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為何我依舊讀不懂李商隱的惆悵?

中學的時候初識李商隱,那時候讀不懂他詩中的惆悵,只知道他在愁,至於愁什麼?為什麼愁?讀不懂。也正是因為讀不懂,才喜歡,覺得喜歡這樣一個詩人多多少少會顯得我比較有品位。那時候想著,也許,等年紀再大一些就能明白了吧。

昨天整理書櫃,整理出讀書時候買的書,李商隱的作品集,還有傾藍紫的那本《我是人間惆悵客》。翻來翻去,彷彿還是走不進李商隱想構建的那個世界。我,為什麼依舊讀不懂李商隱呢?

時隔多年,為何我依舊讀不懂李商隱的惆悵?


李商隱的詩歌風格是晚唐乃至整個唐朝比較少見的,後人說他是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這從他的詩當中並不難看出。

“萬里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這首詠誦牡丹的詩表達了李商隱對於物是人非的感嘆,但是點到為止。“巧囀豈能本無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世間萬事總是不能夠那麼剛剛好,不是早一步就是晚一步。“楚管蠻弦愁一概,空城罷舞腰支在。”葉嘉瑩說,這是一種抵死難消的執迷和悲懷。詩美,在李商隱的詩中就是一種迷離之美。

那麼,李商隱的詩為什麼會那麼悲壯難懂呢?


李商隱從小家庭困苦,祖父早夭(人天年為120歲,沒到60歲便辭世的就是早夭),十歲時父親在浙江任上去世,兩個姐姐在出嫁後也很早就離開了人世。而古代社會均以家中男子為中心,李商隱便理所當然的成了家中的頂樑柱,這也就意味著他不可以再爬牆上樹調皮搗蛋了,他必須像個大人一樣養家餬口。毫不意外的,心靈脆弱身體柔弱的母親把所有的期望都寄託在李商隱身上,可小小年紀的他又沒有功名又沒有望族間親人的扶持,便只能選擇替人抄書和做苦力活的工作來換取酬勞。年幼的李商隱在小小年紀便體會到了什麼叫孤苦無依,就像他在給姐姐的悼文中所說:“

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

時隔多年,為何我依舊讀不懂李商隱的惆悵?

年少的李商隱漸漸的不愛與人交流了,他變得內向又敏感,可幸好他遇到了很多愛護他的前輩。李商隱有一位滿腹經綸的祖叔,祖叔寫的一手好古文,李商隱於是在他的教導下“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只不過古文在那時候的唐朝卻是不合時宜無人讚賞。後來他又遇到了令狐楚,令狐楚作為一個歷經六朝的元老,他的駢文寫的十分好,他也十分欣賞李商隱的文筆,他覺得這樣的文筆用來替別人抄書實在是太可惜了,於是親自教授應試之文,後又帶著李商隱結識各種人脈,甚至將自己的兒子令狐綯介紹給他,努力讓李商隱進入年輕人的圈子。可惜李商隱始終適應不了令狐綯的圈子,便在令狐楚辭世之後離開了令狐家。

李商隱的仕途一直崎嶇坎坷,諸多的打擊讓他消沉許久。而就在他最為消沉的時候,涇原節度使王茂元招他去涇州做了幕僚。王茂元十分欣賞他,後來還將女兒嫁給了他。只可惜也正是因為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為妻,李商隱在無意之中捲入了牛李黨之爭,一番進退維谷時候鬱鬱而終,年僅46歲。


李商隱的一生很像我之前看過的一部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年幼時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他們畢生都在追逐溫暖和愛。松子不停的更換男友來找尋被認可和被愛的感受,而對於李商隱來說,只能寫詩,而且是大家都讀不懂的詩,既然讀不懂,那便不會被任何人詬病。

時隔多年,為何我依舊讀不懂李商隱的惆悵?

歷史上對李商隱的詩有五花八門的解讀,只一首《錦瑟》便有多個版本的解讀,有人說這是李商隱在懷念令狐楚家一個名叫錦瑟的丫鬟。也有人說,這是李商隱給大家做的音樂普及,因為瑟有四種聲調。稍微可以接受的說,這是李商隱在悼念亡妻或是舊歡。總之五花八門,令人啼笑皆非。所以這裡我不想去解析李商隱的某一首詩,只給大家分享幾句我比較鍾愛的詩句,供大家賞析解讀。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寄北》

“淡雲輕雨拂高堂,玉殿秋來夜正長。”——《席上作》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於藍。”——《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

“若到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代董秀才卻扇》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其一》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無題其二》

李商隱的這些詩,每一首都包含著他無盡的情思與惆悵,而最能表達他的憂鬱一生的就只有那句:“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