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市政精華考點


二建市政精華考點


第一章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技術

考點 1:城鎮道路工程

一、城鎮道路分類

我國城鎮道路按道路在道路網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對沿線的服務功能等,分為快遞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四個等級。快速路 中央分隔、控制出入、連續交通單向 ≥2車道 完全交通功能主幹路 連接主要分區、城市道路主骨架 交通功能為主次幹路 區域性交通幹道與主幹路組成幹路網集散交通為主兼有服務功能支路 解決局部交通 服務功能為主

考點 2:路面分類

路面類型 特性 破壞類型 代表路面

柔性路面彎沉變形大抗彎強度小產生累積變形

①極限垂直變形②彎拉應變瀝青類路面

剛性路面

彎沉變形小抗彎強度大呈剛性板體作用

①極限彎拉強度水泥混凝土路面

考點 3:瀝青路面結構組成及性能要求

▲城鎮道路的瀝青路面由面層、基層、墊層組成。

(1)墊層是介於基層和土基之間的層位,其作用為改善土基的溼度和溫度狀況(在乾燥地區可不設墊層)。

(2)基層是路面結構中的承重層。

(3)面層是直接同行車和大氣相接觸的層位,承受行車荷載(較大的豎向力、水平力和衝擊力)的作用,同時又受降水的侵蝕作用和溫度變化的影響。

▲瀝青路面性能要求

(1)墊層主要改普土基的溼度和溫度狀況。墊層材料的強度要求不一定高,但其水穩定性必須要好。

(2)基層應具有足夠的、均勻一致的強度和較大的剛度;有足夠的抗沖刷能力和抗變形能力,堅實、平整、整體性好。

(3)不透水性好。

(4)抗凍性滿足設計要求。

▲路面的使用要求指標是:

(1)平整度

(2)承載能力:必須滿足設計年限的使用需要,具有足夠抗疲勞破壞和塑性變形的能力,即具備相當高的強度和剛度;瀝青混凝土面層類別及適宜層位:特粗式瀝青混凝土(二層或三層式面層的下面層)、粗粒式瀝青混凝土(二層或三層式面層的下面層)、中粒式瀝青混凝土(三層式面層的中面層或二層式的下面層、二層或三層式面層的上面層)、細粒式瀝青混凝土(瀝青混凝土磨耗層(上層)、瀝青碎石封層和磨耗層)、砂粒式瀝混凝土。

(3)溫度穩定性:面層必須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即具有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

(4)抗滑能力

(5)透水性:路面應具有不透水性。

(6)噪聲量:降噪排水路面

瀝青路面結構組合:上面(磨耗層)層採用 OGFC 瀝青混合料。

考點 4:瀝青混合料的組成與材料

一、結構組成

瀝青混合料主要由瀝青、粗集料、細集料、填充料組成,有的還加入聚合物和木纖維素;按級配原則構成的瀝青混合料,其結構組成可分為三類:

(1)密實 - 懸浮結構:具有較大的黏聚力 C。但內摩擦角 Φ 較小,高溫穩定性較差。如 AC 型瀝青混合料。

(2)骨架 - 空隙結構:內摩擦角 Φ 較高,但黏聚力 C 也較低。如瀝青碎石混合料(AM)等。

(3)骨架 - 密實結構:不僅內摩擦角 Φ 較髙,黏聚力 C 也較高。如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簡稱 SMA)。

二、主要材料與性能

(1)瀝青,CJJ1-2008 規定:城鎮道路面層宜優先採用 A 級瀝青(即能適用於各種等級、任何場合和層次),不宜使用煤瀝青。

(2)粗集料

(3)細集料,應是中砂以上顆粒級配,含泥量小於 3%~5%;熱拌密級配瀝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用量不宜超過骨料總量的 20%,SMA、OGFC 不宜使用天然砂。

(4)礦粉,城鎮快速路、主幹路的瀝青面層不宜採用粉煤灰作填料。

(5)纖維穩定劑,不宜使用石棉纖維。

三、熱拌瀝青混合料主要類型

(1)普通瀝青混合料,AC 型。

(2)改性瀝青混合料(SMA),比 AC 型瀝青混合料具有更高的高溫抗車轍能力,良好的低溫抗開裂能力,較高的耐磨耗能力和較長的使用壽命;適用城鎮快速路、主幹路。

(3)改性瀝青瑪碲脂碎石混合料(改性 SMA),非常好的抗高溫、低溫能力、水穩定性好,抗滑性能好、耐老化性能及耐久性都有較大提高;嚴格實行分車道單向行駛的城鎮快速路、主幹路。

