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又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樣了?

周玉清-相濡以沫


曹丕.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麼樣:

曹操有三個兒子,每一個都沒有自已的特徵與鮮明的特點,大兒子曹丕為人沉穩老辣,最終繼續了曹操的魏王爵位,並在不久後廢掉了漢獻帝,建立了魏國,史稱魏文帝。老二兒子曹彰是員武將,一生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曹操稱為“黃鬚兒"。老三兒子曹植文采過人,尤其喜歡飲酒作詩,後代人曾說~“天下文人才氣如果有十鬥,曹子建獨佔八斗”。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來。

曹植從小就喜歡詩歌賦,10歲的時候就可以背誦《詩經》、《論語》。曹操一日看見了小兒子曹植的文章、連連點頭稱好,但又不相信是小兒子自己寫的,便問曹植:“你請人代寫的嗎?",曹植胸有成竹的回答到,“話,說出口就是論;字,下筆就成文章,不信當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比請人代寫”。可見小時候的曹植的文學造詣就以經很深了,也令曹操刮目相看。

有一天,曹丕與曹植同車出遊,途中遇見兩頭牛相鬥,一頭牛鬥敗,墜死井中。曹丕見此情景,心生奷計.當場詔令曹植賦《死牛詩》一首,做詩對於曹植來說那是在簡單不過的事,可是曹丕提出了.很多苛刻要求。他提出的要求是,這首詩的字數一定要多於四十個字,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完,不能使用一些特殊的字,在詩中不能出現,牛、井、鬥、死四個字,曹植當即付賦詩;

兩肉齊通行,

頭上帶橫骨;

行至兇土頭,

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懼剛,

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

盛意不得洩。

臨危不懼的曹植,在一次用自己的文采和智慧脫離險境,倖免於難。

曹植隨然處處小心,但一直確被這位兄長打壓非難,併為此遷徒,他的待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曹丕死後.按理應該好點了吧,可是繼位的曹睿對他這位叔叔依然是,處處加以提防,也許是他老子曹丕教給他的。總之曹植的一生是一直處在被打壓和非難的情況下度過的卜√,日子過的真是難受又心酸。但世人對曹植的文采那是齊聲稱讚的。

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學影響力對後人,那是很大的,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曾說過,“曹植為建安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可見曹植的文采對後世的影響力有多大。原本曹丕想打壓一下曹植,沒想到一首不能有“牛”和“死"兩字的《死牛詩》又成了一首千古名作,令後人稱道。


與風互語


問題:曹丕又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樣了?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賦成,步猶未竟。

前言

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辯一》,死牛詩後面還有一段話,說的是七步詩:

重作三十言自愍詩云: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說》)

不過今天的《世說新語·文學》中的七步詩卻不太一樣: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書傳抄刊刻時難免有些錯誤,今天的世說新語中七步詩有幾個字與太平廣記不太一樣。但是死牛詩卻一點也沒有記載,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曹植逃過一劫。他終於在黃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過自己依然得不到重用,6年以後在憂鬱中病逝,終年41歲。

一、死牛詩是押入聲韻的古體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曹植的時期,還沒有四聲平仄,當然也不存在什麼格律詩, 那時候也沒有統一的韻書。 隋朝韻書是參考生活中口音制定的,所以有一些詩也是符合後來韻書標準的。

按照韻書來看四個韻腳都是入聲:【骨、突、窟:六月】 、【洩:九屑】 。不講究格律的古詩時是可以用鄰韻通押,所以這四個字雖然是兩個韻部,但是屬於鄰韻,這首詩的押韻是符合唐朝古體詩要求的。

二、死牛詩是白戰體

宋朝歐陽修的《六一詩話》記載了一段故事:

國朝浮圖以詩名於世者九人.......當時有進士許洞者, 因會諸詩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諸僧皆閣筆。

這段故事說的是當時有九位侍僧,是當年的網紅,個個作詩很牛。可是許洞不服氣,邀請他們作詩,但是詩中不可以有這些字: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眾僧人都歇菜了。

後來苕溪漁隱(南宋胡仔)在自己的《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了歐陽修的故事:

“六一居士守汝陰日,因雪會客賦詩,詩中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事,皆請勿用。

六一居士歐陽修當年在汝陰作官,汝陰古代屬汝南郡,所以蘇軾說“以為汝南故事雲”。歐陽修有一次於“雪中約客作詩”, 他提出: “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字皆請勿用”, 不許用經常用來描寫”雪“的詞語進行創作。

再後來蘇軾仿照歐陽修作詠雪詩,因為蘇軾詩的有:當時號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這就是“白戰體”的由來,意思是赤手空拳打仗不可持有兵刃。

苕溪漁隱說”

自二公賦詩之後,未有繼之者,豈非難措筆乎?”

