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蜚語的殺傷力,遠比“渣男”大得多

有句老話,叫“好白菜被豬拱”,此番現象當今社會屢見不鮮。身邊不少上學時學習成績優秀,工作後業務能力極強的女孩兒,一無返顧地奔向渣男的懷抱,最後自己舔舐傷口,萬念俱灰地在社交平臺說,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聲討渣男有多麼噁心的論調雖然還在,奇怪的是,另一部分人轉而開始關注,這個女的是不是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事不關己,多琢磨琢磨又不痛不癢,常見一些“精彩”言論:正常人誰和“渣男”在一起,肯定不是圖感情,圖人家別的!說不定這個女的也是渣女,什麼鍋配什麼蓋,肯定是這樣。

流言蜚語的殺傷力,遠比“渣男”大得多

本科的時候有個關係不錯的同學,姑娘長得好看,大眼睛,看你的時候眼裡有光,一笑眼睛又變月牙。性格開朗,談吐幽默,很受歡迎。人也努力,拿一等獎學金,經常參與各種文體活動,反正,是個挑不出錯處的人。

大學四年,沒過談戀愛。大四臨畢業,她突然和一個大一屆的畢業生在一起了,那人比她兩歲,在學校附近上班,頭一回碰見倆人在食堂吃飯,大家都沒往他們是情侶關係這方面聯想,因為男生看上去太普通了,和女孩兒完全不搭。

可就是這麼一個完全不搭的傢伙,騙了女孩兩個月的時光,也騙了她的一顆心,還讓她大學生涯的結尾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當大家還在品味為這兩人是情侶關係而感到驚訝的餘韻時,又一重磅消息傳來,那個男人原本有女朋友,找到女孩學校來了。

接下來就是常見的流程,誤會,撕逼,人身攻擊,澄清,拜拜。一時間,流言像是插了翅膀,比口袋裡的錢花光的速度都快,傳遍了女孩所在的學院。

多數人為女孩打抱不平,覺得這個男的太差勁,欺騙人感情。

不知是從哪兒傳來了一句驚歎:“真看不出來,她是這種人。”

流言蜚語的殺傷力,遠比“渣男”大得多

哪種人?

就是明知對方有正牌女友,卻還舔著臉和人家糾纏不清的壞人。

這什麼腦回路?

更奇怪的是,再後來,同情聲逐漸衰弱,留下的只有些刻薄的非議,比如,那個男的長得也不帥,她一定是看中人家很有錢,再比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自己的男朋友是不是有問題,難道自己看不出來嗎,肯定是心甘情願啦。

鍵盤俠迴歸現實生活,通常就是那些看熱鬧不嫌事大小喇叭,依舊具有極高戰鬥力。觀點角度刁鑽,卻又讓你覺得好像很有道理。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種分析的頭頭是道的說法很是可信。

流言蜚語的殺傷力,遠比“渣男”大得多

迫於無奈,在周圍人都在享受畢業季的狂歡時,女孩只好把自己的痛苦經歷一五一十寫出來,擺明在了眾人眼前,發了一個千字長文,大意就是聲明,自己確實是被騙了,她不知道男的有女朋友,自己是被迫當了“小三”。

說不清道不明,不知道解釋的力度是有多大,女孩就這麼畢業了,畢業之後去向何處沒人知曉,也換了新的社交賬戶,我倆最後的聯繫,是在我安慰她的留言下面,她回了我一句話:“被騙的難過,遠不及現在的處境令我絕望。”

她明明是事件的受害者,卻因為旁觀者不懷好意的評價,掉進了更深的昏暗牢籠。

流言蜚語的殺傷力,遠比“渣男”大得多

不知道最初散佈流言的人是否有過一絲心虛,也不清楚女孩在寫那篇解釋的長文時是不是一邊哭一邊刪刪改改生怕再惹人誤會。總之大家好像都忘了她曾經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姑娘,連她自己也忘了。

令人最氣憤的是,文中她提到,那些把她人品不佳說的有鼻子有眼兒的人,好像連話都沒有和她說過,更不要說了解她。

她和那人是在一次跨校活動中認識,臨近畢業,男人忽然展開猛烈的追求攻勢,又是鮮花又是噓寒問暖,被花言巧語哄騙,沒談過戀愛的她覺得這是老天畢業季送給自己的驚喜,於是被本來不該有更多交集的他捲入了三角關係中。她承認自己在相處過程中感覺過不妥,對方會躲得很遠打電話,拒絕使用情侶頭像等,這些都被他以工作不方便為由躲了過去。

畢竟她一直都那麼善解人意,當然不想被喜歡的人認為自己是個不懂事的。

直到事情爆發的那一天,她才意識到,對方給自己的定位,可能是愚蠢。

流言蜚語的殺傷力,遠比“渣男”大得多

女孩因為對戀愛的嚮往和心思單純掉進了男人的圈套,男人以畢業後順理成章一拍兩散不用承擔責任為目的選定了獵物範圍。

那些出言中傷的人,又是何緣故呢?

或許是女孩太優秀了,他們不喜歡沒有錯處的人,相比之下會顯得自己漏洞百出。好不容抓住一個讓她有汙跡的機會,當然不能放過。

又或者是網絡訊息太發達,看多了“綠茶”、“小三”和“心機婊”的戲碼,大家會不由自主地帶入生活。

無論如何,這些猜疑和汙衊,帶給女孩的傷害和影響,會比離開一個渣男,大得多。

假如沒有後面發生的這些糟心事,她要學會辨別一個人的真心可能很簡單,只要是不被短暫的甜蜜衝昏頭腦,選擇性忽略一些讓人感覺不舒服的細節(這可能是交往過程中的危險預警)。

可這些惡劣的附加傷害,無限放大了一次失敗戀愛經歷的代價,這種強而痛苦的刺激很容易讓人形成條件反射,只要提及戀愛就會感受到當時的絕望和無助,進而想到——“如果再受傷,我不僅不會被人同情,還會是被指責的那一個。”

再嚴重一些,這種反射還會被泛化,意思是,遇到類似的事件刺激,她也會有相同的痛苦感。

或許一個女孩就因為這樣一次事件,失去了勇敢去享受愛與被愛的權利。

流言蜚語的殺傷力,遠比“渣男”大得多

在做出不良評價之前,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是那個風暴中心,會是什麼感覺?

不論她現在發展如何,境況怎樣,希望她一切安好,希望她已經開啟了一場新的甜蜜戀情,和相愛的人共度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