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後的思考:人類如何才能與野生動物“相安無事”?

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疫情當前,這一順應民意的決定,贏得了民心與掌聲,也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科學家孫全輝博士表示,中國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全面禁食陸生野生動物,邁出了史無前例的一步。從全球範圍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決定,有助於從源頭上防範和控制重大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對於動物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疫情背後的思考:人類如何才能與野生動物“相安無事”?

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方向明確

決定明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重點保護、“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三有”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對此,孫全輝指出,法律的修訂需要時間,這一決定修訂彌補了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短板,為即將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指明瞭方向。

“此次決定雖然未將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列入禁食範圍,但一些瀕危魚類和水生野生動物同樣需要法律保護,未來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應予以考慮。同時,對於非食用的野生動物展示、藥用野生動物以及作為寵物的野生動物,也應加快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孫全輝說。


疫情背後的思考:人類如何才能與野生動物“相安無事”?

商業利益應讓位公共利益

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為動物立法,也是守住人性底線。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自1989年施行以來,歷經兩次修訂,“保護”還是“利用”,始終是爭論的焦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公益事業,如何讓法律真正立足於公益目的,能否擺脫功利的“資源觀”的束縛,是《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孫全輝表示,野生動物是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不可以也不允許像之前那樣一味掠奪資源,而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 “野味”只是野生動物保護亂象的一個表象,其背後真正的推手可能還是商業性養殖和利用野生動物的產業。只有把野生動物保護看作是公益事業,把商業利益讓位於公共利益,這才是保護法修訂的“治本之道”。此次決定體現了相關法律立法思路的轉變,逐漸迴歸“保護”本質,對於野生動物保護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疫情背後的思考:人類如何才能與野生動物“相安無事”?

遠離才是真正的保護

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疫情發生以來,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野生動物與人類的命運是如此息息相關。據統計,在所有新興疾病中,有70%以上源於野生動物。我們如何才能做到與野生動物“相安無事”?

在少數人的私利驅動下,大量的野生動物被捕捉、飼養和販賣,淪為交易的犧牲品。孫全輝指出,如果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把野生動物用於娛樂、當作寵物、用於藥物,就可能增加這些病原微生物向人類傳播擴散的風險,不僅威脅生態安全,也可能危及人類的健康和生命。野生動物只適應野外環境,將它們養殖在人工環境,對其生理、心理和行為都構成巨大挑戰,動物福利也往往得不到保障。野生動物產業在追逐利潤時,也直接或間接導致越來越多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或飽受折磨。只有人類與野生動物保持安全距離,避免“親密接觸”,才能有效減少疫病傳播的風險,實現對野生動物真正的保護。


疫情背後的思考:人類如何才能與野生動物“相安無事”?

選擇“動物友好型”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出於對野生動物的好奇和喜愛,試圖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導致了“錯愛”。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動物保護者呢?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給出了以下建議:


野生動物並非玩物。如今,很多熱門旅遊景點都有野生動物參與其中。騎乘大象、觀看海豚表演、與野生動物合影,都會給動物造成傷害與虐待。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調查顯示,超過90%的象夫缺乏經驗、專業知識和相應培訓;而實質性參與動物保護項目的動物園、海豚館和水族館只有不到5%-10%。因此,旅行時請選擇“動物友好型”方式,支持真正保護野生動物的景點,以不打擾動物的方式來體驗野生動物的魅力。

野生動物並非寵物。在目前已知的大約200種人畜共患病中,至少有70種與異域寵物有關,飼養野生動物還會造成生態入侵等風險。從動物保護角度出發,野生動物的圈養生活與野外生活完全不同,作為寵物飼養會給它們帶來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巨大痛苦,還會嚴重威脅野外種群的生存。


野生動物並非藥物。世界範圍,包括大型貓科動物和熊科動物在內的許多野生動物被從野外獵捕或圈養繁殖,用以滿足傳統醫藥和保健品的需求。對它們的獵捕、養殖、運輸和交易環節同樣存在公共衛生安全隱患,並且嚴重威脅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

孫全輝表示,野生動物藥的功效和作用往往被商業誇大,很多草藥和合成品可以完全替代野生動物藥的功效。有關部門要順應中藥傳承創新的未來發展趨勢,儘快出臺時間表,引導和支持相關企業轉產轉型。


快出臺時間表,引導和支持相關企業轉產轉型。


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遠觀而不褻玩”是人類與野生動物相處的正確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