自從歐陽修和蘇軾以後,沒有繼續這樣賦詩的人了,難道不是難以下筆嗎?

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

結束語

《太平廣記》是受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次年完成。看來死牛詩早於歐陽修、蘇軾作白戰體。

白戰體很難做出好詩,同樣,死牛詩也不是一首好詩,這一類詩有點文字遊戲的味道。

曹丕在路上看見兩頭牛打架,就讓弟弟作詩,做不出來就要砍頭,似乎也太兒戲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像是民間傳說,但是這首詩一定是文人寫出的作品,有可能是後人故意張冠李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真是一個千年誤讀,

曹植殺曹丕不是因為嫉妒,

曹丕沒必要去嫉妒,

曹植是皇帝,會嫉妒一個下屬?

不合邏輯。

那曹丕為什麼要殺曹植?

據我的考據,

這是曹操的密旨。

曹操生前就密旨曹丕要除掉曹植。

曹操從袁紹兒子爭奪地位而毀掉天下得出教訓。

曹丕若不殺曹植,

曹天下一定完蛋。

果不其然,曹丕沒殺曹植,

曹天下三代而亡。

曹操要曹丕殺曹植還有一個目的,

練膽,

不敢殺戮,天下難保。

曹丕不敢殺曹植,

還不敢殺司馬,

結果,天下被司馬家族強得。

我寫的小說給這個歷史事件正本清源。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這事記載在《太平廣記》裡,不僅不能出現死和牛字,限制條件比這個多得多。

魏文帝曹丕曾經和弟弟陳思王曹植一同出去遊玩。

正好遇見兩頭牛鬥架。牛頭相抵,比拼的是力氣。一頭牛鬥不過對方,步步後退,掉到井裡摔死了。

曹丕就對曹植說:“你不是有才嗎?你就以死牛為題材作一首詩。”

曹植剛要開始。

曹丕說:“我還有限制條件呢,第一不能出現牛、井、鬥、死,四個中的任何一個字;第二詩句必須是四十個字;第三馬走一百步必須寫完。如果寫不完的話,就要砍頭。”

——這弄死曹植的意思也太明顯了。

曹植當然沒別的選擇,他只能打馬前行,一面打馬一面寫:“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五言詩,八句,正好是四十個字。

而且提前交卷——寫完馬還沒有走了一百步。

曹植雖然圓滿完成了答辯,但是想想這也活得太窩囊了,於是又寫了一下感慨自己:“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不就是咱們熟知的《七步詩》嗎?


如果按照這個故事的邏輯,咱們熟知的七步詩,應該叫《馬上百步詩》,這首著名的七步詩反而是隨手而作的。

《太平廣記》上說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但我們今天見到的《世說新語》版本上記載的是我們熟知的版本,並沒有死牛詩。

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有名的公案,具體真實情況不得而知了。

但是也可以看出,當年曹丕害曹植的故事版本有很多,我們吃瓜群眾看看就行了。


錦翼


我來回答。《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故事早已廣為人知,於是有了後來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美譽。其實,曹丕曾不止一次威逼曹植賦詩。曹丕陰險狡詐,一直對自己的兄弟耿耿於懷,總是想方設法找個理由除掉這個弟弟。

除了《七步詩》,還有《死牛詩》為證。一天,曹丕與曹植一同騎馬出遊,途中。,正好遇到兩頭牛在牆下打鬥,其中一頭牛力不支,連連敗退,直到死為止。曹丕一看,眼珠轉動,曹丕見此情景,頓生奸計,詔令曹植當場賦《死牛詩》一首,而且限定詩中“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亦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而詩不成則要砍頭,條件可謂苛刻。



曹丕提出了這麼苛刻的要求,所有人都認為報志願這次逃不過了,誰也沒想到,天資聰穎的曹植在危險時刻也能化險為夷,他來了靈感,當場就做出了一首詩。

兩肉齊通行,頭上帶橫骨;

行至兇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此詩寫完後,一百步還沒走完。曹植在詩中巧妙地避了“牛”、“井”、“鬥”、“死”等限定字眼,分別用了“肉”、“土窟”、“唐突”、“臥”等近義詞代替。形象地描繪出了兩牛相鬥、一牛慘死的情景,語言樸實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曹植不慌不忙,憑藉自己的聰慧再次化險為夷,曹丕也沒有理由再治曹植的罪了。曹植的文采真是讓人欽佩!怪不得被冠於才高八斗的美譽。