考點 5:路基施工技術

一、路基施工特點

露天作業,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專業類型多,配合多、交錯多、干擾多、變化多。

路基施工——機械作業為主,人工配合為輔:人工配合土方作業時,必須設有專人指揮

採用流水或分段平行作業方式

二、基本流程

1. 準備工作:

獲得交通部門批准,交通臨時導行,設置圍擋開工前,技術交底測量控制點閉合加密,建立測量控制網

施工前做好各種材料試驗

2. 附屬構築物

"先地下,後地上"、"先深後淺"原則既有地線管線的拆改、加固保護修築排水設施"先地下,後地上""先深後淺"原則


考點 6:路基施工要點

一、填土路基(當原地面標高低於設計路基標高時)

填方取土應不佔或少佔良田,儘量利用荒坡、荒地;路基填土不應使用淤泥、沼澤土、泥炭土、凍土、有機土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填土內不得含有草、樹根等雜物,粒徑超過 100m 的土塊應打碎。

當原地面橫坡陡於 1:5 時,應修成臺階形式,每級臺階寬度不得小於 1.0m。根據測量中心線樁和下坡腳樁,從最低處起分層填築,逐層壓實。路基填方高度應按設計標高增加預沉量值。預沉量值應與建設單位、監理工程師、設計單位共同商定確認。

填方髙度內的管涵頂面,填土 500mm 以上才能用壓路機碾壓。若過街雨水支管的覆土厚度小於 500m,則應用素混凝土將過街雨水支管包裹性質不同的填料,應分類、分層填築,不得混合填築。

(2)挖土路基(當路基設計標高低於原地面標高時)

挖方段應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嚴禁掏洞開挖。機械開挖作業時,必須避開構築物、管線,在距管道 1m 範圍內應採用人工開挖;在距直埋纜線 2m範圍內必須採用人工開挖。挖方段不得超挖,應留有碾壓後到設計標高的壓實量。過街雨水支管溝槽及檢査井周圍應用石灰土或石灰粉煤灰砂礫填實。

(3)石方路基

修築填石路堤應進行地表清理,先碼砌邊部,然後逐層水平填築石料,確保邊坡穩定。先修築試驗段,以確定松鋪厚度、壓實機具組合、壓實遍數及沉降差等施工參數。填石路堤宜選用 12t以上的振動壓路機、25t以上輪胎壓路機或 2.5t的夯錘壓(夯)實。

考點 7:路基壓實施工要點

1)試驗段

確定路基預沉量值。合理選用壓實機具;選用機具考慮因素有道路不同等級、工程量大小、施

工條件和工期要求等。

按壓實度要求,確定壓實遍數。確定路基寬度內每層虛鋪厚度。

根據土的類型、溼度、設備及場地條件,選擇壓實方式

2)路基下管道回填與壓實

當管道位於路基範圍內時,管頂以上 500mm 範圍內不得使用壓路機。

當管道結構頂面至路床的覆土厚度不大於 500m 時,應對管道結構進行加固。

當管道結構頂面至路床的覆土厚度在 500 ∽ 800m 時,路基壓實時應對管道結構採取保護或加固措施。

3)路基壓實

壓實方法:重力壓實(靜壓)和振動壓實兩種。

土質路基壓實原則:"先輕後重、先靜後振、先低後高、先慢後快,輪跡重疊"。壓路機最快速度不宜超過 4km/h。碾壓應從路基邊緣向中央進行,壓路機輪外緣距路基邊應保持安全距離。碾壓不到的部位應採用小型夯壓機夯實,防止漏夯,要求夯擊面積重疊1/4~1/3。

考點 8:土路基壓實不足的原因及防治

一、局部出現"彈簧土"現象,主要原因是:

1)壓實遍數不合理。

2)壓路機質量偏小。

3)填土松鋪厚度過大。

4)碾壓不均勻。

5)含水量大於最佳含水量。

6)沒有對前一層表面浮土或鬆軟層進行處治。

7)土場土質種類多,出現異類土壤混填:尤其是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

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囊,造成"彈簣"現象。

8)填土顆粒過大,顆粒之間空隙過大,或採用不符合要求的填料。

二、治理措施

1)清除碾壓層下軟弱層,換填良性土壤後重新碾壓。

2)對產生"彈簧"的部位,可將其過溼土翻曬,拌合均勻後重新碾壓,

或挖除換填含水量適宜的良性土壤後重新碾壓。

3)可摻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適宜後重新碾壓。

三、路基邊緣壓實度不足的原因:

