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要面子活受罪,由“面子”引發的大禍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聯軍進攻廣州城,並於次日將其佔領。

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手侵華的開端,清政府在戰爭中失利,簽訂了《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除了割地、賠款、增加通商口岸之外,鴉片開始合法化,外國人可以在中國內地傳教,這些要求不僅進一步激化了矛盾,同時也導致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等戰爭。此外,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也被燒燬。


死要面子活受罪,由“面子”引發的大禍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今天的我們都明白的道理。清政府除了在軍事實力上不及英法,更暴露出許多嚴重與世界脫節的地方。

我們先來搞清楚,為什麼英法聯軍首選廣州作為攻擊目標?

第一,廣州是中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廣州的海外貿易史極其悠久,漢朝就已經有了歐洲人踏足的記錄。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一口通商,這“一口”就是廣州,“廣州十三行”幾乎可以成為當時中國外貿的代名詞。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國門被強行打開,首批五個通商口岸也有廣州。

第二,英法藉口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事件都和廣州有關係。給了英國藉口的亞羅號事件,就是因為廣東水師抓捕走私犯時,搜查了懸掛英國國旗的亞羅號,還抓了12名華裔水手。法國則是藉口馬神甫事件。這件事的起因是,一名法國神甫違規到廣西傳教,引發衝突,被縣令拘押致死。這事跟廣州沒有直接關係,但廣西屬於駐在廣州的兩廣總督管轄。


死要面子活受罪,由“面子”引發的大禍

廣州領事巴夏禮聲稱亞羅號上的英國旗被中國官員撕毀。圖為英國畫家所繪《中國官員扯下了亞羅號的英國國旗》


第三,廣州入城問題。按照《南京條約》,外國公使有權力進駐廣州城,可是歷任地方官始終找各種理由拒絕外國人入城。比如百姓仇視外國人,進城有危險;港口已經是廣州了,沒必要進到城牆裡面來。這個事就這樣拖了十幾年,令英國人非常不高興,認為清政府不能全面履行和約,是對己方的羞辱。

本來,1854年英國提出修約,希望擴大自己的在華利益,公使入城就已經不再是英國人最迫切的需求了。然而,中英還是在這個問題上爭吵不斷。

今天看來,設立大使館、領事館都是非常正常的外交程序,可清政府一直堅決反對。原因說起來很簡單,只有一個字:禮。因為這一個字,清政府上下對待公使入城,可以說是如臨大敵。

先後擔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的葉名琛,是清方直接和英人打交道的最高官員。他拒絕英國公使入城是為什麼?是為了朝廷尊嚴,歸根結底,是要嚴守“夷夏之辨”,嚴防“華夷混雜”生出任何事端。廣州人確實有敵視外國人的情緒,第一次鴉片戰爭就發生了三元里抗英事件。

死要面子活受罪,由“面子”引發的大禍

葉名琛

基於上述原因,葉名琛態度極其堅決,英國人根本無法和他協商。他對英國人的交涉向來是禮貌拒絕,而且從不和英國人會面。這種堅決到了什麼程度呢?葉名琛在英國人進攻後曾向咸豐皇帝謊報軍情,他的前任徐廣縉甚至不惜偽造聖旨,這都是欺君之罪,要殺頭的。但他們甘願冒這種風險,也不願意讓英國公使入城,戴上破壞“華夷之辨”的大帽子。

咸豐皇帝對公使入城,特別是公使駐京,簡直到了害怕的程度。

第一,西方人朝覲中國皇帝是不下跪的。這一點,早在乾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時,已經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三跪九叩是清朝唯一正式的朝禮,如果公使只行西方禮儀,皇帝的威嚴就會受損。

第二,公使不下跪,那皇帝就不能見他。為了不見各國公使,皇帝想出了很多辦法。一,一切跟外國人有關的事都交兩廣總督辦理,從制度上根絕皇帝見公使的可能性。二,《中英天津條約》明確規定:“公使駐京,以西禮參拜皇帝”,咸豐皇帝對此非常著急,提出減少甚至全免關稅、增加通商口岸,希望換取英方刪除公使駐京一條。三,各種辦法試過之後,咸豐乾脆躲在熱河(今河北承德)不回來了,中間一度想去西安,被大臣們勸住,最後死在了熱河。

咸豐帝面對著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乾隆儘管不高興,但還是接受了馬嘎爾尼單膝跪地行禮。可咸豐帝不行,大清不再有康乾盛世的國力,自己更沒有乾隆那樣的崇高威信,面對內有太平天國,外有列強入侵的困局,他無法再承受皇帝威儀有任何損傷。

死要面子活受罪,由“面子”引發的大禍

乾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的場景。


“華夷之辨”是中原王朝看待異族的一種思維定式。能不能行中華禮儀又是很重要的一條判斷標準。外國公使拒絕行跪拜禮,如果讓他們見皇上就等於破壞了禮教。這正是清廷把公使入城這件事看得那麼重的直接原因。從春秋時期開始,孔子說的“禮崩樂壞”就被當成亡國之兆,這個口子堅決不能開。

傳統中國關於禮制的爭論屢見不鮮。比如明朝“大禮議”之爭。針對嘉靖帝要不要認明孝宗為嗣父的問題,以及相關的嘉靖帝該用何種禮儀迎接自己生母的問題,皇帝和大臣們分成兩派,爭論了長達三年。在受儒家傳統教育的人眼中,這就是天大的事。

中華文明有其璀璨的一面。但是,當清朝的統治者用儒家禮教,天朝上國那一套去面對已進入工業文明,操持近代外交理念的歐美國家,肯定會出問題,所以有人也將中國近代與西方的衝突,稱之為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衝突。

歷代評價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薛福成《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公使駐京”對清朝說來卻是一場,猶如生死一般的天大災難。清朝為此進行了全力的抗爭,表現出不惜一切代價的姿態,結果完全失敗,連帶的損失又是相當慘重。從某種意義上說,此一被後人迅速遺忘的事件,實是清朝維護其“天朝”觀念與體制的悲烈的最後一戰。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