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歷史丨傳奇的“豆花宴”


北碚歷史丨傳奇的“豆花宴”

豆花,是四川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遍及城鄉。以豆花待客在四川成為一種優良食俗,不論城鎮、農村,款待串親訪友的貴客,都要推制一鍋豆花,方能顯出對客人的敬意。豆花的主要原料是黃豆,其製作方法也大體一致,但各地有各地的特點、風味。北碚地區多年來就流傳著一句民諺: “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過澄江口。”

北碚歷史丨傳奇的“豆花宴”

北碚的豆花好就好在選料精、調料齊、工藝精湛。主料黃豆是精選的高山春豆,經過打瓣、去殼、浸泡、磨漿、過濾、打泡、下膽等工序製成。潔白細嫩,柔軟綿扎。調合最講究,由精選的紅海椒、花椒油,小磨麻油,上等醬油、火蔥、川鹽、味精、豆母子、瘦豬肉等10多種佐料,調合而成麻辣鮮香,美味可口,佐酒下飯,皆為上品。然而,北碚豆花之聞名,莫過於盧作孚先生的“豆花宴”

1927年,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到北碚出任嘉陵江三峽峽防團務局局長,開發三峽,建設北碚,第一個項目就是修建北溫泉公園。他3月到北碚,4月就在峽防局借了40塊錢做開辦費,籌建嘉陵江溫泉公園。當時,北碚屬巴縣,溫泉屬璧山縣轄區。在巴縣辦完了各種手續,還得到璧山縣政府備案。每到一處都得請客辦招待,手續辦妥,40塊錢就用去了三分之二,所剩不到15塊。辦事必須請客,請客就得大酒大肉,大吃大喝,盧作孚對此極為不滿。

有一次,劉湘視察防務,來到北碚,盧作孚認為北碚豆花不錯,就以豆花為主,另加一碟臘肉和幾碟小菜,招待劉湘。劉湘天天都是山珍海味,雞鴨魚肉,陡然換口味吃到這別緻的豆花飯,感覺分外舒心爽口,吃罷大加讚賞。

盧作孚由此悟出了一個門道,豆花待客,價廉物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可取,可行。於是,凡是來客,他均以豆花款待。

北碚歷史丨傳奇的“豆花宴”

1931年秋,上海銀行宜昌分行總經理朱孝祖、湘鄂豫贛經理楊介眉來碚,盧作孚以上賓相接,設豆花席招待。餐堂布置簡單而文雅,餐桌以白紙鋪面,並以雜色花瓣擺著“開發四川產業,促進西南交通”12字。就餐時,每客一豌豆花,一個調合,席間擺上10多碟小菜。客人們邊吃邊議,覺得新奇,吃得滿意。這種豆花席,後來發展到30多個菜,有葷有素,花樣多,分量少,每樣一小碟,客人吃得飽,桌上無剩菜,經濟實惠,美味可口,備受客人青睞。

北碚歷史丨傳奇的“豆花宴”

1933年,中國科學社第十八次年會,應盧作孚邀請在北溫泉公園舉行,盧作孚在北碚天上宮設“豆花宴”款待與會代表,氣氛熱烈、活躍,代表們稱讚“豆花宴”獨特、新穎,別具一格,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難得,難得!

由於盧作孚的倡導,北碚人以豆花席待客,已成為一種風俗。1940年,司法院院長居正為兒子結婚,包下北碚兼普公寓,以豆花席大宴賓客三天。蔣介石登縉雲山,太虛法師專請北碚高師上山,製作豆花席款待。

北碚歷史丨傳奇的“豆花宴”

盧作孚離開北碚後,其弟盧子英繼承他的事業,先後擔任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區長、北碚管理局局長,他效法其兄,凡是貴客來臨,均設“豆花宴”相待。被他招待的人,都念念不忘。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1939 年由延安來到北碚,盧子英設豆花席相待,事隔42年後,高土其還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回憶說:“子英同志留我們吃便飯,桌上擺著三十六件小菜,量都不多,非常可口,是北碚風味……”

解放後,在北碚以豆花席待客者,亦十分普遍。現在北碚地區特別是鄉村招待客人,除了菜品增多外,豆花已成必備之菜品,這說明豆花待客風俗習慣在碚自然保留下來了。


北碚歷史丨傳奇的“豆花宴”

出 品 | 劉懿鋒

排 版 | 狙擊哥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