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從二王廟到人間煙火

文 三江楊柳風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玉壘山

從魚嘴沿著內江一側往回走,通過安瀾鐵索橋,就來到與堰體一水之隔的玉壘山下,感覺自己一下子又融入了另外一片風景。

玉壘山山體不高,有玉壘、玉屏、翠屏、盤龍、金龜、文筆諸峰,山上密佈著許多高大的喬木,銀杏、楠木、桐樹、杉樹,均勁拔挺直,就像比賽了一樣,努力向上爭取更多的陽光,單是看那些樹,就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受,尤其是桐樹和楠樹,樹幹像電線杆一樣筆直,高達數丈,近看需要仰視才能看到樹冠。

據傳說,上古時候岷江洪水常常從玉壘山前漫過,直衝成都平原,水旱災害不斷,古蜀國國王杜宇就派鱉靈到玉壘山治水。由此看來,玉壘山對於巴蜀文明的形成具有一定象徵性意義。李冰父子在此地修築都江堰,可能也受到了上古巴蜀治水的啟示,這也是一種文明的傳承,使我們今天還能隱約體會到古蜀文化的餘絮。

如今,玉壘山雖然仍然名列國內森林公園前列,但它的名字實際上已經隱退為二王廟的背景了。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二王廟

玉壘山以二王廟為主要景區,廟中供奉著李冰父子的神像,他們生前建造了都江堰,造福川府百姓,去世之後受到百姓的紀念和膜拜,他們的英靈千百年了守護著都江堰,守護著成都平原,守護者一方百姓。

古人認為,聰明正直的人死而為神。李冰父子生在以殺戮為日常的戰國時代,卻能遵循禹王的遺訓,為四川生民修築了一道都江堰,使四川從此變成天府之國,百姓世世代代因此而受惠,除了孔孟這樣的聖人,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他們的功德。

從戰國兼併,楚漢相爭,歷朝以軍功封王拜相的人不計其數,然而,他們的德澤不過數代,而李冰父子的德澤卻綿延兩千多年。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冰父子的行跡可謂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他們不僅造福一方,而且,使這一方百姓千百年受福,所謂福祚綿長,這就是最切實的實踐。

聖人說,上功立德,從李冰父子的功業我們可以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那些敕封李冰父子為王的封建帝王早就灰飛煙滅了,李冰父子仍然在玉壘山麓安享人們的敬仰和感恩。每年清明放水節,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傳統祭祀,希望有機會能親身經歷一次那種盛況。

最早的二王廟建於南北朝時期,現在的建築規模基本是清朝的風貌,民國時因火重建,二王廟的門匾,即為馮玉祥將軍題寫。

二王廟的前身是望帝祠,南朝齊明帝期間,蜀郡刺史劉季連將望帝祠遷往郫縣,(郫縣至今保留著望帝祠和墓冢,已經改成休閒公園,後來我又去過一次,以後慢慢再講。)將原址改為崇德廟,祭祀李冰父子,此後千載不絕,名稱幾經變遷,有“江瀆廟”、“李公廟”、“王廟”、“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廟”、“顯英王廟”、“二王宮”之稱,清乾隆時之《灌縣誌》中稱“二郎廟”,後遂稱之曰“二王廟”,至今尚有道士住持,凡來遊觀的人一般都會給李冰父子上香、禮拜。

從樂樓(正山門)起,廟內建築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楊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婦,老君殿祀老子,左右配建青龍、白虎兩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靈官殿分上下層,上層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下層祀太白金星,另外還有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宮、丁公祠、聖母殿、魁星閣、龍神殿等,許多都是近期重修的,建築及塑像略顯粗糙。

現代人修建廟宇往往都是功利心重,沒有古人那份摯誠與虔敬,修再多的廟、造再多的像又有什麼意義?文化傳承最重的精神內涵,純粹以旅遊也為目的而翻修、重建的仿古建築缺少的正是這種內涵,看過之後往往令人掃興,至少會有幾分失望。

進入樂正門,迎面是治水三字經最核心的一句——深淘灘,低作堰。六個漆紅楷書大字,佔滿一面牆,凸顯其重要意義,這是都江堰能夠二千年來持續發揮水利作用的六字真言。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治水三字經

這六字真言從李冰開始傳承不絕,至今仍然是維護都江堰的基本原則,是一代代人智慧的凝結,因此,將全部治水三字經集錄下來,同大家一起分享。

治水《三字經》實際有二則。一則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縣知縣胡圻依據歷代都江堰治水經驗編成的《三字經》,曰:

六字傳,千秋鑑。挖河心,堆堤岸。

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樁見。

籠編密,石裝健。砌角嘴,安羊圈。

立湃闕,留漏罐。遵舊制,復古埝。

另一則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煥對原《三字經》作修改,又重刻於二王廟石壁上,曰:

深掏灘,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鑑。

挖河沙,堆堤岸。砌魚嘴,安羊圈。

立湃闕,留漏罐。籠編密,石裝健。

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樁見。

歲勤修,預防患。遵舊制,毋擅變。

後人還總結歷代治水經驗,創作《八字經》,其中“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具灣截角,逢正抽心”,飽含道家哲理,既是治水真諦,又是治世準則,甚至可以修身養性,憑此參天人之道,奪造化之功。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前殿李冰像身著袍服,正襟危坐,手拿著半卷的地理圖,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後殿李二郎草履便服,手執鐵鍤,英姿勃勃,充滿青春豪邁激情。匾額中有光緒皇帝題寫的“功昭蜀道”。

