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農民為什麼不敢收留商鞅?

靜心匠道


第一,秦國因商鞅變法而變得逐漸強盛起來,比如廢除井田制,承認了土地私有;再比如廢除世卿世祿,按軍工獎勵爵位等,這些行為看似對於國家的發展非常有利,但早已侵害了貴族的利益,得罪了貴族,所以商鞅之死已成必然。

第二,商鞅制定的法律太過於嚴苛,甚至可以說很殘忍。一人犯罪牽連家人和親戚不說,輕罪重罰,折磨到人生不如死,使得當時的人們談法色變,根本不敢觸犯法律,所以當秦惠文王下令捉捕商鞅時,農民們不但記恨商鞅制訂瞭如此嚴苛的法律,更害怕因收留了商鞅而波及到自身受到刑罰。


動呲打呲1111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嬴駟即位,是為秦惠王。這時,遭到商鞅刑罰、打壓的公子虔等人就趁機告發商鞅,說他想造反。


公子虔(劇照)

雖說剛繼承大統,但秦惠王是知悉實情的。瞬間,他想起了自己曾經遭受到的侮辱。他又眼見商鞅權勢日增,已然影響到自己的執政。於是,秦惠文王斷然下令,逮捕商鞅。


秦惠文王嬴駟(劇照)

一、商鞅被迫亡命,結局悽慘。

得知秦惠文王要抓捕自己的商鞅,自知靠山已倒。沒有了支持者、呵護者,辯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得快點跑路,要不然就沒命了。

可是,當商鞅急匆匆地逃到秦朝的邊界時,想住店休息,客店主人卻予以拒絕。因為客舍的主人既不知他就是秦朝大法的制定者商君,又見他沒有帶住店的憑證,只好告訴他說,商君規定了,讓沒有憑證的客人住店,是要被治罪的。


住店不得的商鞅(劇照)

無奈的商鞅只好繼續走路。他想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生擒他們的公子卬,故拒絕他進入魏國。

實在無路可去的商鞅,只好悄悄地到了自己的封地商,並組織軍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以作垂死掙扎,想僥倖地謀取條活路。

商鞅舉兵反抗(圖景)

這下,給了秦惠文王“造反”的口實。惠文王就名正言順地派兵攻伐“叛賊”。結果,商鞅失敗了,陣亡了。

他的屍身被帶回了他曾榮耀、輝煌過的咸陽城,被殘酷地車裂後示眾,被老百姓“虐待”了——爭啖其肉。更殘忍的是,秦惠文王居然下令誅滅了商鞅的全家。

被車裂的商鞅(劇照)

二、公私難以兼顧,官民俱恨。

為了秦王朝的發展、興盛,嘔心瀝血的商鞅何以落到如此慘境?貴族恨他,老百姓也很他! 貴族們恨商鞅,是因為他的變法嚴重地觸動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對他恨之入骨,他們強烈地反對他,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因為他廢井田、開阡陌,實施土地私有化;因為他重軍功、弱世襲,導致貴族們一勞永逸的待遇消失了;因為他削弱了貴族、官吏的特權,降低了他們的身份地位,讓他們也加入到農業生產的行列中去,等等。

廢井田開阡陌之場景

老百姓對商鞅的恨,也是很現實的。

因為他輕視教化,主張“內行刀鋸,外用甲兵”,鼓吹輕罪重罰,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不幸。

因為他推行“連坐法”,讓鄰里親屬也不得安寧。就是在登記戶籍時,如果有了什麼藏掖或不準確的地方,也要連累他人受到懲罰,還有可能被流放到邊疆(“皆遷之”),受苦遭罪。

因為他按戶籍、按人口收錢斂物。此舉,雖然增擴了秦國的賦稅和兵徭役來源,但加重了廣大人民群眾所受剝削與壓迫的程度。

因為他強力推行小家庭政策,導致了親情的疏遠。

因為他焚燒了儒家經典,禁絕了普通民眾的仕宦之路。 ……

三、商鞅之法不絕,秦國突起。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王權得到強化,貴族階層的權利被削弱;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軍事力量得到了壯大。

