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教育導教顧問小豬趣學:與孩子溝通的路有多遠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如何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我給您的建議是,您要擅於為孩子營造出一種可以輕鬆交流的愉快氛圍,同時,還要學會一些溝通的策略。

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學會做溫暖的榜樣。毫無疑問,父母是與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最全面的榜樣。孩子的行為是通過觀察、模仿、學習榜樣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如果父母是一個能夠表現出適當行為的人,孩子就能夠學會良好的行為;如果父母經常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孩子很快也能學會並表現出許多問題行為。

為人父母,在要求和期望孩子之前,需要先學會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良好行為的榜樣。

可有些父母仍然會很困惑,自己是一個嚴以律己的人,但自己的話怎麼孩子一句也聽不進去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兒童更喜歡模仿那些態度親切、溫和而不是冷漠、疏遠的成人的行為。

溫情會使兒童對榜樣更為關注,也更能接受榜樣的行為。不難猜測,在對話1中,父親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是板著面孔的。而兒子對他的話也就充滿了牴觸。這樣的危險在於,一旦孩子接觸了一個溫暖的壞榜樣,那麼他的吸引力就遠遠超過了父母,很容易使孩子誤入歧途。

無條件地關注孩子。有些父母給予孩子的總是一種“有條件的積極關注”。也就是說,只有孩子滿足了父母的條件時,才愛他們、關心他們;一旦不滿足自己的條件,就把愛收回。

這樣的後果是,孩子會學會拋棄自己的真實感情和願望,而只接受父母讚許的那部分自我,最終變得不能瞭解自己,不能成為完善的人。在和父母談話的時候,也常常談那些被重要人物讚許、愛和支持的內容,而不去檢視自己的弱點和錯誤。

父母需要學會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阿甘正傳》深受大家喜愛。其實,在這部影片中,不僅阿甘精神值得大家學習,阿甘的母親更是我們父母的好榜樣,她對阿甘全部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注促成了阿甘的成功。她給予阿甘的暗示是“無論你怎麼樣,你永遠是媽媽的好孩子”。

不同年齡段的溝通策略

心理學家艾裡克森認為,兒童從出生到成年,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不同的心理發展任務。為此,在兒童不同的年齡階段,父母在溝通內容、方式和技巧方面的側重就應該有所不同。

在學前期(幼兒),要表達對孩子活動結果的肯定,忌諷刺、忽視。

在該年齡段,兒童主要的心理發展任務是形成自主感和主動感,防止害羞、疑慮、內疚。當兒童逐漸從完全依靠成人的境況中擺脫出來時,他們開始學會走路、說話、玩遊戲,自己自主地選擇做一些事情,並第一次開始與父母的意願產生衝突。

在此期間,父母要允許兒童幹力所能及的事,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如果父母限制過多、懲罰過多、批評過多,兒童會逐漸產生一種羞恥感,一種自認為無能的懷疑感,這正如漫畫中的情況。

對於更大一點的幼兒(4歲-6歲),父母如果能夠積極支持兒童從事的遊戲和智力活動,兒童就會發展更多的主動性。如果父母經常忽視或者嘲笑兒童的活動,兒童就會對自己的活動產生內疚感。

兒童要形成堅毅的意志品質,就必須是自主性多於害羞與懷疑,主動感多於內疚感,這樣,兒童才能表現出不可動搖的自我意志。當父母抱怨孩子意志品質薄弱的時候,首先要檢討自己,當孩子還在幼兒期時,你是否對孩子過於否定、忽視和控制。

在學齡期(小學生),要表達對孩子活動過程的賞識並給予積極的暗示。

該年齡階段是孩子第一次在學校裡開始接受正規訓練。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感到有樂趣,體驗到把事情做好的自豪。

艾裡克森認為,兒童將來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和習慣,都可源於本階段的勤奮感。如果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將會出現自卑感。

父母應該肯定和鼓勵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進步。對話1中的父親的不當處就在於,在和兒子的溝通中只關注了兒子的學習結果(分數),而不考慮兒子這次是不是真的很努力了。

有位家長看到了孩子寫作文時的草稿,這位家長很認真地表揚了孩子,“我家孩子就是愛動腦子,寫作文的時候,總是不停地修改,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勁頭”。他沒有評價孩子文章本身的好壞,但他肯定了孩子在寫作文過程中的付出和努力。

另外,要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這裡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你怎麼評價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怎麼發展。也就是說,要從正面評價孩子的基本品質,而不要公開地表現出對孩子的不滿和擔心,如“你這個孩子老這樣將來可怎麼辦啊?”,“你怎麼總是這麼不認真啊”。這些消極的評價會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我就是這樣一個不認真的、令人擔心的人。

在青春期(中學生),溝通中重在對孩子耐心地傾聽。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有了極大的提高,具備了自己獨立分析、評判事物的能力。家長已經不需要對孩子的活動結果和過程作好或不好的指引了,只需要耐心地傾聽。

當孩子把他的想法向別人傾訴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整理他自己思路的時候了。也許在給你講述的過程中,已經發現了自己某些想法的不當或片面。同時,如果孩子心目中的困擾能向愛自己的父母說出來,通常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對孩子來說,隨時有人傾聽自己、關注自己,這是一種最大的心理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煩惱表達出來並且確知不會得到嘲笑,這更是對問題的一種再認和淨化。

為此,在該年齡段,父母需要做的是及時、敏感地觀察孩子的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或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時,就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談話氛圍,給孩子傾訴的機會,然後耐心傾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