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馭老公就是去誇他?不做到這一點,你的誇獎都白搭

我記得早年曾經接待過這樣一個女孩,17歲,高二,在學業壓力這麼大的時期。但她總是不愛上學。她給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乾淨素樸,一點兒都不像那些不好好學習、亂動心思的孩子。

所以當她因為這個原因而來諮詢的時候,我還是頗感意外的。我記得在第一第二次的諮詢當中,都是被動的我問她答。

她幾乎很少主動挑起話題,我會也有一種無力感,不知道怎麼跟她進行下去。有的時候她稍微開始一個話題,我就會積極地鼓勵她,告訴她:“你這樣想很好啊!你能積極的這樣改變,是非常有力量的!”

但似乎這些話,都像石子投入了海里,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她好像是自動屏蔽了這些鼓勵的話,然後繼續回到她的安靜素美的狀態,眨著大眼,等我繼續提問。


駕馭老公就是去誇他?不做到這一點,你的誇獎都白搭


但是在第三次諮詢的某一時刻。

她提到了她小的時候和她哥哥在爭奪家裡一個玩具的時候,她似乎有一點點興奮,細緻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我在當時似乎也被她帶入了那個畫面,因為我也想起來,我和我哥哥小的時候在爭玩具的時候的場景,所以在她每次說完一個動作的時候,我可能就接著說:“對對。他可能要怎麼做,然後你可能會怎麼做。” 她黯淡的雙眸突然間就亮了起來,彷彿找到了知音一樣,繼續跟我說著。然後等她講完了以後,我跟她說:“我特別能夠理解你說的這種感受。

其實能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也是挺不容易的。”那次臨走的時候,她非常的高興,整個人都輕快了很多。

好景不長,當我以為我們的諮詢有突破性進展的時候,在我們之後的諮詢當中,我們又回到了原來的模式,她依然非常素雅乾淨的看著我,被動著等待我的各種提問。

當我試圖再肯定她說:“哎呀,這個很棒啊!我覺得你已經做得很好了!”這樣的語言再去回應她的時候,她依然面無表情的看著我,我們的諮詢持續了幾次之後就不了了之了。


駕馭老公就是去誇他?不做到這一點,你的誇獎都白搭

那之後我感覺很挫敗,直到在我的個案督導過程當中,我才在督導師的反饋裡發現這個年輕的女孩其實是這樣的情況:在自己的家裡不被任何人理解,在學校也不被任何人理解,所以我是那個唯一理解她的人,也就是那次在說她和她哥哥爭執的過程當中,因為我也有相似的經歷,所以那一刻我是真正的進入了她的世界,和她在一起,那是一種真正的理解,而這樣的理解就是她最重要的情感滋養。

而這樣的理解,比任何的讚美和鼓勵都重要。當這樣的理解沒有機會再現時,我們的情感鏈接就中斷了。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諮詢室裡。有很多人上了我的課的女性學生,瞭解到他們先生的核心需要是被尊重,被肯定,於是他們就會很機械的在和自己老公的相處過程當中不斷的去肯定、不斷的去讚揚對方,這在一定的程度上的確是能夠增進夫妻關係的。

試想啊,一個平時習慣指責挑剔抱怨老公的女人,突然間她學會肯定老公,看到老公的閃光點了,那老公肯定會覺得很受鼓舞。

我曾經有個學員跟我講,在她不斷的運用這樣的方法,並且得到了一定的現實利益的時候——也就是她的老公可能看上去比以前勤快了很多,也更顧家了。

但總覺得她的老公和她的心貼得不近,好像他們之間沒有辦法進入到深層的交流,她也總覺得她老公好像不會把心裡話講給他聽。然後在她又有一次機會去表揚和肯定她老公的時候,她老公只是輕輕地嘆了一口氣,然後說了一句:“我希望你更多的理解我,而並不是只是這樣機械式的肯定我。 ”

理解的基礎是什麼?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就是互相不理解,而最近的距離是“你說的我都能體會”。當一個生命可以理解另外一個生命的時候,感覺到的是無條件的接納,這份理解就可以癒合我心中的傷口。

因為那種被看見,被理解,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獨自孤獨的奮鬥,會讓我們的內在產生很深的滋養。這比簡單的讚美更有用,因為讚美和鼓勵的字面下面還表達的一種評判,意味著你做什麼是好的,你做什麼是不好的。


駕馭老公就是去誇他?不做到這一點,你的誇獎都白搭

在我曾經帶領的一個小組裡,有一位女士在表達著她對父母的怨恨。站在她的角度,她確實經歷了很多的不公平和挫折,而那些都是由於父母的無知帶給她的。但是,團體裡的另一位男士完全不能理解這位女士的想法,反而是用另一種講道理的方式告訴她:父母有他們的侷限性,你不應該這樣去怨恨父母,而是應該感恩他們給了你生命,然後按照自己的力量去成長,不要拘泥於他們帶給你的傷害, 因為他們活著也很不容易。

這位男士說的每一個字都是對的,而且在他的世界裡,他是在一個非常有愛的環境當中長大的,說這些話也非常的順利成章。但是我們就能明顯的看到,這兩個人是站在兩個世界的人。這位女士對這位男士的不理解也無可奈何,這位男士站在自己的角度實在是沒有辦法去理解這位女士的不容易。

所以真正的理解往往發生在兩個有共同或者相似經歷的人之間。


駕馭老公就是去誇他?不做到這一點,你的誇獎都白搭

在諮詢室裡也是如此,來訪者正在痛苦著的事情,如果我有過類似的經歷時,那份因為懂得而生出的共情就會特別有力量,雖然共情本就是我們的基本功,如果因為深深的懂得而產生的共情,對方就能感受到被抱持和理解,而這份抱持和理解就是對眼前這個生命最好的支持,可以支持他激發自己的潛能去做進一步的探索。

如果沒有相似的背景,如何更好地讓對方理解我?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兩個人有非常相似的背景,也許你說得話做的事對方就是不能理解,從而對你有誤解,甚至與你產生衝突,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向對方如實的呈現事情的經過,描述這件事情給你帶來的感受,以及從你的世界觀裡看到地這個事件的理解,最後表達你的需要。

在不被對方理解時,第一時間我們會有很多複雜的情緒,當著急和委屈湧上心頭時,你是無法客觀呈述事件本身的,所以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帶負面情緒的表述以上的內容,就顯得特別重要。

接下來比較重要的就是表達感受這個環節,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的感受是相似的,因為感受包括了快樂,悲傷,沮喪,憤怒,無助,痛苦等等這些人類的本能情緒。


駕馭老公就是去誇他?不做到這一點,你的誇獎都白搭

即便對方沒有你的相似經歷,但是由這個經歷所帶來的這種感受是人類共通的。如果一個人正處於離婚的哀悼期,這時他迷茫無助的感覺,和我們失戀或者失業以後的迷茫是近似的,那種無助、對未來不能把握的恐慌,每個人是都有過經歷的。

如果在這種感受的層面上,你如實地向對方表達:“我經歷了這些。。。所以我的感受是這些。。”在這一刻,你就主動創造了機會讓對方來理解你,而這份理解就是因為他也與你一樣有這些人類共同的感受。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理解,更希望自己是那個容易理解別人的人。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連自己的感受都抓不到,連自己的感受都沒有勇氣讀取出來的人,你又怎麼能讓別人來理解你呢?你又怎麼有能力去理解他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