小李的普通平凡生活


曹植避開這些字眼,只是用兩牛相爭,一牛失敗的情景來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還向曹丕表明自己並沒有要和他相爭的意思。曹植是想通過這首詩來表達自己的立場,從而告訴曹丕自己是個沒有威脅的人,希望曹丕以後不要把注意力再放在自己身上。


原詩如下:

兩肉齊通行,頭上帶橫骨;行至兇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懼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據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曹丕約曹植去郊遊,然後郊遊的路上正好看見兩頭牛在爭鬥。看到這樣的情況以後,曹丕可能又想到當年曹植和自己為了權力而爭鬥的情景,但是如今的自己卻成了勝利的一方,於是他就讓曹植作一首死牛詩,但是又不能包含死牛二字。其實曹丕這樣做,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優勢。

然後曹植果然在規定時間內做出了一首詩,這首詩不僅完全符合曹丕的要求,而且還在言語之間表達了自己的主張,告訴曹丕自己的立場。其實,曹丕和曹植的爭鬥,曹操應該負很大的責任,如果當初不是曹操的左右不定,也不會在兄弟二人之間埋下這樣一顆不定時炸彈,引得兄弟二人不和。

要說當時的曹丕在大哥曹昂去世以後,已經是標準的繼承人,但是曹操本人也很喜歡曹植,於是在兩兄弟之間搖擺不定,導致這兩人名下各有支持者,都在為那個位置奮鬥。後來的結局雖然是曹丕勝利了,但是對於當年的爭執曹丕始終不能忘懷,看見自己這個強大的對手就想把他除掉,所以才會一直為難曹植。


張丨小天


曹植與李白、蘇軾有二千年間詩家“三仙才”的美譽,而 “走馬百步詩”、“七步詩”則是成就他的仙才之名的代表作品,其中的“走馬百步詩”指的就是《死牛詩》。

史記,曹操有25個兒子,在他的心目中,王位第一繼承人是曹昂,第二繼承人是曹衝,第三繼承人是曹植,第四繼承人才是曹丕。只是,由於曹昂和曹衝早死,而曹植又因醉酒私自乘坐王室車擅闖王宮大門司馬門,違犯僭越之罪,因此曹植才漸漸對他失去了信任和寵愛。曹丕繼位之初,就曾感嘆:“倘若曹衝活著,王位根本輪不到他。”可見,曹丕能夠繼承王位,既有幸運之神的眷顧,也有追求權勢的一腔執著之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衝病死後,曹植就成了曹丕上位的最大阻力。為了對付三弟曹植,曹丕可謂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煎熬。更令曹丕心驚的是,曹植的影響極大,不但有搶奪他王位的潛力,還有偷走自己心愛女人“洛神”(甄宓)愛情的可能。一旦曹丕在權力鬥爭中失敗,他失去的不但有嚮往的權勢,或許還有自己的愛情。

所以,就算曹丕已經上位,但對弟弟曹植的恨卻更加的深,並已發展到欲除之而後快的地步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繼位後,便打算拿弟弟曹植開刀。一是為瀉心中多年之恨,二是為徹底消除權力鬥爭中的潛在威脅。

一天,曹丕帶著一眾臣子(包括曹植)外出視察民情,正逢民間開展鬥牛比賽,隨好奇上前觀看,正好看到兩頭牛在牆下相鬥,而鬥敗的那頭牛又不幸墜井而亡。

觸景生情之下,曹丕心中忽然升起一個念頭,曹植不就是那頭鬥敗的牛嗎,但他為何還活得好好的?憤恨之下,曹丕便打算讓政權鬥爭失敗的曹植,步墜井而亡的敗牛後塵去死。因此,對曹植說:“大家都說你才華橫溢,你就以剛才的“鬥牛”現場賦詩一首吧,限你在馬行百步內完成,但詩中不得出現“牛”、“井”、“生”、“鬥”和“死”的字眼。否則,以將治你欺世之罪。”

曹丕提出如此苛刻的條件,顯然就是為了致曹植於死地。結果,曹植只是略作沉思,便當即揮毫寫下名傳千古的《死牛詩》:“兩肉齊通行,頭上帶橫骨;行至兇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該詩不但應景應情,而且以“肉”比“牛”、“土窟”比“井”、“唐突”比“鬥”、“臥”比“死”,使詩的整體意境更加的妙趣橫生。觀者,無不拍案叫絕。

