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女為心愛的人對抗龍王

青龍縣的西北部有一座山叫都山,海拔1800多米,是燕山東段的最高峰。山頂上有一座望海娘娘廟。因為山高,山頂上與山腳下常常是一個季節兩個世界。剛打春的時節,山底下已經是柳綠桃紅了,山頂上仍然是冰天雪地;早秋那陣子,山底下剛好五穀飄香,山頂上卻已銀裝素裹;盛夏大熱天,山頂上的冰不容易化開了,可是看上去仍是白茫茫一片,這是裸露著的白色山石。這景觀給人的印象是:這裡的冰雪四季不化。這一景緻當地人稱為“都山積雪”。歷代文人曾吟詩詠歎過“都山積雪”。明代米吉"千巖萬壑光玲瓏,瓊臺瑤寶開仙宮”,和清代陳所立“祁連絕處總燕支,到此回看北斗低”的佳句,至今流傳在青龍人的言談之中。

都山北面有一座魚鱗山,山上“峰巒層疊,石有五色,若魚鱗然”。這一景緻,被稱為“魚鱗疊錦”。

在這裡,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把“都山積雪”、“魚鱗疊錦”和“望海娘娘廟”聯繫在一起了,聽來頗有情趣。

相傳,東海龍王是燕趙大地的司雨神。早先,這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萬民安居樂業。自從老嶺花果山美猴王從水簾洞鑽入龍宮,強行索走定海神針做金箍棒以後,龍王十分惱怒,便不再為美猴王的家鄉降雨了,弄得這裡乾旱無收,百姓困苦。

龍女為心愛的人對抗龍王


每年春暖花開時,龍女總要帶著侍女到塞外遊玩。這一,她又來到塞外,只見林木乾枯,禾苗旱死,大地龜裂,往年的美景全然不見。她覺得很掃興,準備返回。侍女魚姑忽然指著山腳下說:“小姐,你看那兒的人們在幹什麼?”她們扮作村姑來到小山樑上,看見山腳下一群男女老幼,頭戴柳條編的草圈,光著腳板,光著膀子,手捧香條,在火辣辣的太陽底下,一步一磕頭的求雨呢。人們在水潭邊跪了一片,敲一陣鑼鼓,吹一陣喇叭,祈禱一番:“求龍王爺開恩下雨,解救天下黎民百姓。”然後,人們把帶來的煮雞蛋、全羊等供品全揚進潭裡,祭供龍王。龍女今年出來,雖沒賞著奇花異草,卻看見百姓如何崇拜父王了。她心裡十分得意,對於人們求雨,她感到新鮮有趣,不禁“噗嗤”一聲笑出了聲。

龍女為心愛的人對抗龍王


突然,從她們身後傳來一聲重重的咳聲,她回頭一看,見離他們不遠的大樹下,坐著一個擔水的青年,那個青年正在自言自語的說:“哼,到了什麼時候了,還笑呢?”龍女不解其意,便走過去問道:“大哥,你怎麼不去求雨拜龍王?”

“誰沒去?我去了三趟,也沒求來。老龍王發昏該死了,求他有什麼用,還不如擔水澆幾棵呢。”

龍女聽他罵父王心裡很生氣,可轉念一想:父王總是不下雨,人家能不罵嗎?這時,龍女仔細看了看那個青年,見他長得眉清目秀,壯壯實實,覺得非常可愛,不禁春心攪動,並熱情地對青年說:“你給我作個樣,我給你們下雨如何?”

“哈哈,不怕颳風苫舌頭,你要真能下雨,別說一個樣,就是一百個也行。”那青年說著就站起來作樣,逗得她們開心的笑了起來。龍女和青年兩人說說笑笑,越談越有感情,到分手時,已經是戀戀不捨了。

龍女回宮後,乞求父王將雨,但龍王百求不應。龍女想著前約,想著求雨的人們,心急如焚,就不顧一切偷偷的來到塞北,普降甘露。這事由巡海夜叉啟奏了龍王,龍王大怒,將龍女貶至塞外牧羊,並令魚姑同行服侍龍女。

龍女為心愛的人對抗龍王


誰想到這正是龍女求之不得的好機會。來到塞外,找到那青年結為夫妻,小兩口恩恩愛愛,盡情享受人間歡樂。

龍王將女兒貶出龍宮,心想過不了幾天,龍女就會悔過求情的。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也沒有龍女的音信。龍王只好派夜叉前去打探,夜叉回來奏明情況,龍王勃然大怒,派蝦兵蟹將前去把女兒帶回來。龍女以死相拒,說什麼也不回來。蝦兵蟹將不敢造次,只好偷偷的將龍女的丈夫掠進龍宮。龍王將他監禁起來,要挾龍龍女回心轉意,返回龍宮。龍女寧折不彎,非要索回丈夫不可,雙方互不讓步,僵持不下。

龍女在塞外放望著大海,餐風飲露,滿心憂傷,天長日久,便化為一座山峰了,這山峰就是都山。她身上披的綠衫變成了山上的碧樹,淚水化成了都源河流,頭戴的素紗變成銀光閃閃的都山積雪。朝夕相處的魚姑見龍女化為都山,無限酸楚,心中一動,也化為魚鱗山,雙髻變成山巒,鱗襖變為五色彩石。

後人為了紀念龍女和魚姑,在都山頂峰上建起了望海娘娘廟。解放前,望海娘娘香火旺盛。現在兩座石殿依然如故,好像同遊人訴說著龍女和魚姑的優美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