1)路基填築寬度不足,未按超寬填築要求施工。

2)壓實機具碾壓不到邊。

3)路基邊緣漏壓或壓實遍數不夠。

4)採用三輪壓路機碾壓時,邊緣帶碾壓頻率低於行車帶。

四、預防措施

1)路基施工應按設計要求進行超寬填築。

2)控制碾壓工藝,保證機具碾壓到邊。

3)認真控制碾壓順序,確保輪跡重疊寬度和段落搭接超壓長度。

4)提高路基邊緣帶壓實遍數,確保邊緣帶碾壓頻率高於或不低於行車帶。

五、治理措施

校正坡腳線位置,路基填築寬度不足時,返工至滿足設計和規範要求,控制碾壓順序和碾壓遍數。

考點 9:岩土分類與不良土質處理方法

▲不良土質路基處理

(1)不良土質路基處理按路基處理的作用機理,大致分為:土質改良、土的置換、土的補強等三類

(2)土質改良是指用機械(力學)、化學、電、熱等手段增加路基土的密度,或使路基土固結,儘可能地利用原有路基。

(3)土的置換是將軟土層換填為良質土如砂墊層等。比如換土墊層,置換及拌入。

(4)土的補強是採用薄膜、繩網、板樁等約束住路基土,或者在土中放入抗拉強度高的補強材料形成複合路基以加強和改善路基土的剪切特性。比如加筋。

考點 10:常用的基層材料--三類半剛性基層

石灰穩定土類

一定的板體性1. 水穩性、抗凍性、早期強度不如其他

1. 初期強度不高2.幹縮溫縮特別明顯3. 溫度低於 5℃強度幾乎不增長 1. 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禁止用作高級路面基層,只能用於高級路面底基層2. 水泥、二灰穩定粒料可以用於高級路面基層與底基層

水泥穩定土類一定的板體性1. 水穩性、抗凍性較石灰土好 初期強度高2.幹縮溫縮小於石灰土二灰穩定土類

1. 力學性能、板體性、水穩性、抗凍性都好2. 三氧化硫含量高容易造成路面起拱

1. 溫縮幹縮特性小於子水泥和石灰土容2.溫度低於 4℃強度幾乎不增長3. 粉煤灰越多,早強越低,3 個月齡期強度增長越大

考點 11:城鎮道路基層施工技術

材料一拌和一運輸一攤鋪一壓實一養護

一、石灰穩定土

材料與拌和原料檢驗、配合比設計、強制式廠拌土:宜用粉質黏土、黏土、砂性土,有機物含量宜小於 10%。

石灰:1~3 級新石灰,磨細生石灰不經消解;塊灰消解,粒徑不得大於10m,使用前 2~3d消解。

運輸與攤鋪

運輸中覆蓋封團,防止水分蒸發和防揚塵。宜在春末和氣溫較高季節施工,施工最低氣溫為 5℃。

控制虛鋪厚度,確保基層厚度和高程,路拱橫坡與面層保持一致;攤鋪時路床應溼潤。壓實與養護

壓實係數應經試驗確定。石灰土攤鋪好當天碾壓成活,碾壓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 ±2%範圍。縱、橫接縫應設直槎:縱向接縫宜設在路中線處,橫向接縫儘量減少。嚴禁用薄層貼補的辦法找平。石灰土壓實成活後立即灑水(覆蓋)養護,保持溼潤,直到上部結構施工。養護期不宜少於 7d;養護期應封閉交通。

二、水泥穩定土基層

材料與拌和

水泥:初凝時間 >3h,終凝時間 ≥6h;42.5 級以上普通硅酸鹽水泥或者

32.5級以上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硅酸鹽水泥。

土:粗粒土、中粒土,塑性指數以為 10-17 粒料粒徑:用於基層,最大粒

徑 ≤37.5mm。

用於底基層,城市快速路主幹路 ≤37.5mm,次幹路及以下道路 ≤53mm。

運輸與攤鋪

水泥穩定土自拌和到攤鋪完成時間,不應超過 3h。

運輸過程遮蓋封閉,防止水分損失和遺撒

宜在春末和氣溫較高季節施工,施工最低氣溫為 5℃

分層養護 7d,方可在其上攤鋪面層。

壓實與養護

壓實係數應經試驗確定。

水泥穩定土在初凝前碾壓成活,碾壓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 ±2%範圍。

縱、橫接縫應設直槎;

縱向接縫宜設在路中線處,橫向接縫儘量減少。

嚴禁用薄層貼補的辦法找平。

水泥土分層攤鋪,下層養護 7d後方可攤鋪上層。

灑水養護保持溼潤,常溫下養護 7d後,可鋪設面層養護期應封閉交通。

三、石灰粉煤灰穩定砂礫(碎石)基層(二灰混合料)

材料與拌和

粉煤灰:在溫度為 700℃的燒失量宜 ≤10%(燒失量,該溫度下燒灼損失質

量的佔比)