雖然,曹植以此詩逃過生死一劫,但不久曹丕又以“兄弟”為題,再次打算為難曹植,以便定罪,而曹植卻反以“七步詩”名揚天下,並在母親卞皇后的出面調停下得以倖免。最終,曹丕只好將曹植數次徙封,又嚴加監視,也因此導致年僅41歲的曹植在憂鬱中病逝。


祥子談歷史


曹丕真是愚蠢至極,難道不知道曹植才高八斗,滿腹才華,尤其擅長寫詩作賦嗎?用別人擅長的東西為難別人,這豈不是自找難看嗎?


假如想讓曹植死,不必讓他作詩,讓他七步扛鼎好了,舉不起來就把他咔嚓了,如此曹植豈能不死。

所以,歷來對於《七步詩》是否為曹植所作,爭議非常大,魯迅也認為《七步詩》是後人惡搞之作。

《七步詩》最早見於南朝劉宋時期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我們知道,《世說新語》不是正史,裡面充斥許多道聽途說、子虛烏有的東西。

況且劉宋時期是尊劉貶曹的,劉義慶會不會為了討好“民意”,故意編造子虛烏有的故事,把曹丕黑成骨肉相殘、刻薄寡恩的小人呢?

極有可能!



言歸正傳,既然表明了立場,下面就純粹是為惡搞而惡搞了,不必較真。

且說,曹丕為了置曹植於死地,令曹植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誰知道曹植腦瓜子太好使了,瞧見鍋里正在煮著毛豆,就脫口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搞了個大紅臉,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於是更加惱羞成怒,不行,我還要再考考你,我非要用你擅長的東西搞死你!


曹丕這種心理其實與慕容復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極為相似,最大的報復,莫過於用對手看家功夫殺死對手,讓對手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讓對手含恨而死,死不瞑目。

這一天,曹丕和曹植騎馬來到了郊外,突然看到了奇怪的一幕:兩頭公牛在決鬥,旁邊站著一頭嚇得花容失色的母牛,不用問,這兩頭公牛正在爭奪母牛交配權呢!

打著打著,突然一頭公牛不小心掉到了井裡,沒過一會兒就嚥了氣。母牛與勝利一方幸福地手牽著手,去做不可描述的事情去了。


這時候,曹丕靈機一動,就讓曹植根據此情此景作一首詩,不能出現“死”和“牛”,但還要把整件事情介紹出來。

曹植低頭不語,默默思索,片刻之後,一首不那麼膾炙人口的小詩脫口而出: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這首詩比之《七步詩》,不論是意境,還是韻律,都差之甚遠,估計在唐朝隨便拉來一個讀書人,都比這個寫的好。

這個故事不是我信口胡謅的,是記載在《太平廣記》裡面的,是有據可查的!

然而,《太平廣記》與《世說新語》一樣,都不那麼靠譜,這兩本書大致相當於曾經風靡全國的,老少皆宜的,鳳姐最愛看的《故事會》,大家看看樂呵樂呵就好。

千萬不可當真!


一半秋色


結果自然是曹植憑藉自己的才學,又救了自己一命,至於這首詩又包含了什麼故事呢,我們下面就來仔細的瞭解一下吧。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自然想要搞死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弟弟

不管是否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一首《七步詩》吧。所謂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們都知道,曹操當年共生下二十多個兒子,但是其中有資格或者說能夠被曹操看上打算立為繼承人的一共有三個,分別是曹丕、曹植以及幼子曹衝。

曹衝我們也都很瞭解,七歲曹衝能稱象的故事我們也都耳熟能詳,只不過因為曹衝夭折,所以繼承人的位置就由曹丕和曹植二人相互爭奪。最終,在司馬懿等人的幫助下,曹丕成功的將自己的胞弟排除在外,當上了魏晉勢力的老大,也就是後來的魏文帝。

雖然曹丕成功當上了繼承人,但是對自己的弟弟他還是十分了解的,知道如果給他機會,自己很有可能就被曹植拽下主位,因此就想盡辦法想要弄死曹植,但是因為“手足情深”,又不能做的太過明顯,於是就有了七步詩的來源。

