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透著“科技範”——春耕時節田間地頭訪農事

“過去種田在地上,現在種地在天上。以前人工作業,一個人一天只能噴灑農藥十幾畝,而一臺無人機一天能噴200畝,省工省時還省力。”春耕時節,在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中心社區,種糧大戶餘興明和鎮農機站農技師一同站在地頭談論著,往年他這塊1000畝油菜田至少要僱20多個人忙上十來天。

空曠的油菜田,並無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只見餘興明走上田埂手持搖桿,嫻熟地操控無人機。伴隨著螺旋槳的嗡鳴聲,無人機勻速低空掠過油菜田,飛過之處水霧彌散,落在綠中泛黃的油菜花上。

餘興明不僅是當地的種糧大戶還是宜秀區永興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目前,合作社不僅擁有大中型農業機械200多臺套,還流轉周邊土地5000餘畝。

在永興農機合作社倉庫裡,堆放著前幾天買的一批化肥農藥。餘興明說:“這幾天天氣晴好,正好忙農事!目前農資供應可以滿足需要,也沒有漲價。”合作社大院裡新建的烘乾房添置了大型烘乾設備,“再不怕低溫雨季對糧食的影響了!”

市場有需求,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餘興明告訴記者:“去年無人機、自走式植保機等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面積達1萬多畝,今年有望突破2萬畝。疫情期間合作社無人機、植保機變身“消毒機”,在抗擊疫情和春耕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科技真正成為農民的‘田保姆’”。

今年春耕備耕,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階段。但春耕不等人,疫情也擋不住春耕的腳步。行走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一些科技興農的新元素,曾經“耕牛遍地走”的盛況已逐漸被農業生產機械化所取代,噴灑農藥無人機、自走式植保機等新科技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新元素在今年春耕備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無人機飛灑、自走式植保機噴灌、線上指導……為做好疫情防控與春耕生產兩不誤,宜秀區注重引導農民使用高科技手段,並派出農技人員在田間指導錯峰分流生產,確保午季增產增收。

伴隨氣溫回升,五橫鄉曰公村查顯雲正抓緊開展春小麥、油菜除草害工作。“過去我們治蟲打藥都是肩背式噴霧器,後來發展到電動式彌霧機,再到後來的拖管式植保機械。現在已經發展到無人機植保了,隨著科技的發展,種田也更加智能化了!”不僅僅是植保機械,如今從播到種到收,都是現代化機械,在查顯雲的家中,各類機械達到了20多臺套。

農機化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狀況。查顯雲承包土地30年,從最初的幾十畝田,到幾百畝田,如今她已經承包到2000多畝田!這都得益於農業機械化的不斷髮展。“我流轉了2000多畝地,不靠機械化根本幹不過來。”查顯雲坦言,這些年她購置了播種機、收割機,從種到收,大機械撒著歡施展拳腳。

眼下,正是小麥、油菜除草害最佳時期,為確保人少出村,少下地,宜秀區動員農機合作社開足開齊各類高效植保機械為廣大農戶服務。並積極通過線上指導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做好農機具檢修、開展技術諮詢和培訓工作,協調組織轄區農機(農資)經銷商備足貨源。據悉,該區各類農機具7000臺套,當期投入植保、施肥農機具800臺套,作用面積4萬畝,糧油作物機耕率超過80%。疫情之下,無人機、高效植保機等農業機械大顯身手,在當地春耕生產中佔據著主力地位。

截至目前,該區19家農機合作社,共投入各類農機具200多臺套,機耕面積5000餘畝。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不僅徹底改變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更是托起了老百姓的富民增收夢。

(記者 方文 通訊員 胡云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