但是,創造這一切的商鞅,卻被當政者徹底清除了。聊以告慰商鞅的是,他本人雖然一去不復返了,但他主持制定的大法卻“活”了下來——“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書解篇》)


商鞅在制定律法(圖景)

也就是說,秦國逐漸成為了戰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為後來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建立秦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王頭談歷史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秦孝公時期,衛國人公孫鞅主持變法,因獲封在商於之地,所以稱為商鞅,當時有許多人反對變法,商鞅舌戰群儒,使秦孝公嬴渠梁堅定了變法富國強兵,

商鞅後來之所以被殺,是因為在他變法的途中,秦公子嬴駟犯法,商鞅遂讓他的太傅公子虔替他受刑。

後秦孝公去世,秦公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公子虔立刻誣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為了穩固貴族勢力,和自己的統治地位,下令捉拿商鞅。

商鞅逃走,一直逃到一家客舍,可是店主人不讓他進,因為他沒有憑證,可見當時秦國受商君變法之深。

最後商鞅逃回封地,兵敗然後被秦惠文王車裂而死,不管商鞅的結果如何 ,但是在邊界農民沒有憑證,不敢收商鞅的時候,商鞅知到自己要死於自己所制定的嚴酷秦律上了。

商鞅雖死,但他制定的秦法,卻影響了秦惠文王之後的所有秦國國君,就連一邊界小農都能遵守。

為什麼不收商鞅?因為商鞅沒有憑證,沒有憑證收留,在秦法之中是大罪,所有可以看出商鞅變法之深。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農民沒有收留商鞅的理由。

第一: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強國,而不是富民。

實際上,秦國確實因為變法而強大的,但不代表老百姓強大。

老百姓只有通過戰功獲得獎勵,才能富裕起來。

而這種老百姓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戰士並不可能立什麼大功勞。

同時,商鞅的一些政策對農民其實很不利。

比如禁止農民購買糧食,迫使農民專心務農;

實行愚民政策,隔絕農民與知識的接觸,強迫農民心如止水,使農民愚守於耕種;

將山川湖澤等自然資源收歸國有,禁止農民進入謀生,強迫農民必須務農;

凡是從事工商業或是因不生產導致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罰入官府為奴;

還有很多。

以上對於人民的危害很大,迫使農民拼命產糧食。然而,種地是不可能發財的,尤其是在當年壯勞力都要參軍的時代,家庭的負擔非常重。

尤其是所謂連坐法,其實主要是用於農民。

連坐法要求:居民相互監督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坐。不告發奸人的處以腰斬。

其實普通農民是沒有什麼能力互相監督的,這其實是將官府的責任轉嫁到農民頭上。

一旦出事,首先追究農民責任。

第二,商鞅犯得是叛逆罪。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地,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這種謀反罪,誰敢收留?

第三,商鞅自己的法律。

商鞅的連坐法規定農民必須連坐以外,還規定旅店也要連坐:出行較遠者及旅店的旅客必須持有官府印發的憑證,旅店不能收留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否則店主與奸人同罪。

這種情況下,商鞅不但不可能被農民收留,連住旅店都不行。


薩沙


商鞅,商鞅變法的主角,最終被秦軍追捕“車裂”而死。在他逃亡過程中,秦國一位農民拒絕收留他,這是為什麼?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出變法,這其中有兩條使得秦國農民不敢收留逃犯商鞅。一是編訂戶口,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的百姓都編入政府的戶口登記冊,五家為伍,十家為什,這代表這個秦國農民是在政府有登記的,包庇逃犯會很容易查到。二是連坐法,連坐法就是一人犯法家族所有人都要一起受罰,戶口裡為伍的家庭也一樣受牽連,正因為這一條最終導致秦國農民不敢收留商鞅。

商鞅變法雖然得到國君的支持,但也觸犯了地主貴族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麼他要逃。不過秦國農民不收留商鞅也正說明商鞅變法的成功