李冰父子從宋代開始被封為王爵,每年朝廷都派官員祭祀,這種傳統正是中華文明賴以衣缽相傳、薪火不斷的重要形式。到了現代,從所謂的新文化開始,砸爛孔家店,許多文化傳承的形式丟失了,衣缽就失傳了。到了文革動亂,將傳統徹底毀滅,古代文明的精神也斷了,如今想要恢復起來,不僅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還要看有沒有聖人應世教化,一半在人,一半在天。

除了李冰父子,廟內還供奉著一尊二郎神。民間認為,二郎神與水利、農耕、防災有關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為戲神,還被奉為獵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傳說,連雲港灌南縣內灌河五龍口是二郎神居住地,民國時期灌河五龍口還有二郎神廟,香火旺盛,後來毀於戰火。

還有一種傳說,二郎神的道場在都江堰,這個傳說在民間流傳也很廣,至今仍然香火旺盛。

在二郎神殿正趕上道士做晚課,誦經、敲磬、禮拜,場面莊嚴而熱鬧。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玉壘關

游完二王廟,沿著玉壘山一路前行,很快就看到了山樑上的玉壘關。

玉壘關,又名“棋盤關”,用條石砌成,關門聯語十分精妙:

玉壘峙雄關 山色平分江左右

金川流遠派 水光清繞岸東西

玉壘關是古代川西平原的要隘,由此向西,已經屬於化外之地了,故而稱“川西鎖鑰”。

從玉壘關眺望遠山,俯視江堰、魚嘴,松風陣陣,流水急湍,聲徹雲天,桂花香樟,幽馨瀰漫,佇立其間,優哉遊哉,恍然有登仙之感,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灌口城隍廟

穿過玉壘關,一路下行,在公園出口外,就是著名的灌口城隍廟。

天色已晚,城隍廟已經關閉大殿,氣氛鬱郁森森,令人心生肅然,常幹缺德事的人或者貪官汙吏到此,一定會心驚肉跳。

前部馬王殿,供奉著紅黑兩尊馬王神,懸掛著一副楹聯——威風飄灑棗紅馬,浩氣長存烏龍駒。

我自己屬馬,與馬王有因緣,恭敬禮拜。

再往前是城隍主殿,殿外懸掛兩幅楹聯警醒世人:

善惡界幾希 莫到此間才轉念

陰陽同鑑察 須尋原處早回頭


彰癉本無私 明明白白舉念時毋欺了自己

賢奸終有報 是是非非到頭處曾放過何人

城隍是陰司的地方守護神,也是執法神,他們都是生前聰明正直之人,有些還受過冤屈,因此,他們在陰司裡都是鐵面無私,以因果循環理論為基本法則,懲惡揚善,是中國文化中內容十分豐富的一部分,結合了佛道儒三教文化,是中國人博大、包容精神的體現,體現了人們的善惡價值觀,值得深入研究,不能一概以迷信而論。

祭祀城隍神的傳統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到了唐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逐漸興盛,城隍神信仰更加滋盛。宋朝崇尚道教,將城隍祭祀列為國家祀典,確立了基本的祭祀儀軌。明初,太祖朱元璋以神道設教,將天下城隍神按照城市的規模和等級分為王、公、侯、伯四等爵位,歲時祭祀,由諸侯王及地方官員主持,這個傳統基本被清朝繼承下來,一直延續到近代。

如今,隨著人們觀念的現代化,城隍信仰早已經式微了,很多地方的城隍廟已經演變成商業區,最著名的就會上海城隍廟,到現在只剩下近代城隍信仰的一點影子了。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人間川味兒

從城隍廟出來,也就走到了玉壘山的盡頭,外面便是仿古的街巷,裝飾著傳統風格的外牆和木格花窗,街道鋪著青石板,空氣中瀰漫著麻辣鮮香的誘人味道,這一切都強烈地提醒人們,趕緊從仙境轉回人間。

我是上午在峨眉山吃的早飯,一路趕到都江堰,就被山水陶醉,竟然忘記了吃午飯,此時聞到這種煙火氣息濃郁的川味,立刻感到飢腸轆轆,忍不住要大快朵頤了。

在街角找了了一個麵食招牌的小館,點了一碗甜水麵,一碗擔擔麵。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在成都已經吃過地道的雜醬麵,但是,都江堰的甜水麵和擔擔麵還是讓我驚豔。

甜水麵有拇指粗,二兩面是完整的一根,只配上麻辣調料,一般還要加點糖水,吃到嘴裡,咬勁十足,麻香滿口,辣而不烈,讓人食慾大開。

兩碗麵下去,已經是滿頭大汗,這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大概才叫真正的安逸。

胃口已滿,但心意似乎不足,就沿著街巷朝南橋求,半路上看到一家石磨豆花的夫妻店,又要了一碗石磨豆花,喝了一瓶酒,這才感覺心滿意足。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都江堰 南橋

穿過熱鬧的小吃街,身邊是熙來攘往的人流,兩旁是燈火輝煌的店鋪,空氣中是麻辣的鮮香,不遠處還有內江水奔騰的轟鳴,這一切構成了都江堰的人間煙火畫卷。

那時,我心中生起一點感慨:祖先二千多年的創造與堅守,不就是為了讓這樣的人間煙火世代相傳嘛,這熱鬧的人間煙火才是都江堰存在的真正意義啊。


拜水都江堰之玉壘山,二王廟到南橋的人間煙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