砂礫:經過破碎、篩分,級配符合要求,粒徑 ≤37.5m。

拌合時應先拌合石灰、粉煤灰,再加入砂礫(碎石)和水均勻拌合混合料含水量宜略大於最佳含水量。應做延遲時間試驗,確定混合料在貯存場存放時間及現場完成作業時間。

(延遲時間是指拌合料從加水後,時間順延至拌合料強度不合格的時間)

運輸與攤鋪

運輸應覆蓋,防水分蒸發和防遺撒、揚塵。

春末和夏季組織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氣溫應在 5℃以上。

根據試驗段確定松鋪係數,控制虛鋪厚度。

攤鋪中發生粗細集料離析時,應及時翻拌。

壓實與養護

最大壓實厚度為 200m,不宜小於 100mm。

壓路機碾壓先輕型、後重型。

禁止用薄層貼補的方法進行找平。

灑水或潮溼狀態下養護,養護期在常溫下不宜小於 7d。

可採用瀝青乳液和瀝青下封層進行養護 7~14d,噴灑瀝青乳液養護時,應

及時在乳液麵撒嵌丁料。

養護期間宜封閉交通。需通行的機動車輛應限速,嚴禁履帶車輛通行。

考點 12: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技術

一、施工準備

透層:滲透性好的液體瀝青、乳化瀝青作透層油。

粘層:宜採用快裂或中裂乳化瀝青、改性乳化瀝青,也可採用快凝或中凝

液體石油作粘層油。

運輸與布料:運輸中瀝青混合料上宜用篷布覆蓋保溫、防雨和防汙染。開

始攤鋪前等候的運料車宜在 5 輛以上。

二、攤鋪作業

(2)1 臺攤鋪機的鋪築寬度不宜超過 6m,通常採用 2臺或多臺攤鋪機前後錯開 10~20m呈梯隊方式同步攤鋪。

(4)攤鋪機必須緩慢、均勻、連續不間斷地攤鋪。

(5)攤鋪機應採用自動找平方式。下面層宜採用鋼絲繩引導的高程控制方式。中、上面層宜採用平衡梁或滑靴並輔以厚度控制方式攤鋪。

(6)最低攤鋪溫度根據鋪築層厚度、氣溫、下臥層表面溫度及瀝青混合料種類,經試驗確定。

(7)松鋪係數根據試鋪試壓確定。

三、壓實成型與接縫

• 壓實成型

(1)壓實層最大厚度不宜大於 100mm,各層應符合壓實度及平整度的要

求。

(2)壓路機的碾壓溫度應根據瀝青和瀝青混合料種類、壓路機類型、氣溫、層厚等因素經等因素經試壓確定。

(3)初壓宜採用鋼輪壓路機靜壓 1~2遍。碾壓時應將壓路機的驅動輪面向攤鋪機,從外側向中心碾壓,在超髙路段和坡道上則由低處向高處碾壓。復壓應緊跟在初壓後開始,不得隨意停頓。碾壓路段總長度不超過 80m。

(4)密級配瀝青混合料復壓宜優先採用重型輪胎壓路機進行碾壓,以增加密水性,其總質量不宜小於 25t。相鄰碾壓帶應重疊 1/3~1/2輪寬。對粗骨料為主的混合料,宜優先採用振動壓路機復壓(厚度宜大於 30mm)。層厚較大時宜採用高頻大振幅,厚度較薄時宜採用低振幅,以防止骨料破碎。當採用輪鋼筒式壓路機時,總質量不小於 12t,相鄰碾壓帶宜重疊後輪的 1/2輪寬,並不應小於 200mm。

(5)終壓應緊接在復壓後進行。終壓應選用雙輪鋼筒式壓路機或關閉振動的振動壓路機,碾壓不宜少於 2遍,至無明顯輪跡為止。

〔6)為防止瀝青混合料粘輪,對壓路機鋼輪可塗刷隔離劑或防粘結劑,嚴禁刷柴油。

(7)壓路機不得在未碾壓成型路段上轉向、掉頭、加水或停留。在當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種機械設備或車輛,不得散落礦料、油料及雜物。

• 接縫

(1)瀝青混合料路面接縫必須緊密、平順。上、下層的縱縫應錯開150mm(熱接縫)或 300~400m(冷接縫)以上。相鄰兩幅及上、下層的橫向接縫均應錯位 1m 以上,

(2)採用梯隊作業攤鋪時應選用熱接縫,將已鋪部分留下 100~200mm寬暫不碾壓,作為後續部分的基準面,然後跨縫壓實。

(3)高等級道路的表面層橫向接縫應採用垂直的平接縫,以下各層和其他等級的道路的各層均可採用斜接縫或階梯形接縫。

四、開放交通

熱拌瀝青混合料路面應待攤鋪層自然降溫至表面溫度低於 50℃後,方可開放交通。


後續完整 點擊關注 私信 回覆“資料” 免費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