愛鏟屎的貓


秦孝公病亡,惠文王登上歷史舞臺。舊貴族誣陷商鞅謀反,惠文王本來與商鞅就有矛盾,於是下令捉拿商鞅,商鞅聽到消息逃跑,逃到一農戶家裡想借宿,但沒有帶證件。農戶於是不讓他住,說商君規定,收留無證之人要連坐治罪。商鞅感嘆自己是"作法自斃"。

商鞅對法制的推行相當嚴酷,所謂以人為本基本上不在商鞅的考慮範圍之內。商鞅讓秦國一切均為秦法服務,人民對秦法除了敬畏,還必須執行,讓秦國成為了戰爭機器,其中就有臭名遠揚的連坐之法和特務制度、秦法之中,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成為集體組織。在這個組織中,若有人犯法,其他相關人員如果不向官府告密,同樣會被株連腰斬。相應的是告密者會得到重賞。最嚴厲之處在於,父母、兄弟、夫妻都負有告密的義務。如果丈夫偷盜,妻子和兒子知情不報,還把所偷到的東西進行共享的,與丈夫同罪論處。重點在於,如果共同居住在一個院落中的親戚,即便不知道偷盜的事情,也會被連坐。假如親戚主動告密,則可享受減刑。這直接導致告密在秦國成為風氣。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敢收留商鞅才是怪事了。


浪漫詩人魯智深


商鞅變法想過自己的下場,但他沒想到會來的這麼慘烈,這麼快。

當時秦孝公繼位,秦國的狀況不容樂觀,因為當時秦國在戰國七雄之中是地位最低的國家,其他的國家都因為秦國地處不毛之地,而且武力和生產都不強盛的情況下,其他幾個國家都不太和秦國交好,也不和秦國簽訂盟約。

正是這種不平等的待遇,讓秦孝公產生了改變的決心。秦孝公決心廣招人才實行變法,這時候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的商鞅聞風而動,他商鞅決心進秦國的大門,讓自己的一身本事得以有用武之力。

商鞅的變法改革的舉措和秦孝公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商鞅在公元前356年開始實行變法改革,首先商鞅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系列改革的舉措。也正是這次改革的實施讓秦國的國力變得更加強盛,秦國才開始真正的強大起來。

第一次改革,因為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同時改革確實改變了秦國的現狀,即使影響了一部分維舊派的貴族和王公的利益,但在國家實力面前他們也不敢多說什麼。

但第二次改革確實在刑法方面太過嚴苛了,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為了穩固朝綱,新繼位的秦王決心拿商鞅開刀,商鞅收到消息也逃亡了,可惜由於他自己的變法,逃到一個農戶家裡,商鞅沒有證明身份的證件,對方不敢收留害怕連坐之罪,所以害的商鞅沒有逃亡成功被抓了。

所以說商鞅不是沒有留後路,只是他沒想到自己把自己給坑了,自己制定的刑罰太過嚴苛,導致了大家根深蒂固的恐懼,因此才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匹諾曹jun


  • 觀史料中,似未提及“秦國農民不敢收留商鞅”。

  • 關於商鞅之死,《戰國策》《呂氏春秋》均未提及其出逃的具體過程,只有《史記·商君列傳》說了,“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是說商鞅逃跑到了邊境,要住旅店,老闆因其沒有“驗”即身份證明而不敢讓他住店。“客人”即旅店從業人員,算是“商”而非農。至於不敢讓他住店的原因很簡單,商鞅身上沒有能證明身份的刻有個人信息和當地官府蓋印的木牌。按秦律,如果讓沒帶“驗”之人住店,旅店老闆連坐同罪。

  • 不論這段是事實還是太史公出於對商鞅一貫的譏諷而杜撰,甚至借商鞅之口來“承認”秦律之嚴苛,反倒說明了商鞅變法後,秦律之行之有效、令行禁止。

  • 所以,談不上“秦國農民不敢收留商鞅”,因為就連太史公都說了,“客人不知其為商君也”。


圓緣堂主人


話說秦惠王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捕殺商鞅

,商鞅聞風而逃,在逃亡的過程中,秦國的農民都不敢收留他,商鞅無處可去被抓,車裂而死!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一切還得從變法從頭說起:

