙火的婚姻才過的真實。

他們每次出現矛盾的時候,謝楠都會主動給吳京臺階下,而吳京雖然在外人眼裡是個純爺們的性格,也會因為爭吵而選擇道歉和哄謝楠開心。


“每次吵架後,我先服軟,再讓老婆給我個坡,我這頭驢才能下去,經常給老婆撒個嬌。夫妻間床頭吵架床尾和,哪兒有國仇家恨的那麼嚴重。我並不覺得服軟就不是老爺們了。


婚姻正是在吃飯、睡覺、吵架這一點一滴的小事情中不斷碰撞磨合,才使彼此不斷加深了理解和默契。

真實的婚姻生活就是在材米油鹽醬醋中體會愛的真諦,如果缺少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愛情婚姻。


婚姻最好的狀態,不是相敬如賓,而是在發生爭吵後,能夠和好如初。只有這樣的婚姻才能長久,才能幸福。


婚姻最好的狀態,不是相敬如賓,而是發生爭吵後,能夠和好如初

婚姻裡,不要害怕麻煩對方


有句話說“朋友之間就要互相麻煩,你給我辦一件事,我給你辦一件事,這樣時間長了,就分不清了,分不清了感情就交織在一起成了一條船的人了。”

我們常聽到“跟我客氣啥,都是自家人。

確實,自家人是不需要這種陌生的客氣。

夫妻之間過日子更不需要這種客氣。


婚姻最好的狀態,不是相敬如賓,而是發生爭吵後,能夠和好如初

要想在婚姻關係裡保持一種最好的狀態,相敬如賓是肯定不行的,那樣遲早會讓兩個人形同陌路。所以偶爾爭吵一下,把夫妻間的問題暴露出來,是很有必要的。

但爭吵只能暴露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一定要在爭吵後,好好溝通,把問題解決,才能夠和好如初。這樣夫妻之間心裡才會沒有隔閡,情感才能越發的穩固,從而保持最好的婚姻狀態。


俗話常說:兩口子要床頭吵架床尾和。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夫妻間發生了爭吵,就要及時的解決問題。如果不解決問題,過了就過了,那兩個人只能是面和心不和。既然結婚成為了夫妻,大家就是一條船上的人,無分彼此,哪裡還要一定分個對錯,更不需要在意臉面問題。

這時候,只有溝通和交流去把問題解決了,那兩個人才能真正的和好如初。不但如此,還能讓讓對方感覺到你的成熟與貼心,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這樣的婚姻才能幸福。


好的婚姻,怕的不是吵架,而是流於形式,不肯用心。


婚姻中不是與你相敬如賓、相安無事,而是就算爭吵,還有想要愛你的衝動。


最好的婚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所謂的相敬如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