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是……


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是……

強 烈 建 議 大 家 星 標 我 們

茫 茫 文 海 ☆ 不 離 不 棄


文 | 如光


福利放送:

添加老踏VX:laota0909,註明【指南】字樣,即可獲贈埃裡克·阿約著,陳鑫譯,新華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人文學科學術寫作指南》PDF電子書。


1


肺炎爆發伊始,每個人都認為它遙不可及,隨著一個個冰冷數字的上升,我們開始反思,它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朋友圈的自嘲“幹啥啥不行,惜命第一名”,“2020沒有別的願望,只有活著”,我們如此渴望生命,如此恐懼死亡,是因為死亡讓我們曾經的存在不具任何意義麼?

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是……

2020發生的所有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警告”“報復”,還是讓我們從中學習什麼呢?學習生?抑或學習死亡?


2


最近各種信息滿天飛,各大公號寫盡疫情下的眾生相,充斥進你我生活的分分秒秒,生怕大家閒下來到處亂跑。


今早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名護士因害怕疫情,便提交辭職報告。父母也給予支持,因為家裡就一個孩子,不缺錢,工作沒了可以再找,萬一去前線染病掛掉,那是不可想象的災難。一家三口覺著北京人口密度高,感染風險大,便回到鄉下。回鄉後覺著生活條件差,人們意識低,也不安全,便又驅車返京。在路上,由於雪天路滑護士技術差,開車進溝後腦震盪住院。


有人認為,她珍惜自己的生命,沒有什麼不對,那為什麼我們不歌頌讚揚這樣的行為呢?

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是……

在疫情如此嚴重的境況下,每個人都會害怕,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每個人都退縮,結果不堪想象。疫情得以好轉,是因為中國一直被一群特別勇敢的人保護著,耶穌曾說過這樣的話:“誰越是想堅守他的生命,誰越會失去它;誰越是能夠放棄自己的生命,誰越會得到它。”


3


從小到大,在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中,對死亡都是充滿著絕望、哀傷和痛苦,是絕口不能提的字眼。在長輩面前,如果不小心說道這樣的詞,還要被狠狠瞪一眼,趕緊呸呸呸。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我們每個人都將走向死亡,任何人無法改變。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學習,為了成長,但沒有什麼東西比我們從死亡那裡學到的更多。

理解死亡,因為知道意外可能隨時而來,我們才應該開始思考: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在這有限的生命裡,我們究竟該做些什麼?在看到這麼多死亡後,我們還要覺得生命是無聊的麼?是沒有意義的麼?視頻、遊戲等給予的即時性快樂能支撐我們多久呢?

接受死亡,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發現,人在瀕死時會經歷一些特定的階段:


否認:不可能是我!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憤怒:對身邊的一切憤怒,為什麼會是我?!我做錯了什麼?

商討:改變自己的做法,想讓一起好轉。

抑鬱:之前一切絲毫沒有作用,想到自己真的會死,開始抑鬱。

好多人到此為止。


正如《my way the best of frank》的歌詞中唱道:


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是……

然而,還有重要的第五個階段,接受。


坦然接受這一事實的人,心態開始轉變,心中已有一道支持他們活下去的光。就像有些被醫生下最終判定的絕症患者,能神奇的打破醫生的結論,從而延長了生命的長度或提高了生命的質量。

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是……

我們毫不顧忌的在探討死亡,是因為我們知道生命是多麼難得可貴。

我們更客觀清醒地認識死亡,是因為我們想讓此刻的活著更有價值。

4


阿爾伯特·史懷哲寫過這樣一段話,分享給大家:

如果我們想成為真正的好人,我們必須要了解死亡。我們不必每天或每個小時都想著它,但是當生活之路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制高點時,我們周圍的景物逐漸消失,我們凝視著遠方。這時,不要閉上眼睛,讓我們的思緒暫時停止下來,眺望遠方。然後,繼續思想。以這樣一種方式去思考死亡,就會使你增添一份對生命的愛。瞭解死亡之後,我們就像接受一件禮物一樣去迎接每一天、每一個星期。一旦我們能夠這樣接受生命,慢慢地,生命就變得彌足珍貴了。

疫情終會過去,願我們以更熱愛的態度去擁抱生命,感恩一切。



如光,如果有來生,我願做一棵樹。如果沒有,我願此生學會接受,愛我所愛,行我所行,不負自己。


號主老踏:教授,博士後,博士生導師,社科科研工作達人,文藝老炮。知乎、簡書「社科·學術成長」專欄作者,在行認證行家+答主,【學術鏈@老踏】荔枝微課直播間主理人,【學術鏈@科研成長學院】創辦人,暢銷書《發論文、拿項目,其實很簡單》作者。個人微信laota0909。

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