商鞅在秦孝公贊同自己富國強兵的主張下,雷霆變法,通過南門立木,先樹立言而有信的形象,後趁熱打鐵,立即將制定的新法令公佈出來,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

❗️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即使是貴族,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

❗️獎勵發展生產,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可免除官差,凡是因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收入官府做奴婢;

❗️加強社會治安,實行連坐法,百姓互相擔保,互相監視,外出須帶證件,沒有證件,各地不準留宿。

雷霆變法使秦日益強盛,在秦孝公的絕對信任和有力支持下,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

❗️廢井田,開阡陌;

❗️鼓勵墾荒,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把全國分成30個縣,由中央直接委派縣令、縣丞管理;

❗️把國都由雍遷到咸陽,以便向中原發展等。

這一系列改革必然要遭到那些原先享有特權的舊貴族的反對,他們暗地裡串通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唆使太子以身試法。

商鞅獲悉後毫不動搖,他不便懲治太子,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根據新法治罪,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孫賈的面上刺了字,從此再無人敢公開反對新法了。

太子卻記著這筆賬,此事為商鞅埋下了禍根。等到秦孝公病故,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他記恨商鞅,便捏造罪名追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因有新法,各戶都不敢收留,否則將受連坐的重罰。

商鞅作繭自縛,只得喟然長嘆,慘死於車裂之刑。

商鞅雖然功成身敗,但他的新法在秦國基本上延續了下去,使秦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為秦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根本的基礎。

商鞅詩》

(唐)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東秋妮


人們常用作法自斃來形容商鞅的法令嚴苛、不得人心,但正因為作法自斃,才真正顯現出商鞅法治的巨大成功---即使邊陲小民,在遠離國都的地方,任然敬畏著法律、秉行著法律,這種奉公守法的精氣神,不正是秦國強大統一六國的最完美的解釋嗎?

商鞅在秦孝公死之後,自己獨木難支,便想逃到魏國去,《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這種感嘆帶有極大的水分,作為以變法為己任的商鞅,是不可能對自己的變法成就感到可惜的,他之所以這麼說,乃是因為自己十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更多的是對自己命運的一種無奈感嘆。

雖然秦國商旅店主不敢收留商鞅,雖然商鞅最後被處於車裂的極刑,但“商鞅雖死,其法不滅。”他和秦孝公撐起來的積貧積弱的秦國最終由經常被欺負轉而經常欺負別人。這種成就,是歷史磨滅不了的,司馬遷評價商鞅有許多不公正的地方,在此小子大膽為商鞅辯解一下:

1.其天資刻薄人也,

治國理亂、富國強兵,未聞有以仁義道德而成之者也,為何,蓋國弱民窮,禮儀虛廢,民不知有君有畏有懼,且仁不帶兵,此千古之治理,商鞅欲存弱秦而興富強,俾睨天下而東出,非有極大韌力所不能為也,故曰:“非常之人成非常之事。”而以其人品評定其行事,大謬矣

2.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

戰國之世,遊說之風大勝,士人以其才學周遊列國,為遇明君也,不惟君擇臣,臣亦擇君也,商鞅見秦孝公,以三術進之,秦孝公反應不一,而最終重用之,乃終得能臣二強弱秦也,司馬遷不以人情背景為重,以腐儒誠信唯念,亦失於察也。

3.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

得人才者興國,失人才者亡國,此秦之所以興魏之所以亡者也,司馬遷以商鞅得用因一嬖臣非議之,不見秦國上下一心,惟願得人才者之夙夜盼望也,且變法圖強,若秉承儒家為長者諱、刑不上大夫之特權論,秦國何能強大,觀後世之變法者,未有大功,實為儒家君為臣綱所阻也。

偉哉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其身雖死,其法不滅,以法治國之思想,宏偉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