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不過的年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年味兒不再那麼濃了。


腦海中對於'年'的具象化概念仍停留在孩童時期,停留在屋頂的裊裊炊煙裡,停留在一家人圍坐桌旁的濃郁香氣裡,停留在那些緩慢悠長的歲月裡。


未到其時,先感其濃。人們在年前倒數的幾天裡開始變得慵懶,依然按部就班,卻也暗流湧動。手頭的一切都為過年而準備,周遭的空氣滿滿都充斥著欣喜。沒有人不期待著這場全民狂歡。不論過去一年是否如意,人們一如既往地許下這個願望:'萬事如意'。


一晃十幾年,現在你獨自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辦公樓高不見頂,馬路深不見尾,只有零星幾點閃著中國紅光芒的福字被掛在小商店門口,提醒著往來路人,也提醒著像你一般的他鄉人,春節將至,團圓將至。


回,還是不回?


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卻不得不慎重思考。票那麼難搶,路那麼遠,何況春節加班薪資翻倍……揉搓一把頭髮癱倒在沙發上,你感到有些煩躁。真正麻煩的自然不是路途遙遠,而是當你奔赴千里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卻不得不面對一堆不相干的盤問和莫名其妙的'關心'。這些會毀掉你所有的好心情,甚至重新思考回家的意義。


中國人傳統的血脈觀念用親戚網牢牢束縛住社會上每一個人,而面對歸家遊子,則更為明顯。可我們這代人不一樣,就是被稱作"垮掉的一代"的90後00後,在我們身上親戚網時不時會變成負擔,不管是出於叛逆心理,還是出於被啟蒙了的自由思想,我們都想與這些莫須有的'為你好'割離開來,保持一個相對獨立互不干擾的狀態。


這很難,你不會成功。


"翁翁"看到手機屏幕上父母的問候,你環視周圍。小屋雖小,五臟俱全,一個人住,溫馨自在。你抬抬手指敲下'我很好,別掛念',可是卻無法回答他們關於過年回不回家的詢問。無聲苦笑,相比回家被各種'安排',呆在這兒加班還樂得自在。


很難吧,大多數人不會成功。


'買了27的火車票,在家等我吧'末了覺得看著不夠高興,還加個笑臉。爸媽會很開心,你也應該開心。


最終還是加入搶票大軍,參與了春運這場全民運動。同事大多也訂了票,喜悅卻並未在他們臉上顯露。成年人習慣不動聲色,默默地準備禮品,默默積蓄回鄉的氣勢。所謂光耀門楣,那一兜兜禮品送的不僅是心意,更是你的生活水準,還有父母的面子。


坐上火車的一剎那,整個人迅速被回家的喜悅包圍。不管怎樣,是過年啊。這樣子想著,你打通母親的電話,慢慢笑出聲來。一路顛簸,踏上熟悉的土地那一刻,也都值了。


回家第一天總是開心的,熱情的父母,其樂融融的飯桌。一年在外的孤獨感一下子得到最大的緩解。我們戲謔稱它為"24小時定理"。第二天開始,你不好意思再睡到太陽曬屁股,跟隨母親去買年貨。20多歲的人了,總該搶著去付賬,畢竟回一趟家,你已經做好了花光的準備,'大項目'還在後頭。第三天,不出意料的,父母開始給你張羅相親。一大堆遠親近鄰都湧進客廳,你驚訝於他們的耐心,以前卻也從沒見他們在八卦以外的事情上展現出如此多的熱情。第四天,串門的親戚不休的絮叨讓你感到煩燥,你拿出準備好的禮物,堵住了他們盤問的嘴。第五天……


每一天的劇情都在按你早就想象到的無差別上演,你實在不知該作何表情,無耐嘆息一聲又重重躺下。


年味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淡的呢?


大概就是隨著我們這一代的長大開始吧,不喜歡走親訪友,不喜歡各種應付,不喜歡被詢問,更不喜歡被催促。可是過年,除了這些就沒有別的了嗎?


"砰!""啪!"窗外傳來的鞭炮聲讓你有些恍惚,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小時候。孩童沒有那麼多思慮,過年就代表著吃好吃的,玩好玩兒的,收紅包,看春晚,代表著數不清的快樂。可轉眼到了你給別人發紅包的年紀,年三十的美味不再吸引你,春晚也變得不那麼好看,忽然一切都變了,你找不到過年的意義。


"來吃團圓飯啦!"走到桌旁,熱氣氤氳在每個人臉上,卻擋不住眼角的笑意。你釋然了,年的意義,當然就是團圓。新舊交替的關頭,一家人能在一起吃熱氣騰騰的飯,一起數零點前的倒計10秒,一起聽第一聲炮響,這便是最好的年。


新舊更迭需要'年'為界限,觀念轉換也需要'代'來等待。個人生活與傳統觀念屢屢碰撞,在回鄉的那段時間顯得無比激烈。老一輩許多古板,小一輩許多輕狂。可是所有衝突的產生,都伴隨著傳承與改變。'過年'不會在我們這裡中斷,我們會以新的方式走下去。


於是,站在供桌前,信奉唯物主義的你,虔誠地向神像許下了新年願望:願來年,萬事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