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古代賢人的學習經驗,放到如今,依然不過時

1.孔子:倡導終身學習的鼻祖

春秋時期,孔子創辦私學,吸納門下弟子三千。相傳某天,一位學生找孔子“請假”:我聽您講課很多年了,最近這些日子感覺才智沒什麼長進,學問也碰到了瓶頸,我請求休假,停止學習。

然後孔子“拒假”了,並且對他說:“學而不已, 闔棺而止。”

什麼意思呢?就是學習是不可能停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只有進了棺材板的人,才有資格停止學習。

按現在的眼光來看,這該是對“終身學習”最早的闡釋了吧。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卻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孔子一生漂泊,還能手不釋卷,史書中記載他讀易經時,由於翻閱太多遍,致使編連竹簡的皮繩多次崩斷,好學如此,難怪能成為萬世先師。想想古時候,教育和信息傳播那麼落後,還提倡學到“闔棺而止”,我們生於信息快速增長的現代社會,如果不能終身學習,可能很快就會被時代淘汰。


這些古代賢人的學習經驗,放到如今,依然不過時

孔子像


2.王安石:即使天賦異稟,也敵不過後天努力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作《傷仲永》一文,敘述一個神童隕落的故事: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兒,年滿五歲,就哭著向父親討要文房筆墨,他的父親很詫異,向鄰居借了這些東西給他,方仲永一揮而就寫下一首詩,技驚四座。漸漸的有同鄉人花錢求仲永寫詩,父親覺著有利可圖,就每天帶著他拜訪別人,不讓他學習。王安石在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見過他一面,讓他作詩,發現他的才氣已不能跟名聲相稱,此後,又過了七年,再見仲永時,他已經跟普通人沒什麼分別了。

在全文的最後一段,王安石很悲傷的寫道“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方仲永天分這麼好,還因為沒學習變成了普通人,現在那些本來就不聰明的人,再不接受後天教育,不就更差了嗎?

縱觀王安石一生,其學習天賦就像文章中的方仲永一樣。史書上記載他少時聰慧,記憶力超強,寫作文章運筆如飛。但他卻不像仲永一般荒廢學業,而是博覽群書、勤于思考。並且身體力行,經常向有經驗的農夫請教書本中沒有的知識。這種孜孜以求的精神造就了他的批判思維,才有了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問世,列寧稱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當之無愧!


這些古代賢人的學習經驗,放到如今,依然不過時

王安石


3.曾國藩:我腦子笨,也沒什麼好方法,就是有些毅力

曾國藩年少時資質愚鈍,學什麼都很慢,他知道自己這個缺點,就更加努力學習,每天學到深夜。

有一天,一個小偷潛到他家,看他在屋裡背書,就躲在外面偷聽,想要等他休息了再動手。但是曾國藩一直記不住書中內容,就反覆在背,小偷聽得沒了耐性,進門把曾國藩背誦的內容複述了一遍給他聽,當面羞辱了他一番。

然而曾國藩的人生是永無止境的,小偷的人生巔峰卻止步在了那天晚上。後來曾國藩總結他的學習經驗,說自己讀書有一個“耐”字訣,一句看不懂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如此堅定不移,才會勇猛精進。大道至簡,學習並不怕天資不好,反覆讀,反覆練,終身學習,總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那天,我們都要有曾國藩的求學精神,不要做那個目光短淺的“小偷”。


這些古代賢人的學習經驗,放到如今,依然不過時

曾國藩


4.結語

世上本就沒有永遠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就是持續學習的過程。今天比昨天進步,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樂,這才是成功。我們應該向這些古代先賢學習持之以恆的精神,切不可被如今眼花繚亂的世界迷了雙眼,做出“讀書無用”的論斷。要知道,不僅古人愛好讀書學習,現在聞名世界的商業巨頭也如此,例如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主席查理·芒格就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他最常用的求知工具是書籍——我們普通人也能隨時利用,但經常忽視的東西。他曾說:當我手裡有一本書時,我永遠不會覺著浪費時間。你看,優秀的人已經在成功的路上了,我們還能以工作繁忙為藉口逃避學習嗎?


這些古代賢人的學習經驗,放到如今,依然不過時

讀書、學習,永無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