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超讀書」悟禪:不生氣的智慧——讀枡野俊明《不生氣的智慧》

陳啟超

人都知道生氣不好:“氣大傷身。”可人免不了要生氣,一到氣頭上,管它三七二十一呢!過後又後悔的不得了;可惜,天下沒有“後悔藥”。怎麼才能做到不生氣呢?

日本禪僧大師枡野俊明通過讀禪靜悟,總結寫出了《不生氣的智慧》。“智慧”,是梵語“般若”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那“禪”字呢?“禪”是梵語“禪那”的略語,“靜思息慮”的意思。禪亦是“智慧”,是生活中悟出的智慧。所以,我把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做“悟禪”。我讀了之後,也稍有所悟,不妨給大家分享一下。


「啟超讀書」悟禪:不生氣的智慧——讀枡野俊明《不生氣的智慧》


1.“靜心悟禪”。

現在,人為了生活奔波勞碌,忙忙亂亂是肯定的;但我們還必須得讓自己停下來,讓心靜一靜,悟一下“生活禪”。“禪”並不神秘,不僅僅是大師們的專利。“你懂得”,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一切皆禪。我們一舉手,一投足,打一個盹,品一杯茶,都會有禪機或者禪悟。我們看這幾個字的意思:“憂”是心亂了;“慌”是心荒了;“忙”是心死了。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只有心靜才能禪悟,才能獲得生活的智慧。白居易有詩云:“榮枯事過都成夢,憂喜心忘便是禪。”(《寄李相公、崔侍郎、錢舍人》)

2.“泥多佛大”。

書中說這一禪語的意思:“指泥土是製作佛像的材料,如果泥土越多,就意味著材料越多,就可以製作出更大的佛像。”我的理解是,煩惱越多,人的壓力越大,快樂當然就會越少。“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佛像都是泥捏的,所謂“金剛之身”大多都是假的,“金”是鍍上去的。不要讓太多負能量的東西,佔據我們的身心。我們不光是身體上要“瘦身”,心靈上也要“減肥”;只有身輕心簡,才能享受身心的閒適。其實,不該交的人也可以不交,不是自己籃裡的菜不要亂揀,事多心也累不是?

3.“任運自在”。

大家往往在討論“幸福”的問題,好像都是在羨慕別人的幸福;其實,幸福就是一個自我感覺、心理理解的問題。擁有再多的吃物也不過是“一瓢飲”,佔有再大的房子也只是放下“一張床”而已。要“順其自然、珍惜緣分,這樣就可以活得悠閒自在。”(作者枡野語)我們只須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管太多別人的事,過多操別人的心。見到“垃圾人”躲遠一點,碰到“煩心事”,看淡一些。“山是山,水是水”,和諧共存。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你的生活自然就會灑脫自在。

4.“水到渠成”。

“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世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目標模式、方法手段和看法評價也都不一樣。我們都想成為馬雲是不可能的。我一向認為自己生性愚鈍,惟有“笨鳥先飛”,勤奮補拙,努力奮鬥,去爭取自己心目中的“成功”。我們雖不去說“命中註定”(實際上,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我們要心無旁騖,心中有數,適度而行,適可而止。不要這山望見那山高,老是羨慕人家的“池塘大”、“魚多”,勢必自尋煩惱,再“羨慕嫉妒恨”都沒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切的一切皆屬自然。

5.“行住坐臥”。


「啟超讀書」悟禪:不生氣的智慧——讀枡野俊明《不生氣的智慧》


作者枡野講,要姿勢端正,掌握得體的舉止是最基本的修行。“坐如鐘,站如松”,面帶微笑,辦事利索,不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的嗎?“行為是內心的一面鏡子。從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對待工作的態度,判斷出他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還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人生觀等等。當你看到有人皺著眉頭破口大罵或者紅著臉暴跳如雷時,你會覺得他們的行為無傷大雅嗎?”我們修身的目的還是為了修心。姿勢端正了,內心就會平靜起來,形成自身生態的良性循環,做起事來也會得心應手。


6.“柳綠花紅”。

尤其是我們這些腦力工作者,不要老是伏案勞形,要時常到野外走走,去迴歸大自然。春天馬上到了,鶯飛草長,柳綠花紅,不是我們很想欣賞的美景嗎?馬克思常說:“窮開心是消愁解悶的最好辦法。”他在倫敦儘管窮困潦倒,但仍然還經常和燕妮帶著孩子去郊外散步,孩子們到處採著野花,快樂地奔跑。(參見董橋《小品(卷二)》)作者枡野說:“大自然是純粹的,因此當我們與自然坦誠面對時,自己也變得透明。此時你看到的一定是一個與平時大不相同的自己。”身心愉悅,煩惱自會煙消雲散,幹起工作也自然會幹勁十足,輕鬆自如。

7.“水不流月”。

這個禪語叫“水急不流月”,我為了標題的整齊,簡為四個字:“水不流月”。意思是:“無論水流多麼湍急,也衝不走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我們都知道這只是“相對論”的觀念,實際月球是圍繞著地球時刻不停在轉動著的。還有一個禪語“風吹不動天邊月”,和這個類似,意思一樣。都是在告訴我們,無論身邊發生了什麼事,也不要擾亂我們的內心;要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人生世間都有煩惱,要不為煩惱纏繞而擾亂內心,我們得有定力:一是不為所動;二是清心寡慾。正如袁枚所言:“所欲不求大,得歡常有餘。”(《隨園詩話》)

8.“和敬清寂”。

這是作者枡野受禪的啟示,把茶的精神概括為“和敬清寂”。“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敬”,尊敬世間萬物;“清”,保持寧靜與明亮之心;“寂”,不被煩惱所困,保持沉著冷靜之心。我們的人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僅僅是工作與事業,還應該有詩和遠方,有品茶的休閒時光。在工作之餘,我也會給自己泡上一壺茶,甚或染上一枝香,去靜靜聞嘗四溢的香味和喉頭的甘甜,慢慢享受茶給身心帶來的放鬆和愉悅。我也會不時在朋友圈發一些這樣的文章和照片,這不是在炫耀,而是想給大家營造一種快樂向上的氛圍。大家都可以來分享自己的快樂。


「啟超讀書」悟禪:不生氣的智慧——讀枡野俊明《不生氣的智慧》


9.“行雲流水”。

“行雲流水”,這應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著天上白白的雲朵在悠閒徜徉,聽著身邊小河裡的流水潺潺作響,這是最美的自然之境。我們的人生之境也可以是這樣的,那就是能夠“順風順水”。人生就像喝茶一樣,剛喝時比較苦澀,喝到三、四泡以後,就如走平路一樣,儘管稍顯寡淡,但那才是真正的茶味,那才是正常的人生。要實現這樣的人生順境,當然和自己的內心安定,與自己的人生追求,都是分不開的。“當我們展現本真,脫去浮華,自然之中就會發揮出最大的能力。”(作者枡野語)

就寫這九條吧;也不“十全十美”啦!做人很難,但是我們應該快樂幸福才對。不信,我們就試著去學習、培養、鍛鍊自己,成就我們的美好人生吧!

寫於2020年2月27日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