一日,曹丕將眾大臣都叫到一起商量事情,中途又將曹植叫了過來,說曹植因為沒有及時給父親曹操弔喪,是為大不敬為理由,本來是要直接就地正法的,但是念在兄弟情分,也素來知曉曹植的文才,於是就對曹植說,十步之內賢弟若是做出一首詩來,就不殺他,正巧此時過重在做湯,曹植緩緩走了七步之後,做出了這首七步詩。讓曹丕聽完潸然淚下,也暫時打消了殺掉曹植的念頭。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曹丕在聽完七步詩之後,想起來自己兒時經常和曹植在一起的情景,感觸頗深,但這並不影響自己殺掉威脅者的決心,在短暫的懷念之後,又起了殺心,但因為剛剛經歷七步詩事件不能操之過急。於是又等了好一陣。

這件事也同樣被記載到《世說新語》中。

《世說新語》中記載,一日,曹丕邀曹植出遊,二人在馬上閒聊的時候,正好看見兩頭牛在牆邊打架,其中一頭牛沒有打得過對方,掉進了井中死掉了。

曹丕見到此景,又惡由心頭起,心生一計,對曹植說,賢弟文采超群,見到此景何不作詩一首,當然作詩也有要求,詩中不得出現牛、井、死、斗的字樣,不然還是要殺掉曹植,而且當時為兄命你十步做一詩,現在要求馬走百步如何。說罷一鞭子打在了馬屁股上,馬就跑了起來。這個條件可謂是苛刻至極,也顯示出了曹丕的陰暗心理。

看著牛死在井中,又想起來自己兄弟二人的情景。曹植心中感慨萬千,在馬跑不到百步遠的時候停了下來,在曹丕不懷好意的目光中念起了這首《死牛詩》

兩肉齊通行,頭上帶橫骨;
行至兇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因為這首詩是在馬跑不到一百步的情況下做出來的,因此後來這首詩也被稱作《走馬百步詩》。

這首詩中可以看到,曹植將原本的牛、井、以及死、鬥字換成了肉、土窟、臥以及唐突。不僅沒有不合適,反而更加有文采,而且在詩文中還借用二牛相鬥的事情,來表示自己和曹丕之間的故事,並不是打不過你,只不過是一身力氣沒有宣洩的地方罷了。

雖然言語上很不客氣,但是還是達到了曹丕的要求,因此再一次憑藉文采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結語

曹植的後半生可以說是一個瀟灑但同時又被出出限制的王爺。在曹丕的多加防範之下,數次遷徙封地,但是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還比那個防範自己的哥哥多活了六年,在曹丕死後(226年)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232年,鬱郁不得志的曹植結束了自己算得上是憋屈的一生,享年41歲。

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植確實是一個文采超群的人,憑藉《七步詩》、《洛神賦》等留名於世。

關注小太陽,每天給你不一樣的歷史體驗


小太陽D


自古以來,帝王家庭的明爭暗鬥早就不新鮮了,兄弟之間為了皇位爾虞我詐,一旦選出了繼承者,那些參與奪嫡的皇帝下場都極其悽慘。

而曹丕統攬大權之後,為了報復弟弟曹植也是百般刁難,考慮到曹植精通詩賦,便以文斗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生死。

講到這很多人都知道,曹丕曾逼迫曹植七步成詩,而曹植也是在短短的七步時間內頌成了那首名句。可是你們不要一位僅僅這一首詩曹植就安全了,在七步詩之後,曹植又作了《死牛詩》,才保住了性命。

作《死牛詩》的經過

曹植在作了《七步詩》之後,曹丕並沒有放過他出洛陽,而是留在了身邊,意在監視他。

有一天,曹丕邀軟禁的弟弟曹植外出踏春,在經過一個村落的時候,忽然看到有兩頭牛受了驚橫衝直撞。不知是他們相互之間氣息的影響,又開始相互拱角,彼此之間都不示弱。

就在僵持之際,一隻牛體力不支,被推進了井裡,而那隻獲勝的牛則瘋竄出去。

看到這裡,曹丕哈哈大笑饒有興趣,忽然他要求曹植以此作詩。

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

以兩頭牛爭鬥為題作詩,詩中還不能出現“牛、井、鬥、死”這四個字,還要求駕馬走一百步必須做出來,否則就要問斬。

看到這裡大家都明白,這是存心刁難曹植,置他於死地。

曹植則不慌不忙,在馬背上沉吟推敲,在走了幾十步之後便脫口而出: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士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詩中無牛無井、無鬥無死,卻把剛才的經過描繪的形象生動,讓身旁的隨從佩服。曹丕見曹植如此才華,自己百般刁難都能化解,畢竟是手足兄弟,也是動了惻隱之心,此後也沒再刁難曹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